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無味處求吾味

小時候很瞧不起買「精選輯」這種事,總覺得當然是一張專輯一張專輯聽,才夠水準,才能完整品味、享受。大概也是因為年輕時別的沒有,時間最多,聽一張專輯覺得入味,就想盡辦法,把同一位樂手、樂團的所有專輯都蒐集到位,以為只有這樣聽,這樣欣賞,才得以一窺全豹。

有時候碰到喜歡的作家,也一樣的方式來。就是非得要買齊全集,就是要一本一本從頭讀到尾,讀第一冊讀到最後一冊,才算是有資格講評語,才有資格說三道四蓋棺論定。

時間多,或者某種程度的研究者,當然可以這樣玩。年紀大了,知道時間有限,慢慢學著收歛的工夫。

還記得剛剛學太極拳的時候,總覺得簡化二十四式就像是「精選輯」一樣,不夠味。後來學三十七式,心裡也還覺得不滿足,看到哪裡寫著「老架」「一百零八式」就貪,就以為這樣才夠味。慢慢摸索一陣子,開始體會到三十七式也夠多了,光是倒輦猴、摟膝拗步、雲手就練不完了。

那天下課,一個同學問我是不是還在繼續練跑步。我回答還在練跑步。事實上每天除了跑步之外,練的也都只有簡單的幾組動作,有時候就只剩最簡單的站椿、靜坐。

很久以前聽一位老師用開玩笑的語氣,說他愈練愈懶,每天只剩下練下犬式而己。十多年前還拼命求練愈多招愈好、愈厲害的我,只當成老師在開玩笑,怎麼可能如此「不長進」呢。那時候我只知道每天都該拼命練,最好這一級能趕快破關,升到下一級,再到下一級,看能不能儘快到最後一關打敗大魔王。

十多年過去了,以當年的標準來說,我好像只有非常非常勉強過一級而已。不過,我也終於能體會愈練愈懶的心情。我說的「懶」不是不想練喔,而是不想再練更多招式的「懶」。

我還是很有練習的興緻。當然偶而一定會有單純想偷懶、想多睡半小時一個小時的狀況。只是現在能理解,真的很累的就候也不用死命硬 keng 著,就多睡一下補補眠也好,不會有任何罪惡感。

但身體知道,心裡也知道,光是起來練個站姿前彎、練套拜日式,或者多玩幾次下犬式,很快就能感受到通體舒暢。不用再一直拼命多練更多更複雜的變化,這幾個簡單的動作就已經足夠。有時候站椿或者跑步個半小時,靜坐個幾十分鐘,身體就會滿足,心裡也會滿足。

吃一道菜,覺得好像味道不夠,直覺的反應可能是再多加點調味料。這只是方法之一。可能還有別種方法,例如說,靜下心來,慢慢咀嚼原來的食物,別急,一小口一小口來。耐著性子嚼得夠久,自然也能品嚐到白米飯裡淡淡的甘甜味。

甚至沒有「求」吾味的「求」這件事,只不過其他人誤以為這是「無味處」,哪裡會知道裡面可以是這麼享受啊。


[延伸閱讀]

「重點是繼續跑下去」: 站椿一百天的小結
看起來很簡單的,和看起來很難的
如果不夠簡單
打開腳趾,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練習的道路,在地圖以外的地方
單純的力量

吃素、吃肉

從小到老,烤肉的次數屈指可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一次(也就是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次)。

那是十多年前的中秋夜,一票人在朋友的店門口,人很多,聊天聊得很愉快,吃吃吃、喝酒。那陣子的工作環境、那一次的烤肉,我都吃很多肉,多到隱約覺得「應該夠了吧」的程度。

在那之前,我們就已經不那麼常買肉在家裡煮食。能避開的時候,我們就避開。

我記得當時家裡還有兩隻貓,貓大爺和他哥哥,我總愛用「特豚」(小豬的意思)來稱呼還在世的貓大爺。我們愈來愈覺得,吃豬肉,就像是在吃貓大爺一樣。有時候連吃個雞腿都覺得像在啃貓大爺的腿。

那次中秋夜烤肉之後,我和太太決定以後就吃素了。

過去的十多年,吃素讓我學會感恩。有時候到不熟地理環境的外縣市爬山下來,餓個半死,任何一家素食餐廳、麵店,或者是願意幫忙炒個方便素飯菜麵什麼都好的店家,都讓我感激不已。

吃素的人在不熟的地方,真的常常會找不到東西吃。以前碰過一位木工師傅,問他在外頭找不到素食店要怎麼辦,他說,「找不到的話,那一餐就不吃了」。

不過吃素也讓我養成了一些莫名的、不該有的驕傲態度。以為吃素的自己就高人一等,以為自己最清氣相(chheng-khì-siùⁿ)。

去年(2021年)因為健康的因素,我們在醫生的建議下,重回到葷食的世界。我現在願意更直白一點描述這件事,就是:重新吃肉。吃豬肉、吃牛肉、吃雞肉、吃魚肉。(葷,或者葷辛類的大蒜等,還是很怕。)

身體適應的速度比預期快多了,倒是心理上的調適花了很久的時間。過去以為自己可以孤芳自賞、過去以為自己和其他人有多遠的距離,彷彿就在一口一口豬肉、雞肉、牛肉、魚肉入口、咀嚼的過程中,一一打破。真像是自己慢慢一巴掌一巴掌打在自己臉上一樣。重新看清這些假相,算是這兩年來很難的功課。

我想起以前一位瑜伽老師,他告訴我們,他曾經吃素一段時間,「不過現在我又重新吃葷了,所以,有什麼好吃的,就帶我一起去吃吧。」當時我才剛吃素一兩年左右吧,老師在說這段話的表情我還記得,我聽著這話時的心情也還記得。沒想到自己如今也得面對類似的情況,對自己或者身邊其他人說明。

真的蠻困難的,尤其是對自己的說明。我想辦法找各種解釋,各種理由來為自己開脫。

還在吃素的時候,每次我聽到別人在講 “Oneness”(合一),眉頭總是糾結成一團。有時候碰巧心情好、氣氛好,我就會講那個老笑話:

如果全宇宙大家都是一體的,那麼,本來肚子餓得要命的我,看著旁邊的朋友飽餐一頓之後,我應該也就跟著覺得,「嗯,好飽,好滿足啊!」

我總是以為,大概沒有「我們是一體的」這件事。不過的確,有件事是大家都共通的:我們都得吃。這個「我們」的範圍,大概就是全宇宙所有的生物吧。

一切眾生由食而存,無食則死。
一切眾生皆因食而存續。
Sabbe sattā āhāraṭṭhitikā.(增壹阿含46品8經,相當於 AN 10.27)

阿含經裡面教的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安慰。我知道自己得吃,得進食,得有足夠的能量。我想像自己像是自給自足的原住民,吃一頭獵物,讓動物的能量進入我身體,我希望我能回饋一些什麼,給這個世界。好像交換的心情,好像贖罪的心情。

照說正常人寫的文章,大概就到這裡告一段落了。不過,我鋪排了前面這麼些字,最主要的其實就是想介紹後面這段我一直想想分享、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說起的經文。我認為非常激進 / 基進的佛經故事。

佛陀很厲害的本事之一,就是用別出心裁的譬喻來解釋道理,他在解釋眾生賴以為生的頭一種「四食」,所謂的「摶食」(kabaliṅkārāhāra,字面的意思近似於用手捏成的飯糰,代表「物質食物」),是這樣說的:

想像一對父母帶著獨子要穿越浩瀚的荒野沙漠,為了要活著走出去,他們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之下這樣討論:「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為了不要三個人都平白無故犧牲,只好吃了自己的獨子(南傳的版本還說明,「做肉乾與胡椒醃肉」),邊吃邊哭著自己可憐的獨子(「我可憐的孩子哪裡去了啊?」)。(雜阿含 373 經,相當於 SN 12:63)

佛陀說完之後,問著底下聽講的同學:你們覺得,這對父母在吃的時候,會不會考慮味道好不好,吃得過不過癮嗎?大家當然眾口同聲回答 No。佛陀接著就說,「凡食摶食,當如是觀。」

我第一次讀到這段經文,呆了好久,連續好多天試著反芻、思考。好像有一些釋懷,也有一些理解。我知道,可以選擇的話,我還是希望可以選擇吃素。不過我也知道,不只是吃菜吃肉的問題而已。

不只是吃菜或者吃肉,而是怎麼吃、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態來吃。

“We are what we eat.” 這句話真是寓意深遠。

我們怎麼面對食物,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生理需求,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生存。我為什麼繼續活著,我存在的理由(raison d’etre)是什麼、在哪裡?

最近在靜坐的時候,一直會有一對問題浮現出來:

「你真的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你真正害怕的到底是什麼?」

專注就是最好的資糧,好好練習吧。阿含等經典裡不斷這麼教導。打坐,繼續靜坐吧,或者說,一直不要忘記,自己在練習醒過來,自己還在持續練習。


[延伸閱讀]

排除萬難,送自己一份大禮物
你真的需要吃到飽嗎?
不見得需要一直掙扎
滋養的另一面就是吞噬
食喻

一天一小時,築基一百天

上次文章說我自己開始在練跑,到現在也兩個多月了。剛好可以來說說「習慣怎麼養成?」或者說,「如何主動的培養新的習慣?」

以這次的經驗來說,一開始有念頭,付諸實踐,覺得有趣,心裡就默默訂下一個清楚、具體的目標:「一天跑一小時」(不是距離喔)。接下來就是開始日復一日的練習。


左圖是道家小周天百日築基的示意圖,右邊是台灣特有種的深山竹雞,攝影者是Hiyashi Haka出處(CC BY-NC-SA 2.0)

身體會回饋不少有意思的訊息。哪些肌肉比較容易疲累,哪些關節活動的程度不夠。兩三個星期下來,體重計裡的體重、體脂率也會主動說些故事。

插個題外話,除了「新習慣的培養」之外,這次還觀察、體驗到另外一件本來不那麼清楚意識到的事:年紀愈大,很多數字(像是體脂率、體重都是)的變動就愈慢。老實說,真的很慢。不過不管再怎麼慢,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這些數字還是會慢慢動的。

接下來很多有趣的事就這樣發生了。

我發現自己會想辦法生出時間、擠出時間來練跑。本來一個星期大概只有一天有充裕的時間,能夠一次就連續跑一整個小時,可是這樣,「一天跑一小時」的目標怎麼可能完成?那就湊吧。其他日子,一次能夠跑三十分鐘就跑三十分鐘,只有零星的十分鐘、二十分鐘,那就加減湊和著。

最常見的零碎時間,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就是每天上課前、或者課堂中間的休息時間。以前這種時間,要嘛滑滑手機、讀個半篇文章,或者就躺一會兒補眠。現在自己心裡頭有很有清楚的目標要完成(「一天跑一小時!」),一有零碎的時間就充份應用,深怕時間一不留神就白白浪費掉。多可惜啊!

好多年前我也在臉書上玩過一次「站椿一百天」的活動(還有印象的同學來揮揮手、出個聲吧)。每天早上起來站三十分鐘,站完了就寫一段簡單的感想,一百天很快就過去了。有些朋友也跟著參與練習。只要真的付出時間、精神、體力來練習,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獲。

當時的心得是,連續一百天的練習,身體和心靈都能積極參與的話,就會留下清楚的痕跡、印記。或者換一種表達:一百天的身體、心靈操作,大概就足以把一種新的練習,初步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至少,接下來要再繼續練下去,阻力就小多了。

去年(2021年)三級警戒時,關在家裡的時間很長,那一段時間,我在家裡練習一套太極拳,常常是照三餐練,一天下來,累積打拳的時間差不多也有一小時。即使沒在打拳,腦子裡也不時想著哪隻腳沉、哪隻腳輕。骨盆在哪,腰在哪,力量從哪來、要往哪去?緊繃在哪、卸得掉嗎?

兩三個月下來,腦子有了譜,身體有清楚的記憶,時不時就可以隨時再反芻演練。

現在練跑一個多月了,不少新的體會,天天在反芻,像是以前一開始認真練打坐一樣。

我想到很久以前一位老師講過他的老師是這麼練打坐的:To practce meditation, you have to be crazy about meditation。老師的意思是,天天練,一天二十四小時練,練到幾乎沒在練的時候,也不會忘了要繼續練。這樣練下去,自然就會進入狀況。

好多好多年前,我(和幾位朋友)曾經將近一年左右的時間吧,每天寫一篇文章,貼在自己的 blog 上頭。我還記得那時候每天都得想新的題目,腦子裡不時就想著,「啊,這件事情可以這樣看,可以這樣寫成如何如何的文章」。渾渾噩噩一整天下來,總有個或大或小可以聚焦的目標。一有時間,筆電一開,就寫寫寫。總是想盡辦法,在晚上上床之前,生出一篇還算有頭有尾的文字貼出去,給自己一個交代。

剛剛在練跑半小時的過程,我又想到應該重新撿回這個習慣,天天寫,一天來寫個一小時吧。可能十分鐘十分鐘湊著,很快也就能湊滿一小時。

也是這樣的意識,現在每天出門就抓一本還沒讀過的紙書。進了捷運站就開始讀,上車有位子就坐著讀,沒位子就站著讀。收工回家一樣得搭捷運,一樣一趟二三十分鐘的,多讀多賺到的閱讀時間。

一天一小時,兩三個月下來,很快就內化成自己的新習慣了。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目標,趕快來建立自己想要的新習慣吧。

每天走路一小時(這麼幸福!),每天獨處一小時(這麼幸福!),每天讀書一小時(這麼幸福!),每天看雲看天空一小時(這麼幸福!),每天用心陪家人陪毛孩子一小時(這麼幸福!)。

別說你沒時間。想要的目標出現了,時間擠著擠著就出來了。


[延伸閱讀]

「重點是繼續跑下去」: 站椿一百天的小結
疫情嚴峻期間的自我練習
時間是一種幻覺
一個簡單可行的預言
如何跳脫酸痛的無限迴圈?
[關鍵字系列] 不要輕易為自己定型:anattā 是一種操作型定義、行動指南
身體是最誠實的?–part 2

自由的滋味

「說實在的,你不覺得跑步的時候,手上還握著手機,很累贅,夯枷(giâ-kê)嗎?」

那天我繼續練跑,手裡同樣握著手機,心裡面就自己這樣和自己對話起來。

從七月底八月初我開始每天練跑到今天,差不多六十天左右了吧。一開始就是跟著節拍器,一分鐘跑一百八十步。手機軟體讓我建立起明確的肢體節奏。

跑了差不多一個月左右,我有點覺得不太滿足。試著從一分鐘一百八十步,調整到一分鐘兩百步試看看。前一兩次覺得,「哇,這節奏也真的是有點刺激啊!」過了幾天,碰到身體比較累的狀況,我又把節奏調回到 180 bpm,沒想到一調回來,竟然覺得,「嗯,這好像有點慢吧?」

身體慢慢在適應新的節奏了。

一個星期前,我開始試著練跑的時候不開節拍器,讓身體自己去活動。一步一步跑下來,我覺得,這大概是將近 200 bpm 的節奏吧。我還是抓著手機跑,讓手機來紀錄步數。半小時下來,再看看手機的「答案」,每十分鐘的步數差不多都是 1980、1990、2000 左右。也就是說,我的身體隱約已經記得了這樣的節奏,而且我的腦子認知到的、我的體感給我的回饋,和「正確答案」也相距不遠。

上星期我決定再進一步。跑的時候手機就晾在旁邊等著,只保留計時器的功能,半個小時叫一次。

終於,我全身就只剩下一條短褲,其他什麼都沒有。赤手赤腳,一步一步,雙手自然輕鬆跟著身體擺動。一瞬間覺得,「啊,這是不是就是自由的滋味?」

我仔細體會雙腳的步伐,感受骨盆自然微幅左右擺動的角度變化,肩膀跟著、手臂跟著。我抓到身體中軸線,脊椎,呼吸,胸廓的膨脹與收縮。我幾乎不再分神去數步頻了,我信任我的身體,讓身體在「自然」律動下去。

這個「自然」,是五六十天訓練下來的結果。這個「自然」,是拔掉監視器螢幕的結果。這個「自然」,是我放下「標準答案」執念的結果。

很多人習慣把「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當成口頭禪。「聽身體的聲音」真的不容易。要練習,要努力,又不能努力過頭。練習到一定程度,自己有自信,也能夠信任自己的身體,聽到的可能比較不會有太大的誤解。

只是一步跨出去、接著再跨出下一步。一圈跑完、再接著下一圈。身體有一種經過訓練後,不再受到監督、不再受到約束,知道自己在努力、輕鬆努力著,沒有其他不必要的期待,沒有要符合誰的範本、誰的標準答案。這會不會就是某種(很低階的、入門級的)不受制約(unconditioned)?

在我來看,練習打坐、練習動作、練習跑步,目的都是在於瞭解自己的身心狀態,進而改善自己的身心狀態。自己是認識的主體(剛好也是客體),別人知不和道,機器知不知道,都不重要。

就像練習打坐,也不需要由手機的軟體來告訴我,今天練習「正念」的時間有幾分鐘。自然也不需要手機來告訴我,今天跑了六十分鐘、跑了一萬兩千步啊。

我本來就沒有跑半馬、全馬,或者任何比賽的目標,我本來就沒有一定得跑多快、多遠、多久的目標。這五六十天能夠每天堅持跑滿一小時,就是因為有趣。之所以有趣、有意思、值得慢慢玩味,大概在於我幾乎完全把跑步這種重覆的動作,看成是某種形態的靜坐變化式。

不可否認,在剛剛開始學習,或者在病後復建等條件下,外在的、機器的、旁人的觀察以及提點,有非常大的助益(請務必慎選老師)。但在能掌握練習的基本原則之後,我覺得,主體還是在自己。

意思是說,觀察的責任,長期而言,不應該交給機器、不應該交給別人。

對我來說,各種身心練習,最重要最重要的功課,一直都是在自我觀察。當然,就如同靜坐練習一樣的道理,我們並不是靜靜坐著等著看到這個現象那個現象浮出水面、飄過眼前而已。觀察到不對勁的、該調整的,就得及時出手,改變、改善、調整。

再下一個階段,我想練習讓自己的時間感再更準確一點,最好也徹底擺脫「一天要跑足一小時」的懸念。到時候,手機就連晾在旁邊報時的功能都派不上用場了。

嗯,下個月吧。


[延伸閱讀]

誰說非得這樣動作不可?
練習的道路,在地圖以外的地方
你能用動作講出多少故事?
來開天眼吧!
裡面就是外面,外面就是裡面

奇妙的大休息

白露秋分之間的一天早上,我的例行晨間練習告一段落。那天上午沒有特別的行程安排,不急著做什麼事。陽台的花已經澆好了,要洗的衣物,洗衣機也正在努力工作。一會兒早餐要吃的水煮蛋已經煮好。

時間充裕,天氣溫濕度都剛剛好。我整個人大字形躺下來,進入大休息(savasana)。

就像是平常每一次的大休息。我不急著把呼吸拉長,只是提醒自己,不急,慢慢來。沒有一定要到哪裡、要走多遠的目標,至少今天沒有。慢慢來,慢慢走就是了。


(Photo by Shahrukh on Unsplash)

我知道髖關節,平常我比較緊的那一側,還有薦髂關節,慢慢在釋放。我在等,我在觀察。感覺自己像海星一樣,躺在沙灘上,躺在海底,海風或者海水一陣一陣地吹過飄過拂過整個身體。腳踝、腳後跟像是有人幫忙輕輕提起,微微拉伸,釋放。從髖到踝的連線就這麼鬆開來了。

事情開始在進行,我知道。整個人、四肢、頭頂尾椎,好像有一股從中心向四面八方幅射、釋放出去的能量在流動。

肩膀、上背部也在緩緩鬆解。我用非常輕的力量、微微抬起頭,調了一下頸椎的角度。好像更舒服一點了。

注意力回到呼吸上,確認能放的差不多都放了。突然胸椎 C10 上下有股什麼力量,很輕的,簡直像是老練的推拿按摩師傅幫忙開了我的胸椎。不對,應該說是比我遇過的任何一位師傅的技巧都更溫柔、更奧妙。我幾乎像是聽見了喀啦一聲,接著是我自己心裡感慨讚嘆的一聲「啊」。

開了,我知道。整個胸廓釋放開了。

我靜靜繼續觀察呼吸。我知道變得比平常更細長、更輕盈。心裡頭有股念頭想確認看看。我默默打著拍子數,一吸一吐來回應該是超過一分鐘了。

像是在森林裡看到害羞的禽鳥,我小心翼翼,不想有太多動作、聲音,甚至不想再有太多念頭,免得干擾到這美妙的一刻。

整個身體安安靜靜躺著,下沉,釋放。腦子,心裡也安安靜靜。專注、放鬆、享受。


[延伸閱讀]

放鬆練習,練習放鬆
放鬆還是癱塌?
你沒有真的想放鬆
關於放鬆的二三事
在不平衡裡創造新的平衡
看見了,怎麼辦?
這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