靦腆的笑

二月底三月初,雨水已過,驚蟄將臨。早上第一段練習告一段落,我出門去購物、去圖書館領預約書,當成兩段練習中間的休息。昨天天氣又變冷,雨勢不大。馬路邊的茄苳花一地,風雨吹掃到紅磚縫隙、水溝蓋旁。

我想起十來年前開始在寫的,某個或者某組動作的解析。那時候寫起來偶爾也有點小小的滿足,以為自己可以把一個看似平凡的動作一路拆解到再無可拆解的程度。現在回想,像是在整理老家舊紙箱裡囤積的小學生中學生作文似的,臉上會不自覺露出有點靦腆的笑。

那是一段過程。

事實上,現在每天也還是在練著一樣的平凡動作。練著練著,甚至不時會在腦海裡聽見自己上課時的口頭說明,說好笑也好笑,說煩有時也真覺得煩。

但還是繼續練著。

和一二十年前慢慢有些不一樣的想法。動作走著走著,也是仔細觀察體驗,只是不會再抱著什麼期待,不會再想像下一個彎轉過去會不會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風景。

這樣的心情完全不是失望。一個一個平凡的動作每天練著,像是聽著熟悉的老朋友說說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盬。

過去萬般事都得趕,都得迅速完成的我,慢慢好像可以接受腳步放緩,身體鬆鬆走。有人說,不期不待,不受傷害。也不是,不期待不是因為不想再受傷害,而是現在的這一步就已經很棒了。

我能夠心平氣和,安靜待在身體裡練習。我也知道,這十分鐘,這半小時,這一兩個小時的練習,今天明天後天的練習裡,總是一會兒就分神,一會兒就快流汗,一會兒就又喘起來。

這些都是再自然、再好看不過的風景。當然,這些不會是旅遊書會介紹,網紅會拍照的著名景點。這些不是哪本經典裡提過的美妙境界,這些不是奧運體操選手動作完成之後所有觀眾拍手叫好的表演。

那天我們騎著腳踏車去海邊走。本來就是想隨意看看吧,愈騎愈遠,離開了觀光客比較多的所在,騎到新開的自行車道,騎到貨櫃車一台接一台的台二線,騎進公墓區旁邊的小巷,騎進了安靜的老社區,舊舊的廟,舊舊的房子。陽光灑下,天啊,那光線怎麼能打得這麼漂亮。

我繼續每天練,每天寫。練的就是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動作,也練習寫下我能觀察感受到的,細節,觸動,呼吸的變化。有時候光線剛好打得非常漂亮,更多時候,嗯,會有雲,會有雨,接著,等夠久就會再有亮麗的光線。

草山平菁街的吉野櫻、八重櫻,觀霧的霧社櫻王都很美,有機會我也湊熱鬧跟著去看。不過就在我家巷口的整排茄冬花前幾天鋪滿人行道,這兩天剩下紅磚縫隙還依稀得見。

我肩上一大袋超市採買的沉重食材,手上抱著圖書館預約借的、還有臨時看見的幾本新到館的攝影集。看著這些茄冬花,看著巷子裡兩隻浪貓睡在人家院子裡準備的紙箱,臉上不自覺又露出了有點靦腆的,自己心裡偷偷滿足的笑。


[延伸閱讀]
找回身體的愉悅
翻譯者的任務
一組尋常的暖身動作
一天一小時,築基一百天

「這段路比較累,比較好走」

走在郊山的自然土徑,大塊小塊的石頭夾雜在樹根間,形成自然的階梯,我順手回頭和同伴說,「這段路比較累,比較好走」,同伴歪著頭看著我,表情有點不解。

我的意思是說,這一小段上坡路,雖然有幾處高低落差大,提腿上去的跨距得大一點,會比較費力,但還算好走。如果同樣的條件換成下坡,有的人會走跳得更急促,表面上彷彿沒那麼累,但對於經驗不那麼足夠的人來說,其實得步步為營,反而更難走。

平常在上課的時候,我也常常和同學解釋,「等一下的動作比較簡單,會比較累哦」,例如說,一個單腳站立的提腿動作,大家最熟悉的股四頭肌通常想都不想就會自動上場搏命演出。

或者有時候我會開玩笑說要同學練單手手倒立,這樣都不會累,因為反正我們都做不到。

如果不盤腿,或者乾脆就坐在椅子上練的話,靜坐的動作看起來超簡單的,但多數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深怕那種什麼做都不用做、只需面對自己的處境。這樣的練習到底是容易還是困難?


[延伸閱讀]
騎腳踏車不是那麼簡單滴(你以為你不會被騙時,你就已經被騙了)
簡單的答案
如果不夠簡單
打開腳趾,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送自己一份最好的禮物

過年過節,總是會煩惱要送朋友什麼禮物。

十七八年前,我太太送給我一份禮物。

當時我還是上班族,每天就是正常的薪水小偷社畜一枚,一個不小心就來到了人生的最高峰:我的體重一再往上修正到慘不忍睹的數字。太太實在看不下去了,幫我找了當時工作地點附近的瑜伽教室。

不喜歡任何團體運動的我,一時也找不到漂亮的理由來拒絕。事實上,我也不忍心看著自己就這麼一路胖下去。才三十六歲,體能一直在走下坡,愈來愈差。於是就這麼趕鴨子上架。

經過好多年我才明白,這真是我人生中收到的,最美妙的禮物。

前兩三個月的瑜伽課,一個星期去個一次,每次都是汗流浹背。還記得剛上課前十來分鐘一次又一次的拜日式,真的快喘不氣過來,心裡想著:「活著好好的,我為什麼下班之後還要來折騰自己?」看著旁邊的同學們,不管男生女生,不管年紀比我大比我小,每個人的肢體都比較我柔軟,每個人的體能都比我強好大一截。我的腿已經在抖個不停了,隔壁的同學還面帶微笑,用眼神傳達對我的鼓勵。

幾次之後,我開始覺得,這裡頭有什麼不太對勁的地方。不是肌肉拉扯伸展支撐之後的痠痛而已。我好像開始模模糊糊體認到自己正在往什麼地方去。

在一次一次的三角式、或輕柔或強力的扭轉,怎麼樣都吃力得要命的前彎與後彎,我好像愈來愈能感受到身體的存在。或者說,我好像和我的身體「在一起了」

開始練瑜伽之後,我也「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飲食。基本上還是飯桶一個,中餐晚餐的白飯仍然一頓都至少要吃兩碗。只是宵夜就放棄了。也練習進去便利商選購點心時,養成順手讀一下營養成份表的習慣,熱量實在太高的就說聲拜拜。

慢慢地,運動的過程好像隱約可以感受到身體輕盈一點點。但看著厲害的學長學姊優雅跳躍的動作,像飛一樣,真是羨慕不已。

那一陣子同時也開始了每天的體重測量與記錄。減重的過程大概一個月一公斤,沒什麼了不起的,但還好有堅持下去,連續二十個月,剛好足足減了二十公斤。要我去運動減重的太座重新下令,不可以再減下去了。根據家裡的兩光體脂計,我的體脂率從一開始二十幾,一路慢慢下降,到達五趴左右。

練習的頻率從一星期一次,慢慢「升級」到一個星期兩次、三次,到一個星期六次。我也從超級熱情的瑜伽推銷員(看到任何親朋好友,都一再宣傳「瑜伽實在太神奇了,你一定要來試看看」),慢慢也進化到人家不問,我也就安然什麼都不說。

沒想到一晃眼,我變成全職的瑜伽老師,甚至還開了自己的瑜伽教室。

全世界的風氣、潮流一直在演變,我一直以為這年頭應該已經不用再宣傳「每個人都應該要運動」這件事,然而身邊一堆四五十歲的朋友,還是缺少邁出第一步的動力。

三四十歲時,朋友相聚總是在交流照顧長輩所要的資訊,到四五十歲時,開始是警覺到自己這裡那裡的毛病愈來愈多,每個人都和朋友在交流按摩師、物理治療、復健診所的電話。

給自己一份大禮物:趕快建立起運動的習慣吧!

你問我哪一種運動好?我的答案是,只要安全、不傷身,又有趣到足以成為長期習慣的,都好。要爬山健行、上健身房,要練跑步,游泳,騎車,打球,都好。最好是能找到適合的教練、老師,把基本動作、觀念學清楚。為了運動而受傷,完全就是本未倒置,怎麼算都划不來。

我問我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二十年前就有現在的認識和體悟,要我重新來選一種運動當禮物送給自己的話,會選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還是會選瑜伽。理由是:進可攻退可守。

從基礎的瑜伽練起,我培養了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培養觀察體感的能力。核心、下盤的打底基礎算是還可以。這些年來,我也繼續東玩玩、西看看,學走路、學跑步、學爬山。也學其他的運動、學費登奎斯和亞歷山大技巧等其他的身心結合的系統,繼續持續學靜坐。

還好有瑜伽練習培養的基礎,等於算是有一點穩定的基本功可以護身、護心。比方說,練瑜伽幫助我在跑步的時候,更能夠照顧到脊椎的正位與延伸,讓骨盆和髖的活動更輕鬆自在,讓肩頸得以放鬆、減少不必要的身體負擔,這樣也才能夠愈跑心情愈好。

我不知道還有什麼「運動」能像瑜伽這樣,一張墊子(其實現在我自己練,連墊子也不用了)上就能變化多端,有動有靜。有氧無氧、肌力重訓、核心、大關節小關節、呼吸、身心察覺。有動有靜,從體表到腦子裡心裡面的,全都揉在一起練。

好玩就在這裡,深度就在這裡,怎麼也玩不完,永遠還在探索,

送自己一份最好的禮物吧!不用等到過新年,今天就開始!


[延伸閱讀]
「現在就是最好的練習時機!」
吃素、吃肉
一組尋常的暖身動作
冬至很重要 / 耶誕節很重要 / 每天都很重要
當暴風來襲時

你知道你的屁股是怎樣眨眼睛的嗎?

那天在課堂上,我正請同學們練習「椅子式」(utkatasana),一邊叮嚀同學要注意骨盆不要後傾,也不要前傾(就是脊椎要維持中立啦)。椅子才坐到一半,就有一位同學突然問,「奇怪,為什麼我會屁股眨眼?」我愣了一下,「屁股眨眼?」喔,原來重訓教室、健身房早就把 butt wink 直譯成讓人聽了很想眨眨眼睛的中文術語,而且已經是一般同學脫口就能說出來的用語了呢。

這兩三年,我愈來愈常碰到一種情況,同學們在下課後會來問我,她們在健身房、練重訓的時候,經常練到下背不舒服,肩膀痠痛,或者深蹲怎麼也蹲不下去等等各種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嗯,這些聽起來很普通,應該在兩三句話內就可以答覆的問題,我卻覺得是一個一個都是大哉問。

不同的瑜伽老師、不同的健身房教練,總是會有各種不同的指導方式。我常建議朋友不論在瑜伽教室或健身房,甚至是在家裡自己練,在急著完成蹲下或者任何動作之前,應該先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到底應該怎麼樣動比較順、比較沒有阻礙。

在學怎麼蹲才會比較順之前,先要學會區分骨盆前傾或後傾的差別,以及如何調整前傾後傾。在學習調整骨盆之前,還要練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身體、瞭解自己平常使用身體的習慣。

或許更基本的,至少要先觀察一下自己平常到底是怎麼站的,左右腳是不是重心不平衡,腳掌的內外側、前後側是不是經常往哪一邊倒塌。還要學會怎麼主動提起足弓(而不是只靠鞋子或者鞋墊的外力把足弓撐起來),瞭解從足弓如何一路連結到小腿、到大腿內側,一路到達下腹部裡面。

到腹部,或者下腹部,大家都會講「核心」這個詞。核心從來不應該只是指肚子的幾塊幾條肌肉而已,更不是簡單一句「收肚子」、「收小腹」就能練得到的,要能夠實際體驗到深層腹肌,才能確切地掌握到「核心意識」(怎麼想、怎麼連結、怎麼啟動、強化、穩定自己的的核心功能)。

以上三四段話,就是我對上面那些個「大哉問」的簡單回應。而這裡面的提到的練習,其實差不多就是我們每天基礎課的主要菜色之一。

很多人都以為瑜伽只是溫和、柔軟的伸展運動,就是拉拉筋而已。認真上過幾年課的朋友們就知道,你以為的瑜伽才不是你以為的瑜伽,老師要讓你爆汗也就是一塊小蛋糕而已。但瑜伽練習和看起來比較陽剛的健身運動的確有些不同。至少在我們的小教室這裡,就是慢慢觀察、慢慢嘗試、慢慢練,別急著只是用力做動作,別急著只是完成動作

我們沒有要參加比賽拿獎牌,沒有要比別人快,沒有要跳得比別人高,也沒有要擺出看起來比別人更厲害、更上相的姿勢。

很多時候給自己多一點嘗試的時間,有一點耐心,慢慢走,說不定還比較快。想想看爬山的例子,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像是捨近求遠的之字形路線,抵達目標有時候可能反而比較輕鬆、甚至比較快。更重要的是,除了到三角點拍自拍照、除了等「出大景」之外,路上穩穩走的每一步,也都有機會看到或壯觀或細緻的美景。

每一步都可以是最美的風景。


[延伸閱讀]
看見叉路的出現
解剖學也教不來的事
[瑜伽到底在練什麼] 系列:肌肉到底要鍛練到什麼程度才夠?
「享受手臂像是坦克輾過似的快感」
找回身體的愉悅

貫穿整個身體的電流

曾經有一次喝了杯咖啡,從第一口淺嚐,果香味就開始在嘴吧裡水平地爆發開來,接著一層一層落入喉頭,彷彿小時候看的煙火秀,上層高空色彩繽紛,底層水面上也有強烈的力道支撐,讓人驚艷不停。餘韻纏繞在口腔底部好久,整個身體像浸泡在咖啡裡似的。

上次打完棒球之後,也有類似的體感。

那天揮出的球棒擊中高速飛來的球,清脆的「鏘」聲,時速一百公里的力量從虎口到肩,瞬間從肩膀往下走到髖走到腳底板,繼而又一路竄上骨盆、脊椎到頭頂頭皮,一百次累積的撞擊,像是一道一道貫穿整個身體的電流,強烈震波的體感在接下來好幾天的站椿都還一直存在。

後勁很強的電流,非常不一樣的體感。打完球的兩三天,右手的握力降到超低,提起一公升的電熱水壺要沖咖啡時,還有點擔心會不會一時手滑。

打棒球是我非常非常不熟悉的事,這幾天社交媒體上朋友們都在討論大谷翔平驚人的簽約金,我連他長得是圓的是扁的一點也不清楚。印象中,我大概只曾在大學時代和同學去棒球打擊場打過一次球的上個世紀的記憶。那天也不知為什麼突發奇想,想再體驗看看那種滋味。

年紀愈來愈大,愈來愈容易默守成規,只想要、只願意做自己本來熟悉的事,沒試過就就一概拒絕。因為這樣,這兩三年我想辦法練習嘗試新的體驗。去年的嘗鮮是練習跑步,這一次是去棒球打擊場打打棒球。

因為知道實在不熟悉,還是先乖乖閱讀了棒球打擊場的簡單說明:打球之前要先暖身。我心裡想,這道理我當然明白。就輕鬆(不太認真)動了動身體,根本就是「作業匆匆寫完有交就好」的敷衍心態。事後回想,這真是要不得。如果暖身認真、徹底一點,而且運動之後,有好好收工、當場釋放運動過程造成的緊繃,過兩天之後身體應該不會那麼痠那麼累。

戴上尺寸完全不合的打擊頭盔,拿起球棒試著轉腰揮棒了幾下。突然就回想起多年以前讀過的一本「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的書,我記得書裡有個例子,作者在教她兒子打棒球的技巧。小朋友想進校隊,可是一直打不到球,媽媽(作者)自告奮勇要教兒子,但小朋友心想,「你又沒打過棒球,竟然想教我怎麼打到球?」

媽媽的反應好像是,「來試試看吧,看老媽到底能不能教你?」

媽媽教小朋友仔細看著高速飛來的棒球,先忍住,不揮棒,就是盯著球看。因為這個練習,小朋友才能意識到,盯著飛來的棒球,盯著盯著,一瞬間,球彷彿不見了,竟然就看不見了。

媽媽繼續鼓勵小朋友,再多試幾次,脖子肩膀放鬆,繼續仔細看。多練幾次之後,小朋友的目光,已經可以鎖定飛快移動的球。

這就是身為亞歷山大技巧老師的媽媽,教小朋友如何擊中棒球的技巧。接下來才讓小朋友真的揮棒,果然就可以打到了。

手摸到球棒的那一刻,我的腦子很神奇地播放這段閱讀記憶。所以,我知道就是要先認真盯著球看,別急著揮球。「好,看就看。」念頭才剛從腦子升起,接下來的瞬間,我就不由自主地揮棒了。落空是自然的。

我一直盯著球看,應該是一直看得到球,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揮棒落空兩三次之後,我才想起那位媽媽老師教的,肩頸放鬆,專心看,先別想揮棒的事。

我終於發現奇妙的時間空檔。我以為我一直盯著看球,我確定我沒有移開我的眼睛,但一不小心分神想要揮棒時,的確有一瞬間,我沒有專心在看球,套句台灣話講的,「有看沒有到」。

亞歷山大技巧最奧妙的練習,就是在簡單的行動之前,例如說,舉起一條手臂,先在腦子裡想著一個念頭:「我沒有要舉起手」。當這個念頭清清楚楚在腦子裡成形之後,再把手舉起來。經過一次一次不成功的練習之後,突然有一次,真的,舉起手的過程,幾乎不費力,幾乎不改變整條手臂、乃至整個身體的肌肉張力。好像是有別人幫忙拉起我的手,我只覺得輕鬆、放鬆,只覺得神奇到極點。

我繼續仔細看著球,在心裡面念著,「我沒有要揮棒」。這樣多等了兩三球,確認自己真的從頭到尾仔細看著球,在「我沒有要揮棒」的念頭指引下,讓身體扭動、釋放,讓球棒自己揮動,擊中球。哇,球飛得好高、好遠。

當場覺得真的很神奇。不過只有一瞬間。接下來馬上就覺得,哇,超強大的振動,虎口、手臂還隱隱發麻。我才正感覺這振動從手掌一路傳到腰、到腳。沒時間了,新的球又出來,又擊球,又麻,再間雜著一兩次些微分心而又落空。

終於第一枚代幣的三十球結束了。

喘了一口氣,到場邊休息個幾分鐘。虎口麻麻的感覺慢慢褪去。又上場再玩一枚、再玩一枚。我分別嘗試了90、100、110、80公里不同球速的球。並不是愈慢就慢容易擊中。

新的球速等於重新再一次適應、學習。眼睛適應了、腦子適應了,整個身體還得花一點時間才配合得上新的速度。這個重新磨合的過程超級有趣。

眼睛能盯上,再等扭腰轉動骨盆的節奏能跟上,「鏘」一聲清脆的聲響就再度出現。又是一陣虎口發麻,現在傳回到骨盆、腳掌的速度快多了。又打了幾球,才注意到左手虎口竟然出現一顆小水泡。不行了,準備收工休息。

只怪我沒有真的好好「收工」,而是匆忙把剩下的代幣拿去玩其他籃球、迷你保齡球等等。接著就急急忙忙去搭捷運回家。運動過後,尤其是不熟悉的運動,沒有好好收操、伸展、釋放,接下來兩三天的痠痛,就是必然的代價啊。

那股貫穿整個身體的電流,後勁真的很強。

[延伸閱讀]
自由的滋味
味無味處求吾味
技巧和協調能力
什麼樣的姿勢才算是「好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