讓自己休息,幫自己補血

前幾天夜裡暴雨。半暝仔四點多,巨大且密集的雨點急促撞擊在可能會漏水的天窗上。勉力起身勘察,鋪上幾條預防性的抹布。

雨點,聲響,震波一次一次攻入耳膜。再回床上要入睡,才發現某種深藏的記憶似乎誘發了我的 PTSD。幾秒鐘之內,我感受到不安、恐慌的情緒湧上檯面,也幾乎同時,意識到了正在加速中的心跳。我突然警醒的前額葉皮質發出微弱的光芒。

一本又一本腦神經科學、意識科學的書都在解說這個過程:我所接受到的某些感官資料,進入大腦,快速比對計算過後,活化了邊緣系統杏仁核,誘發了一些生理機制變化,而最後,「我」察覺到了不安與恐懼。

另一個「我」後設地觀察到這整套過程,及時下令,採取了對應的行動:鬆開四肢,有意識地輕鬆呼吸。以非常緩和的速度,一點一點地加深呼吸。慢慢感覺到,胸廓的肌肉筋膜和皮膚漸漸鬆開。像是看著倒帶的畫面,心跳降回正常速度,同時,我也可以確認,剛剛的那股不安與恐慌大概算是過去了。

我的運氣很好,整個過程前後大概三五分鐘罷了。我知道很多朋友,狀況一來,可能十分鐘、半小時,甚至更長更長。

從上星期六傍晚,身邊、網路上有太多朋友,也都掉入某種強烈的失落、悲傷、不安,或者也經歷了某種自覺或不自覺的 PTSD。這兩天大家都在談「悲傷五階段」的「症狀」,有些人因為找到了新的魔法,加入製圖部隊,而重新補血。我知道,有很多朋友還在夾雜著失落與憤怒的強烈沮喪情緒中,茫茫然不知所措,提不起勁。

別給自己過多的壓力。允許、接受自己的失落感、痛苦。想哭的話,就讓自己好好哭一場吧。或者能找朋友一起哭一哭,一起罵一罵。

認清楚自己的情緒,覺察清楚自己的感受。不必要求自己一天兩天就要「恢復正常」。接受自己是個有情緒的人,知道現在這一段過渡時期,心裡會充滿各種不確定的狀態,甚至是混亂。

光是能察覺到自己在不確定的混亂中,其實就是一種穩定的力量的根源。

這道理聽起來很玄,但只要有靜坐經驗的人都能明白。一靜坐下來,腦子裡彷彿隨即變成人馬雜遝的菜市場,這種混亂,再「正常」不過了。我們知道這些混亂的存在,我們知道,即使在這樣的混亂下,還是可以維持察覺,這不就代表我們其實沒有完全受到干擾,這不就代表我們已經拿回一大部分的控制權了嗎?

今天早上我奮力回到六點起床的「正常」作息。其實還是很勉強的。站上瑜伽墊,太陽還躲在雲朵後頭,有一搭沒一搭地猶抱琵琶半遮面。硬拖著自己一套拜日式接著下一組動作,我知道,的確是很勉強的。「都還撐不到半小時呢」,我聽到腦子裡有股嘲諷的聲音,但我不想回嘴,不想爭吵。只是在心裡給自己拍拍手,鼓勵自己一番,賞自己一段不計時的大休息。

一個個念頭一段段畫面飄過,記憶裡的聲響,路上廣場上眾人一起在雨中吶喊,站在路口鞠躬解說,看到偶爾的大姆指鼓勵,也看到一張又一張不屑甚至惡言相向的臉面。有幾個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我都在教室旁的巷子碰到同一位阿伯開的宣傳車,我站著等他開過來,貢獻我的大姆指和一句微薄的口頭支援。

我想到這些年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一次又一次和朋友彼此打氣。我當然也想到實體與網路世界裡,碰到認識的朋友或不認識的路人的冷眼。

大休息結束,太陽比較像是真的要露臉的模樣。我滑了一下手機,竟然讓我讀到一段 David Bowie 的神曲 Heroes 的台文翻譯(譯者是我剛「認識」的新臉友周星瀚):

阮的記持
徛佇牆圍仔邊
銃子飛過頭殼頂
耳空邊
唚喙脣
插伊世界亂紛紛
見笑,袂轉受氣
盤過牆
終其尾
有才調拍敗遐的⋯
永永遠遠
的某一工
咱會成做英雄

我的腦子裡自動重覆播放 Bowie 的歌聲,看著這段台文翻譯,眼淚又差點不爭氣地要掉下來。我的身體明白,對我來說,這就是「補血」的感覺。

毋甘願的人,袂當失志!

睡了一覺起來,剛剛出去跑步一趙。動一動,流流汗,舒暢許多。

昨天四點半在濟南路看到一開始的開票,大概就知道這一戰的結果了。心情當然會受到影響。愈認真準備的人,心裡會愈難過,這是一定的。期待愈高的,也就會愈失望,這也是一定的。

跌倒了,給自己時間,該哭就哭,該療傷就療傷。休息夠了,大家互相扶持,重新站起來。這一次,腳步要更穩健踏實,因為接下來的路更長更遠,挑戰難度更高

我們從來不是因為看到勝利在眼前才起身奮力一搏。我們不能也不應該只在球隊嬴球時才表達自己的支持、才愛這支球隊。家園、土地、高山淺山、小溪大洋都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是自己的,要如何起造,要如何呵護,就看自己想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當有聽聞的聖弟子被苦受接觸時,不憂愁、不疲累、不悲泣、不搥胸地號哭,不迷亂,他只感受一種受:身的受,而非心的受。(SA 470 / SN 36:6)

大家這一陣子都累了,身體也累,心也累。昨天的結果,更是讓我們哀傷、悲泣、甚至迷亂,暫時不知所措,不知去向。

別人怎麼說我們,過去我們如何看待、定義自己,都不是最重要的事。今天,現在起,採取什麼樣的行動,才是決定日後長遠勝負,喜樂或哀傷懊悔的關鍵。

我自己希望能繼續努力的幾件事:母語的說與寫、在地連結與共同體的緊密聯繫、練身體練身體練身體。我還在思考,這些事,如何能夠與教室無縫接軌。說不定是接下來星期天早上或者星期六下午的時段,某種帶著民團民防自訓意識的基礎體能練習。(歡迎大家說說自己需要、想要的練習方式與項目,謝謝!)

簡單講,這一次戰役打輸了。愈認真準備的人,心裡會愈難過,這是一定的。

想大叫就大叫吧,想大哭就大哭吧。可以的話,和身邊的朋友、同志們抱抱,一起哭吧。

如果你知道身邊哪個朋友一定很傷心難過的話,請主動伸出手,陪伴她,和她聊聊。

給自己一點時間,好好休息,沉澱,釋放。

接下來的路還很長,而且,可能更辛苦。

套一句周婉窈老師說的話,「毋甘願的人,袂當失志!」

休息夠了之後,我們就把眼淚擦乾,手牽著手,繼續上路!

我沒有一次後悔站上墊子練習

我沒有一次後悔站上墊子練習。不論練的狀況好或者不怎麼好,練習半小時一小時九十分鐘兩小時都好,練完可能會痠、會累,但從來沒有後悔說「為什麼今天要練習?」,一次都沒有。

倒是常常後悔,早上賴床,找藉口說太累、叫自己要適度多休息,反正就是一不留神就又跳過一天沒練。有時候是真的累,讓身體休息是應該的。有時候就是發懶。

如何分辨身體真的該休息,還是單純發懶?我的方法是,平常該練習時間過後,心裡覺得有點懊惱,「早知道還是乖乖鋪好墊子好好練習」的聲音浮現出來,沒錯,這就是單純發懶。就像是發現自己不小心又花了十分鐘以上的時間在滑手機,警醒之後,就會有一股聲音出來,「早知道還不如。。。」

站上墊子練,沒有人能保證,站上來練個三天五天,病痛就會消解不見,體重、體脂率就會立刻下降,但可以確定一定會流汗,特別是在這種小暑大暑天。而且,只要專心和自己好好相處,心情通常會變好喔。

練習的經驗告訴我,只要站上墊子,花個半分鐘,感覺自己的雙腳,再花個一兩分鐘,亦步亦趨跟著呼吸走完整個身體,舌根輕輕往上貼著上顎,讓頭頂繼續往上延伸,慢慢開始雙手高舉過頭,慢慢順著吐氣前彎,三次五次十次之後,整個人差不多沉浸在身心連結的狀態裡。

一個動作帶著下一個動作。肌肉伸展、拉扯、扭轉、釋放。或者心跳加速、氣喘如牛,或者緩緩調息,心靜如水。

不論是看起來每天重覆練的動作,或是剛學習而且挑戰性超高的新動作,只要待在當下的動作、呼吸裡,一點也不會無聊,一點也不會厭煩。不需要死命盯著前方隱約、遙遠的目標,一步一腳印,一直練一直走下去就是了。

前兩天看到有人發起「護國大遶境」的徒步行程,要從花蓮、台東,一路走回高屏,往北走回台北會師。發起人之一的林秉宥議員說,「不是因為有希望才走,是因為走了才有希望」。

每天站上墊子練習,每天坐在蒲團上練習,每天在電腦前敲擊鍵盤累積一百字一千字,都是同樣的道理。不是因為覺得有希望才練,而是因為練了才有希望。

盤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不少朋友這陣子都開始準備防災包、避難包,也準備添購難急時所需的物資。我自己這一陣子也進入了更具體準備的階段。有時候上課前、下課後,和同學們聊聊「避難包的準備」、「自己需要哪些救難物資」,才發現有相當高比例的人到現在都還沒想過這個問題。

大多數的人沒經歷戰爭、沒有逃生的經驗,甚至連長時間的停水停電都沒遇過。想當然爾,就是上網查資料。網路上有各種鉅細靡遺的清單,教學文章、影片、購物連結,很多人查資料查到昏頭,還是不清楚究竟從何準備起。

愈多人一起備戰,也就愈提高敵軍來犯的門檻與壓力。愈來愈多人開始正視局勢可能的發展,思考、準備,並且開始行動,這都是很好的事。我的建議是,除了查資料、被動接受他人的意見與看法之外,最好能夠暫停片刻,把閱讀過的資訊消化吸收,自己主動思考看看。

愈多人一起備戰,也就是提高敵軍來犯的門檻與壓力。愈來愈多人開始正視局勢可能的發展,思考、準備,並且開始行動,這都是很好的事。我的建議是,除了被動接受他人的意見與看法之外,最好能夠暫停片刻,把閱讀過的資訊消化吸收,自己思考看看。

思考什麼呢?如果一點頭緒也沒有,可以參考看看「大加蚋精武體育會」的〈防災包與它的目的地〉這篇文章,「自我強化筆記」的〈應對天災人禍,進行「避難準備」的6項考量〉,還有黑熊學院的〈避難包有三種:讓我們先從基本開始〉

急難發生時,需要的不只食物、飲用水,還得有常備藥物,最好還有卡式爐或類似的簡單設備。不只要有手機用的行動電源,甚至還得要有太陽能充電板,以及更大的儲電設備。

請繼續思考自己可能遇上的各種情境。如果被迫待在家裡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無法出門正常採買日常生活所需(超市超商的貨大概早就被掃光),如果還遇上停電、停水、停瓦斯、斷網的狀況,要維持基本生活品質,還需要什麼?

舉個具體的例子來刺激思考:如果停水停電三五天,在家中上廁所的問題如何解決?

每個人面臨的狀況各有差異,可能是自己一個人,也可能還有家人(毛小孩)、朋友要照顧。

面對可能的變局,不只是得有物資準備,還得要有心理準備。不只要有心理準備,還得要有體能體力來應付天知道會發生的什麼狀況。

別讓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恐慌與焦慮。很多人一想到「備戰」,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上網花錢採買。這很重要,但也別只是衝動下單,請設想看看自己可能面臨的具體情境,自己列個清單,和家人或者好友討論看看再下單購買。

接下來,也同樣迫切的,就是要及時培養、壯大自己的心理韌性與體能。

前兩三年台灣還算不上真正的封城,只是外出用餐稍微受限,有的人被迫在家工作一段時間。光是這樣,對不少人來說就已經構成相當的心理壓力。要在類似艱困(或者更艱困十倍百倍)的條件下,還能夠繼續保持內心健康的活力與能量,幾乎人人都需要有可以互相支持的人際網路,這就要靠事先就建立好和朋友順暢的溝通管道(想想看,如果斷網了怎麼聯絡)。

更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支撐自己?要怎麼支撐住自己?我覺得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練習靜坐。趁現在還有時間,能學就儘快學,能練就儘快練,讓自己熟悉靜坐所需的技巧,持續練習,內化需要的技巧。能面對並且消化、釋放、解除自己心裡的壓力、情緒,在艱困的時局,是安定心神、自我保護的重要能力。(每星期五晚上八點半,教室有一堂一小時的靜坐課。)

在斷水斷電時,得有體力走到距離住家三五百公尺的水車,提個五公升十公升的水,爬個幾層樓回家。在必須往防空避難所移動的時候,要能夠不慌不忙,揹著準備好的避難包與需要的物資,說不定還得攙扶長輩(搬輪椅)、抱著嬰幼兒(搬嬰兒車)、毛孩子(多背一個外出籠)。這些都得靠平時一點一滴鍛練的體能。

盡量不要讓自己成為其他人的負擔。行有餘力,有機會的話,還能伸出援手幫人一把。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應該儘量鍛練體能。

儘快來教室上基礎課,培養正確且安全有效的核心力量,練習穩定站下、蹲下、起身、簡單跳躍、雙手支撐等等能力與技巧。儘早學、儘早練,需要的時候,才有辦法及時應用。

再繼續思考下去,如果不是只想要苟延殘喘,還想要活得有尊嚴、有品質,像個人的生活。自己還需要什麼、還欠缺什麼?有什麼是現在就可以準備,有什麼是現在就應該要拚命準備的?

準備戰備物資的過程,我覺得好像在盤點自己的生活,究竟我得依靠多少外力、外在資源、內在的能量,才能像個人一樣,好好活下去。

還得準備什麼?得割捨什麼?

這樣的盤點,也就是取捨的過程。災難來臨時、戰爭來臨時,有哪些是絕對不容放棄,又有什麼是可以妥協、必須妥協的?

很少人會期待災難或者戰爭,但災難和戰爭,天災和人禍,從來就不曾在歷史中缺席。自己沒親眼見過的美景與惡夢,不代表就不存在。自己短暫的成長經歷裡沒遇過的情境,不代表就不會來臨。

有些事,該來的還是會來。能設想的就多設想。能準備的,在還有時間的時候,就請好好準備。

有些區域罷免案還缺補件所需的連署書,請幫忙連署或宣傳。下一個階段,就是努力拉票,固票。唯有盡人事之後,才有資格說聽天命。

#天佑台灣
#大罷免大成功

小白馬

「沓沓 á 出港了後,海面加減有白馬 á teh 起起落落,猶算是細風細湧,無按怎搖 hàinn。」書裡的註解,「白馬 á :pe̍h-bé-á。海面白色的小浪濤,猶如競相奔跑的白馬。」(藍春瑞,《開花結子》)

上星期連下了幾天雨,前兩天雨停放晴,趁著休假,我們開車到東北角的鼻頭走走,看山看海。在鼻頭角公園看人浮潛,看海草在水裡飄盪,往西北邊可以看基隆嶼、基隆山,往東北邊可以看到雪山山脈最尾端北段的隆隆山。一路開車過來,雖然又塞車又艷陽曝曬,光是能看到這景緻一眼就值得了。

慢慢走上鼻頭角步道,站在海拔百公尺高的涼亭享受將近三百六十度的無敵視野,左前方是東中國海,右半邊是太平洋,鼻頭角正處於交接的邊緣地帶。

我想起這幾天正開始讀的台文大河小說《開花結子》,小說家藍春瑞正是瑞芳人,這讓我聯想到書裡對浪花的特殊描繪。但我的記憶不精確,說給同行的太太聽時,竟然講成了「小白馬仔」(sió-pe̍h-bé-á)。太太聽完,手指著底下遠處離海岸不遠處,海面下大概有礁石,不時會冒出小小的白色波浪,湧動的白色浪花一小波一小波往前衝,的確就像一匹一匹勇往直前的小白馬。文字鮮活的意象立即得到百分之百的印證。

步道邊的山壁四處都是一簇一簇檸檬螢光黃色小花、葉片嫩綠可愛的台灣佛甲草,夾雜在凋蔫(ta-lian)而一條條黑白分明的林投枝葉,在山壁上構成瑰異奇特的強烈對比。照片拍了一張又一張,停不下來。多數觀光客都是一路匆忙趕到眾人打卡的大景點,但這些細緻的風景,非得放慢腳步才品嘗得到箇中滋味。

此行的主要目的,其實是想找尋這個時節應該還看得到的台灣百合。運氣不錯,果真碰上幾朵孤挺挺的野生百合,花朵飽滿,精神昂揚。步道盡頭的鼻頭國小有一處邊坡,復育了一整片百合。千百年來,山海交接的東北角,應該一直是看得到這樣的美景吧。

當然,看著這樣的美景,要能想到千百年來的歷史變遷,前提是對生養自己的土地要有真誠熱愛的心。前幾天有位不食人間煙火的權貴子弟以「邊緣人」一詞,來嘲弄台灣社會各地勇敢的山海公民,讓「邊緣人」瞬間成為話題關鍵字。

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一直都是個邊緣人。高中時幾個跨校的好朋友們,還曾經組過一個非正式的團體,名稱就叫「邊緣」,成員還得意自稱為「邊緣人」。如今我在身心靈產業裡打滾,仍然是邊緣人。我素來敬重的瑜伽老師 Leslie Kaminoff 在課堂上講過,「瑜伽從來就是一種邊緣人的練習,我們從來就不是主流,也沒必要跟著流行走」。

我始終相信,邊緣就是一種最靈巧的戰鬥位置。在多數人隨波逐流的環境下,能夠有意識堅定站穩在自己信仰的價值立場上,大概某種程度上也都算是邊緣人了吧。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太平洋文明與亞洲陸塊的交界,不論是從海洋看或是從陸地看,我們一直都是邊緣。如今我們終於一步一步認識到,正是因為這樣邊緣的臨界特性,才讓我們成為眾人最垂涎的樞紐角色。

其他人怎麼看我們是不是邊緣人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立足點在哪裡、價值信仰在哪裡,要往哪裡去。捍衛這裡,捍衛「我那小小多山的國家」,我相信一定是眾多「邊緣人」共通的目標。

需要的時候,我們這些「邊緣人」全都會化身為競相奔跑的大小白馬,對那些企圖毀家滅國的人來說,我們揚起的,絕不只是「細風細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