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也是濁水溪的囡仔

這兩天當紅的松柏坑受天宮,旁邊的集集,是我爸爸的故鄉。前兩天白沙屯媽、山邊媽駕著粉紅超跑經過的彰三選區,裡面的竹塘,是我媽媽的故鄉。故鄉就是己身之所從出,不管時空距離多遙遠,身體總是會記得那條不可能斷得掉的連結線。

前兩年有次心血來潮,趁放假,想來一趟簡單的尋根之旅。不是為了掃祖墳,也不是吃遠房親戚的喜酒。就只是想看看爸爸媽媽成長的故鄉。

回想起小時候過年回集集,半世紀以前的經驗非常嚇人。全家人擠火車,大包小包,連棉被都得帶著(去野外露營嗎)。我根本不記得到底怎麼轉車再轉車,總之,彷彿一早上車,睡了醒,醒了又睡,下午還是傍晚才能到。就是一整個累死人。

二十年前剛開始開車時,中二高才通車沒多久,誰也料想不到,回老家竟然能變成一趟只要三四個小時的事。下名間交流道後,坐後座的爸爸興奮地指路,「頭前遐斡入去就是隘寮,閣後一條斡入去,八張閣過就咧欲到位矣」。

前兩年的這次,我和太太一大早搭高鐵到彰化,在田中租了摩托車,先看了台灣菸葉耕種時業改進社,再衝到二水去吃火燒麵。一路逛源泉火車站、鄭氏古厝、林先生廟、八堡二圳,看了真的是黑色的濁水溪。

年過五十歲,才第一次有機會站在濁水溪旁邊,眼睛瞪得大大的,看著那真的黑黝黝的水流。我的爸爸媽媽都算是濁水溪養大的,我勉強也算是濁水溪的囡仔。

接著就是一路騎回集集,遠遠望著爸爸成長的老家舊址。再走集集綠色隧道進名間,要上去松柏嶺受天宮朝聖。

以前也開車走這段路好多次。開車和騎車的速度差一截,帶來的身體感體驗全然不同。我們邊騎邊納悶著,不可能吧,一路上整排明明都是樟樹,怎麼那麼香?特地停在路邊,往前往後慢慢踱步幾回,才確認這真是未曾有過的體驗:整排樟樹開花傳來的淡雅香氣竟是如此迷人。

接續騎上線道 139 乙,即使沒看到路邊一家又一家茶廠的招牌,光是騎車經過聞到的芬芳茶香,也知道已經進入松柏嶺了。迎面撲鼻而來盛宴也似的清香氣息,讓人幸福感大滿足,茶鄉果然是茶鄉。

站在受天宮超開闊的廟埕往山下看,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不是也曾經站在這裡看過一樣如此動人的景緻。下山再去看了溪州三條派出所,去了西螺大橋,再繞過去竹塘看九龍榕樹公。一整天就是繞著濁水溪團團轉,心裡暗暗把這次小旅行當成是快閃走一趟爸爸媽媽年輕時代的生命史。

這兩天看著白沙屯媽和山邊媽的網路轉播,三十多萬個香燈腳,從海線一路跨過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濁水溪,再一路北返,進南投上松柏坑,回程就在彰三選區繞啊繞的,那是我爸爸媽媽的故鄉,那是多少人的家鄉啊。

看到彰三選區的罷團志工寫著,「今晚白沙屯媽祖選擇在溪湖駐駕,幫彰化的鄉親加持。媽祖肯定聽到我們彰化的心聲了」,「看……媽祖沿路都是彰三選區,停留的站點北斗、埤頭、溪湖,媽祖真的都知道」。看著我都要跟著掉淚了。

我在心裡默默祈禱,「媽祖慈悲,疼惜台灣。保庇咱彰三過關,保庇咱全台灣攏鬥陣過關!」

不生氣的密招

「你這麼生氣,一定很痛苦。你的手也在顫抖,看來你很容易生氣。之後你還會遇到很多辛苦的事,這樣真的沒關係嗎?我很擔心。」

這段話出自蘇曼那沙拉長老的《與憤怒和解》。他教我們在碰到有人因為發怒而謾罵自己時,不需要直接去反駁對方,也不需要去分析判斷對方是出於善意或者惡意。只要表達出自己的擔心就好。

從小我一直是非常容易生氣發怒的人。不論是在家裡、在教室裡、在街上,看到我認為是不公不義的事,總是理直氣壯,非得站出來「主持正義」,或者至少要出聲表態,站在正義的一方。

這其實也不見得是真的錯。只是,技巧不好。技巧不好的意思是,在說明清楚自己意見的過程中,我的肚子、頭腦裡早就燃起雄雄烈火。說出口的話,其實差不多就是是瓦斯槍噴出強大攻擊力的火焰。而且這就像武俠小說裡講的「七傷拳」,出拳之後會不會傷到對方還不確定,但自己非得先受傷不可。

這一陣子因為去罷免團當志工,常會站在路邊舉牌搖旗吶喊,或者掃街拜票。不時都會碰上氣呼呼的反對陣營,年紀或大或小,男女都有,比中指、往地上吐口水、擺臭臉、直接開罵、甚至動手推擠,什麼精采的花招都有。

一開始真的經驗不夠,一有這類狀況,自己腎上腺素也飆高,馬上提高音量反擊回去。幾次下來,自己疲累,心情差,而且重點是,一點也不會因此而往目標多邁進一步。

有時候在罷團總部裡摺紙(要讓志工去派發的宣傳單、連署書),志工們彼此交流打氣,也互相傳授如何無痛回應的方式。我記得好清楚,有位年輕女性志工很平靜地分享她的經驗,她說的話,差不多就和前面蘇曼那沙拉長老教的一模一樣。

這就是傳說中,街頭教導的人生智慧嗎?

照《法句經》裡的說法,「彼罵我打我,敗我劫奪我。若人懷此念,怨恨不能息。彼罵我打我,敗我劫奪我。若人捨此念,怨恨自平息。」講是這樣講,能夠在日常生活裡上場成功救援的,才是硬道理。

後來有一次我們在街頭遇到一位氣急敗壞的歐巴桑,連續拚命罵拚命吼,我終於比較有技巧了。完全不動怒,臉上有真誠的微笑,和她說謝謝。心平氣和地對她說,「如果家裡都沒人想聽你說話,沒關係,你就說吧。但可別太生氣,萬一要去醫院,沒人陪伴去的話也很麻煩的。謝謝阿姨你的回應,愛你喔!」

蘇曼那沙拉長老說,「這樣的反應不在對方的預測範圍內,因此能夠打亂對方的策略,而被辱罵的你也能保持心平氣和。這樣的應對方式可以讓雙方都幸福。」誠哉斯言!

「笑容是強者的證明,憤怒則是輸家的烙印」,這也是長老說的。那天在街頭,我們真的是打從心底笑著這樣說。一點怒意也沒有。

最簡單的引火歸元

今年好像冬天拖得特別久,到四月初還冷了好多天,但突然雄雄一個超級髮夾彎,根本來不及做好心理和物理上的換季準備,完全措手不及,一回神才發現,已經夏天了。

說不定就是這些物候與外在環境的刺激,很多人比之前更焦躁,可能表現在莫明其妙的頭痛,或者嘴破(我就是這樣),火氣大。有時候講話會比較衝,非常沒耐性(我就是這樣)。

推薦一個簡單有效的對治方式:睡覺或者長時間坐著工作(或追劇)時就綁腿。我在教室不時就會推廣綁腿,表面上就是調整骨盆、下肢的不平衡,但在抽象的能量層次上,綁腿也有非常奇妙的「引火歸元」神效。這意思是說,把往上亂竄的虛火、不受控制的能量,引導回去該回去的地方。

如果條件允許,艾灸也是個好方法。只是很多人居家環境不那麼方便燒艾條。綁腿就是最簡單的替代方案。輕鬆舒服坐著,雙腿併攏,用長毛巾或布條在膝蓋上方將兩條大腿綁在一起。多練幾次,身體適應之後,就能綁著腿睡過夜,完全不花額外的時間、精神就能療癒身體,有夠划算。

站椿當然也是好方法。每個星期五晚上的靜坐課,我們都會先站個二十分鐘,具體的練法,也就是透過意念,把上亢的能量引導下行。

或者靜坐。不需要有「一次靜坐就得半小時一小時」的壓力。隨時有個三五分鐘的空檔,都可以帶著自己靜下來,或站、或坐、或躺,都好。花點時間,閉上眼睛,感覺一下和地面接觸的雙腿或者臀部,感覺呼吸帶來的氣息流動,感覺皮膚碰到冷暖乾濕的空氣,感覺鼻孔裡裡外外嗅到的氣息(我抹了一滴稀釋過的乳香複方精油,真是天堂啊),感覺耳朵聽到最遠最響、最近最弱的聲音。

如果窗外有自然景致如樹木花草、遠山流水可以看的話,請務必不時就抽空,站到窗邊,摘下眼鏡,讓雙眼能夠抽離手機、電腦,望遠,解放。不然就是休假日出去走走,不必著名的觀光景點,重點是看山看水看天空聽鳥語聞花香。

養生不是靠嘴巴說,也不是靠頭腦想就好,及時而正確的行動最重要。對身體好的事,別等外人催。清垃圾、搶救家園也一樣,趁還來得及。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八個星期

2025-02-05 腦海角落裡的聲響記憶

坐在捷運裡閉目養神,通常下車前我都是能靜坐就盡量靜坐。但此刻傳入耳的聲音實在特別,好奇心讓我不得不睜眼來確認耳朵收到的資訊、大腦判讀猜測的結果是否確實。

還真的猜對了。

對面坐著的一位老太太正攤開一份報紙,拉扯、翻頁。這聲響也太懷舊了些。想不到這年頭還是有人帶報紙出門,而且還真的在翻閱。(去年我買過一次報紙,是為了拿來包覆保護臨時大量採買的玉米筍和菜頭。)

聲音,就如同其他的感官資料一樣,都是非常個人化的、非常私密的。原始材料就曝露在環境中、曝露在各個「事發現場」。得有人擷取下來,經過神經系統比對既有資料、轉譯,才會構成某種有意義或者意義不明的訊息。這樣的理解、轉譯,同時也就構成有意識或無意識收納儲存。

有些好久不曾再聽見的聲音、不曾再聞到的氣味,只需要一點不經意的刺激,就能夠喚醒頭腦角落的資料庫,調出來栩栩如生的記憶畫面,真實或者虛實夾雜地在眼前明亮展演。

像是再也沒機會聽到醬菜車車頭的叮噹響。有一天早晨將醒未醒之際,我以為我聽見某種熟悉的叮噹聲,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還在夢裡。那約莫是半世紀以前,台北市西南角的一處巷弄,一大清早,叮噹聲一響起,我硬拉著阿媽或者媽媽的手要跟著一起下樓,去看看小發財車上一道又一道繽紛奪目、強力刺激感官和想像力、數不盡看不完的菜肴,幾乎就要聞到那些醬菜彼此交疊而散發出的氣味了。

我早就不記得我還記得那樣的醬菜車。我也摸不清我以為的失落究竟有什麼深遠的寓意。

我不知道這些記憶可以在我的身體裡塵封多久之後突然再度蘇醒活化。我也不知道身體裡頭腦裡儲存了多少感官訊息,這些感官訊息又能夠催化出多少變幻莫測的能量。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0/100
#記憶 #感官 #聲音 #訊息 #能量


2025-02-06 老而彌堅,還是得定期保養

目前我家服役中的電腦,是 2014 年入手的 MacBook Pro,雖然年紀大了點,偶爾上工的腳步遲緩些,但多數該完成的工作也都還能順利完成。直到昨天。

中午在外頭吃飯,老筆電在背包裡。回過頭來才發現整個背包已經跌坐在地上。我本來也不以為意。誰料到進教室要開始寫文章,咦,叫不醒了。我試了最常見的幾招救命按鍵組合,全都無效。只好帶他直奔熟識的店家掛急診。

老闆娘簡單問診之後確定目前暫時再起不能,得留院全身檢查觀察。老闆娘的專業意見是,「這台電腦老是老,但這款老電腦就是比較耐操。值得救。」她也一邊唸我,既然電腦以前(七八年前)曾吃過水,本就該一兩年回來保養檢修一番。

差不多就是養生保健的基本觀念嘛。

這一兩年我住家的地下室車庫出狀況,車子只能流浪在外、居無定所。每次開出門,回家找車位就是苦差事,自然就愈來愈少開。原本只曉得至少一個星期得發動一次,免得電池耗損。熟識的保養廠老闆教我密招:把電池連結的螺絲鬆開取下,下次要開車再接上就好。他說,「還好你的車子夠老,沒有太多微電腦電子零件,如果是新一點的車,都是電腦在控管,就沒辦法用這招了。」

我不是要說「機器都是古早時代的才堅固耐用」這種論調。我要說的是,我們很容易把「老舊」本身直接看成就是負面、不長進、跟不上新時代的腳步。的確,有太多老人、舊觀念、古早的行事習慣,沒能與時俱進,很容易就變成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老害」。

但的確也有一些「老舊」,裡面蘊藏著新時代不容易再看到的堅持與美感,那其實是值得我們尊重,值得花資源去保存的。

當然,前提是這些可能貌似老而彌堅的人事物,不能妄自托大、自以為是(「人家我們以前都嘛這樣那樣就可以了啊」)。還是得定期進場維修,好好保養,免得不知不覺就已然是個面目可憎的老害。

(註:本篇全文以單指觸按手機螢幕完成,對老人家來說也算是創舉。只是挑錯別字時的確比較傷眼。 )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1/100
#老化 #保養 #養生


2025-02-07 你有多久沒玩遊戲了?

如果狀況許可,我很喜歡在課堂上帶些像是小學生玩遊戲的動作,可能是隨意跳動,可能是簡單的大車輪,可能是安全無虞的翻滾,或是閉上眼睛的單腳站立。

特別是跳。不是為了什麼特別目的,也不是為了訓練肌肉、關節、反應,就只是跳。這是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巨大差異。跳,就只是好玩的跳。跳著跳著,真的會讓人開心。

我還記得某一堂這樣的課下課後,一位同學說,剛剛上課的動作,讓她的身體喚醒了幾十年前小學運動會賽跑的歡樂回憶。

之前有次一對一的私人課,我們玩扔擲網球的遊戲,往牆壁丟,想辦法丟擲準確的目標,或是亂扔,看看球會彈去哪個預期不到的方向。還玩了最經典的你丟我接。遊戲的療癒效果真是不可思議。

我自己一個人在教室,除了固定的肢體動作或者站椿靜坐的練習之外,也喜歡玩。玩什麼?什麼都好,都可以。最好是與平常練的不一樣,不然就是自己一個人的「超級變變變」,翻轉看事情的角度、設計平常不注意的限制、或是扮演新的角色:

如果我是一隻狗,邊汪汪叫邊搖尾巴邊東跑西跳,從狗狗的高度看本來熟悉的環境。如果我只能靠臉部和嘴吧舌頭肢體表達,但又不能說出字、詞、句子。如果我正和一個新朋友一起跳舞。如果我大字形躺在地上放鬆唱任何自己亂編的歌曲。如果。。。

最近重讀《自由玩》(奇妙寶書、超級愛書,光是這本書的讀書心得與聯想,我大概還可以再寫個一百篇吧),裡頭提到一位精神科醫師說 Donald Winnicott 說,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將病患從無法遊戲的狀態,帶到可以做遊戲的狀態」,他認為只有在遊戲時,人,才有能力創造,個體才得以發現自性、自我。

玩遊戲不是思考或者作文、演講比賽、不是考試、不用打分數,別想太多,別準備太多。找塊小空間,開始扭一扭身體、跳一跳、滾一滾、叫一叫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2/100
#遊戲 #創造力 #自我發現 #心理治療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2025-02-08 「垃圾吸引垃圾」

有個現象我一直很好奇。有一家這十來年我不定期去補充精油、純露的店家,一代一代、以及幾家分店的店員,始終態度優雅、說話客氣。但也有些店,光是從門口外就可以看到,每一個店員怎麼換都是臭著一張臉,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之前讀《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超好看!),裡頭〈包紮土地的傷口〉這篇裡,反覆出現「垃圾吸引垃圾」、「垃圾吸引更多垃圾」,好像有顆石頭敲中我的頭,讓我突然清醒。

「吸引力法則」的觀念紅遍半邊天,即使不相信的人多半也聽過。過去只知道那好像是在鼓勵正向思考的無限潛能(《祕密》據說暢銷一二十年,幾年前終於也催生出《失控的正面思考》),但植物學家說的「垃圾吸引垃圾」對我來說反而有更強大的解釋力。

走在路上,角落一堆沒人清掃的垃圾,這種情況會讓下一個經過的人更輕易順手丟棄手上的紙杯、菸蒂。這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犯罪心理學「破窗理論」,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佐證「垃圾吸引垃圾」的現象。如果放任不管,假以時日,這堆垃圾甚至可以發展成社區的犯罪溫床。

在《三千分之一的森林》裡描述的廢棄礦場,因為「垃圾吸引垃圾」的法則,礦渣堆、塑膠袋、啤酒罐、非法廢棄物愈堆愈多。

想著過去一整年的烏煙瘴氣,戴著人皮面具的妖魔鬼怪在人間四處橫行,小垃圾堆愈滾愈大,對社會國家的危害也愈發不可收拾。讀到這裡,心情真糟。

書裡的廢礦場原本是森林一片,伐木工人慢慢集結,聚落成形,發展,繁榮,崩壞。「礦業公司留下荒地邊緣的生活,讓過世的人被埋在廢棄的礦渣堆裡。」

人類撤退,大自然接手。還好再怎麼慘的不毛之地,炎熱的午後偶爾也會下起雷陣雨。天降甘霖。

「苔蘚地毯長出一團幼苗,下一步就是要為大地包紮傷口。生命吸引生命。」「在陰影深幽處,當苔蘚完成任務時,很快就會被取代。整個荒漠孤島上的樹木,就是第一批來到礦渣堆上的苔蘚所留下來的禮物。」

垃圾會吸引垃圾,但生命也能吸引生命。

大地的傷口需要包紮,社會的傷口也需要療癒。我們需要一場又一場能滋養生命的雨水甘霖。現在一階段接著一階段的罷免行動,事後來看大概就會明白,我們會像是一批一批來到礦渣上的苔蘚,成就日後廣茂繁盛的森林。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3/100
#吸引力法則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罷免救台灣


2025-02-09 如果一棵樹倒下來

有一陣子靜坐課時我超愛講這個例子:「如果森林裡有一棵樹倒下來,撞到地面,但沒有半個人聽到,請問,撞到地面的樹有產生聲音嗎?」(後來我才知道,聽說有一齣很有名的韓劇裡面的男主角也講了這個例子。)

通常我們以為,「聲音」是客觀的存在,如何去詮釋才是主觀的。《宇宙從我心中生起》講的和我們一般的認知完全不同,作者的觀點是,「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覺都是只發生在心智裡的經驗。沒有一種感覺是『外在』的,是語言習慣讓我們以為它們是外在經驗」。

乍看之下真的很像偽科學。

先簡單科普一下。倒樹撞擊到地面會產生空氣振動,如果距離夠近,旁邊即使站著的是聾人,也會感受到空氣傳導的振動,據說「頻率介於每秒五到三十次的振動在皮膚上感覺特別明顯」。但要構成一般人類理解的「聲音」,這樣的空氣振動頻率必須在每秒二十次到兩萬次之間,才會讓人類耳朵裡的鼓膜相應而振動,進而刺激神經、傳輸訊號到大腦,大腦對此產生認知,才算因緣俱足,完成對「聲音」的建構工程。

其他各種感官所參與的經驗建構,大致上也是類似的機制。佛教講「六根」接受「六境」而產生「六識」,約莫也是這個道理。

說得更基進一點,「在被觀察到之前,任何現象都不是真實的現象。」

其實光是徹底理解這個道理,很多世間的痛苦就不容易有那麼強大的吸引力了。(是的,請仔細再多咀嚼思考,痛苦的確有讓人不忍放手的強大吸引力。)

試著想像看看,如果地球上再也沒有人類存在,還有什麼美麗與哀愁嗎?金黃色的晨光照在奇萊山,邊坡角落旁龍膽開出寶藍色的亮麗花朵,畫眉歌唱,雲朵飛舞幻化,雨落雨停,月盈月缺,這些,又有什麼美不美?又有什麼好讚嘆或惋惜的呢?

詩人魯米說,「宇宙的一切都在你裡面,從自己裡面來探索一切吧!」(”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is within you, Ask all from yourself.”)

(待續)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4/100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感官 #聲音 #認知 #宇宙


2025-02-10 持雙杖的阿婆

那天在捷運上,我才剛坐下,忽然就聽見有人跌倒的聲音。我立刻跳起身來,旁邊也有好幾位乘客不約而同一起衝向那位倒地跌坐在地上的阿婆。我從阿婆的左側幫忙扶著,另一位先生在右側,後面一位先生在問阿婆的反應。剛剛的撞擊聲可能是阿婆的頭撞到地上。

後面的先生幫忙架起阿婆,隨手把阿婆的兩支手杖交給我。一旁的座位已經空出來,讓阿婆安穩坐下。這位先生一直在關心阿婆有沒有哪裡不舒服,頭會不會暈,要不要聯絡家人之類的問題。不一會兒,車子到了下一站,馬上有站務人員和兩位警察上來探視阿婆,顯然剛剛已經有人通報的捷運工作人員。

阿婆沒有驚惶失措的表情。但那位熱心的先生還是一再提醒,腦震盪的症狀可能會在幾小時甚至幾天之後才出現,他請警察要留下阿婆的聯絡電話,兩個小時之後再打電話確認狀況。

我這才回想起來,上車前彷彿看到有人手持雙杖、步履蹣跚走著。如果我早點注意到的話,說不定可以幫忙多看一下,確認她是不是能順利上車並且找到座位安全坐下。

我想起我的母親,她最後還能一人自行出門的那段日子,在路上是不是也一樣顫顫巍巍的?我想著在她還能不靠助行器走路時,我教她的各種肌力與肢體協調動作的練習,幫她按摩針灸,她滿足或是不耐煩的神情。我想著她的髖關節手術,復健。我想著她百般不願但終於接受拿著一支手杖一步拖著一步。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參加師資訓練課程,那是我初嚐瑜伽滋味的時期,很想進一步瞭解如何把學過的動作安全地分享給我的母親。如果時光能夠倒流,真希望我能更早一點就開始練,也許就能在我的母親更年輕一點的時候教她、陪她一起練。

時光不可能倒流,能把握的只有現在。我能做的就是自己繼續練,繼續分享給同學,陪著同學一起練,不論你現在是三四十歲、五十、六十、七十歲。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5/100
#老化 #練習 #教學


2025-02-11 暖身動作能怎麼玩?

之前天天跑步的時候看過一段朋友分享的影片,內容是日本京都洛南高校田徑隊的跑步暖身練習。他們暖身的時間充足,動作涵蓋全身不同部位、面向,非常完整。年輕學生朝氣十足的動作,讓人看著看著就想站起來一起練。

不同的運動需要不同的暖身準備嗎?以前我常常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比較不再這樣問問題,因為一般人不論從事什麼類型的運動,總是需要全身參與。換句話說,暖身的準備,就是慢慢來,各個關節、大小肌肉群都得喚醒,矢狀面、額狀面、水平面的動作都不能省略。我也常提醒常練中長跑的同學,暖身一定要夠充份,而且千萬不能以為只要針對髖關節或者下肢就好,對跑者來說,肩頸、脊椎的釋放一樣非常重要。

瑜伽呢?我最早練的 ashtanga,暖身就是兩套拜日式各五次,反正我的柔軟度和體能都不算太好,拜日式只能緩緩進行,倒也還算是不錯的暖身。也可以說,瑜伽就是緩和的運動,從頭到尾都在暖身。

但後來開始教課,清楚看到現代都會生活造成的緊繃,我就一直嘗試針對不同的族群需求,設計不同的暖身動作。可能先坐著調呼吸,可能從腳踝、髖關節開始輕柔活動,可能連續做一二十次最簡單的站姿前彎等等。總之就是緩緩讓四肢、軀幹都能舒展開來。

有機會我就學習不同系統的暖身,不論是傳統武術的套路,網路上能看到的專業運動員的操作,或者任何好玩的、不一樣的,想辦法融會消化,變出不同的花樣。就像是下面這套動作,請仔細看文字說明,再試著慢慢玩。

輕鬆躺在地板上,膝蓋彎曲,然後讓雙腳離地。先用右手去抓住左腳外側腳掌,接著左手臂放在右手臂上方,去抓住右腳外側腳掌。試著在雙手交叉抓住對側腳掌的條件下,讓自己兩條腿伸直,再讓兩腿交叉,也可以試兩腿高舉過頭(像犁鋤式),或側躺到右邊、左邊,試看看能不能坐起來而不鬆手。也試試看,軀幹四肢在這樣的條件下還能怎麼活動。

這是左右不對稱的動作,玩個三五分鐘,交換左右手上下的順序再玩一次吧,或許還會發現平常沒注意到的左右側差異。

這組動作是我以前在「平常動作」課常常帶的起手式,非常適合用來暖身,同時也會順便暖暖大腦。手腳交叉的束縛,會讓我們一不小心就以為自己根本動不了,什麼都不能做。

這些限制正是樂趣之所在。別擔心,也別想太多。動動手腳再說,手腳自然會找出頭腦想不到的可能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56/100
#暖身 #規則 #練習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六個星期

2025-01-22 要先知道才看得到?

每天搭車進城,差不多在越過基隆河時,我會抬頭遠望七星山東峰主峰、小觀音、大屯山西峰主峰、面天山、向天山,觀音山,像是和幾個熟悉的老朋友一一打招呼。對我來說,這是個非常重要、又非常個人的儀式。沒完成這個儀式,總是讓我覺得哪裡不對勁。

在台北市裡走動,不管在哪個角落,我也有這個習慣,紅綠燈口停下來就會在交錯的大樓縫隙之間找找看。看到這些老朋友,彷彿就是讓我安心的保證。

面天山山頂上有兩大片微波反射板,遠遠看,我都笑說那是小時候布袋戲裡的角色「哈麥兩齒」。那天早晨散步時空氣不算清澈,有點模糊的朦朧美,「哈麥兩齒」若隱若現。我在想,如果不是好幾次一步一步走到山頂、在現場近距離看過(就在人家的腳底下),如果不是我已經知道他們就在那裡,我會不會根本就看不到。

是不是因為先知道了,所以我才看得到?是不是因為我相信這件事實的存在、因為那是我體驗過的事實,所以即使視線再模糊,我依然能夠認為自己見到了。

眼睛、感官傳給我的訊息是不是都是這樣?我相信的、我記得的、我認為應該會在什麼地方出現的什麼事物,當然就是會成形並且現身,因此,我才得以看見?是不是因為這樣,即使距離再遠、即使影像多麼難以辨識,我也找得到、我也看得見。

我甚至還會以為我「發現」了什麼呢。

而那些我還沒經驗過的,那些我還不相信的,我是不是就看不見,或者,是不是就會視而不見呢?

(待續)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6/100
#感官 #相信 #體驗


2025-01-23 生命中最美好且奧妙的滋味

在市郊走淺山,雖然海拔不高,有時候光是三五百公尺的高差,路徑不清,雜草瀰漫,走到疲累無力也是常事。誰料到不一會兒,竟然會與之字型迂迴的車路交錯,或是最後登頂時才發現,明明就有開車可以輕鬆方便就抵達的路,為什麼還要披荊斬棘似的,兩腳兩手辛苦爬上爬下。

我常和同學分享,最初剛開始學瑜伽那兩三個月,白天上班累得像狗一樣,下了班,同事要嘛聚餐喝酒聊是非,要嘛趕緊躲回家追劇耍廢,我為什麼要去瑜伽教室練那些對我來說吃力得要命的動作。每次一上課,五次拜日式 A、五次拜日式 B 下來,腦海裡的小劇場一定會有一股聲音在吼叫:為什麼下班之後還要如此這般折騰自己?

人生好像就是這麼回事。年紀愈大,愈能真心明白,不是誰比較厲害,不是誰多優秀。每個人總是有意或者無意做出選擇,走上各自不同的路。從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放棄掉某些享受,但自己才知道,許多看似折磨的學習、鍛練,只有在裡頭流過汗,動手動腳燒腦,才能體會到那些不知如何為外人道的滋味。

山裡頭的大景之所以是大景,不只是因為大景本身,更關鍵的是我們投注的心血。因為我們揹著沈重的背包,上下下下,拉繩,滑倒,滑倒後爬起來拍拍泥沙咬著牙繼續走下去。正是因為一步一步辛苦而緩慢走著,眼睛耳朵鼻子所有感官與精神才更容易全員參與,才能感到猶如拼圖過程的享受。大景是一小片一小片碎片拼湊完成的。大景,其實就是這整個過程濃縮的顯化與示現。

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下去,除了完成動作的成就感本身,慢慢的,一天一天,一次一次,練習的過程本身,就已經是最好的回饋。能自在地與自己身體相處,在一起;能全神全意安住在自己身體裡,就已經是莫大的喜樂。

困難與挑戰是不可或缺的調味料。只走方便、省時省力的路,品嘗不到生命中最美好且奧妙的滋味。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7/100
#山喻 #方便


2025-01-24 不笑不足以為道

我很愛推銷站椿,常常忍不住就像個傳教士似的想和人分享。

有一段時間我很迷站椿,天天一有時間就站。最初練的時候夏天站到全身汗涔涔,冬天一大早雙腳冰冷站到從腳到頭都暖和起來。後來就是站到身輕氣爽,體內的能量流動,真是說不出的舒暢。

這個「動作」的神祕療效,我自己體驗過。因此同學們有各種疑難雜症,我除了努力對症下藥,給出我能給的建議之後,通常我會再補充一條:站椿吧,一天站個半小時一小時都好。

但站椿實在太簡單了,至少,看起來實在簡單。簡單到很難讓人相信這裡頭會產生的、會促發的能量。

不過我現在不是要再一次推銷站椿。我想講的是我的推銷經驗。就像是剛學瑜伽前半年吧,初嘗甜頭,身邊的親朋好友沒有一個沒被我傳教過。我真心本著「食好鬥相報」的態度,覺得這麼美好的事,我怎麼可以「暗崁」(àm-khàm)下來只圖利自己而不分享出去。但幾次推銷「失敗」之後,才逐漸明白,「自己愛吃的,別人不見得也愛吃」、「自己受用的,別人未必也適合」。

這兩年又好幾次忍不住介紹站椿,結果被推銷的朋友白眼都要翻到頭頂上去了。我這不是重蹈覆轍了嗎?老實說,心裡頭也覺得小小受傷。

這才讓我想起以前一位中醫老師教過的心得,「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我重新把這幾句話記在心裡,告訴自己,千萬別以為自己身上有什麼了不起的法寶,走到哪裡都想獻給別人看。

年紀稍長,算是漸漸能理解古人有些話真的很有智慧:「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歡喜做,甘願受。管他成不成什麼道,自己站,自己練,自己先能開心笑,才有機會和大家一起笑。 XD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8/100
#傳教 #醫不叩門


2025-01-25 千金難買覺察力

聽說很多人不喜歡新自強號 EMU 3000 的座椅,「許多旅客都會抱怨,座椅超硬、傾斜角度小,導致臀部與腰部支撐性差,又沒有前踏板,完全不符合人體工學。」

真為這樣的好座椅抱屈。印象中,從小到大,台灣的公共建設如機關、學校,大眾運輸工具如公車、捷運、火車,從來不曾有過能這樣讓人輕鬆坐穩的座椅設計。之前和一位在台鐵工作的同學聊到這事,她說,「老師啊,又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想要坐得直挺挺的」。

我上課最常苦口婆心(嘮叨)的主題之一就是「怎麼坐」,這實在是小學義務教育就該教的基本常識。且讓我來扼要說明。

一張適合你的居家或工作用座椅大概會符合這些條件:

一、坐上去之後,髖關節可以略高於膝蓋(或至少等高),也就是膝關節的角度(小腿與大腿後側的夾角)略大於九十度(或至少不小於九十度),而且兩隻腳掌可以輕鬆完整平穩放在地上。

二、椅面平穩、略硬,不宜有太厚太軟的坐墊。

三、不需靠背、不需扶手、椅腳不要有滑輪。

最容易達到以上條件的椅子,就是不起眼的板凳。每次要教同學要坐姿,教室裡物美價廉的板凳就是最好的教具,根本不需要昂貴的人體工學椅。

一般人的身高,坐在最常見的、不到五十公分高的椅子上,其實高度多半稍嫌不足(桌子的高度如何配合是另一個題目)。我會拿一塊或大或小的瑜伽磚放在椅面上,讓同學親身嘗試這種「乍看之下覺得太高」的座椅。一點都不需要刻意正襟危坐。通常在一兩分鐘之後,同學就會回饋說,下背、肩頸變輕鬆了,要是再搭配「感覺頭頂上的空間」這句口訣,這種加高的板凳,幾乎就是近乎完美的坐姿體驗。

這樣的坐具,初期會有一個常被誤以為是缺點的「副作用」:比較快就會感覺到累。

試著比較另一種場景:下了班,癱坐在椅面比較深的沙發上追劇(通常屁股都低於膝蓋),看完一兩小時的影集,站起來才發現腰怎麼那麼痠,肩頸也緊繃得要命。

坐在軟軟「舒服」的沙發上,多數人對於骨盆、脊椎的狀態,幾乎毫無覺知,因此得累積一定的時間,「不舒服」的量才會衝破臨界點,我們才會感知到。而坐在板凳上,可能十分鐘或者半小時,就會覺得身體不同部位的疲累,想要站起來活動、伸展一下。

千金難買覺察力。

適合的椅子,會縮短我們和自己身體的距離,我們能比較快就覺察到身體的狀態。不用鬧鐘提醒就知道該起身伸展釋放。等到核心的機能練得更穩定,對身體的覺知更敏銳時,即使需要長時間坐著,搭配上一張適合的座椅,也可以是很輕鬆愉快、毫無負擔的樂事。

但願新自強 3000 型這樣的座椅能保留下來,也祝福大家都能在日常生活應用坐姿的基本知識,並且體會到最適合自己的,近乎完美的坐姿體驗。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9/100
#椅子 #坐姿 #身體覺知


2025-01-26 誰人敢掛無事牌

台語有個詞叫「靠勢」(khò-sè),大約是托大、自大、驕傲的意思。小時候長輩時常說,「做人毋通傷靠勢」,意思是告誡我們做人處世凡事謹慎點,別仗著自己或者家裡有點知識、社經地位,就以為可以有恃無恐。

這些年來雖然不時寫些養生、保健的觀念,我一直提醒自己,千萬別自以為是,一定要記得布袋戲裡有教過的「菜蟲食菜菜跤死」這句警世格言。

昨天早上才剛上課,我就開始覺得下背部的肌肉有點不尋常的緊繃,幾乎像是抽筋似的,幾分鐘過後,下腹部隱約也傳來一陣一陣悶痛感。我給同學一個下犬式的指令,偷偷去照鏡子檢查,還真的有點臉色發白。

我花了半分鐘在頭腦裡掙扎計算,一時還不明白身體究竟出了什麼狀況,但直覺告訴我,體力不夠,別硬撐。上課的都是熟同學,大家一定會理解的。於是我向同學道歉,宣佈這堂課得暫停。教了十多年以來,第一次發生這種事。

在教室休息了十來分鐘,各種招數都試了一輪,原本下背的痠痛感仍持續,而且下腹部的痛感也明顯增強,那是一種我從未體驗過的鈍痛感。趁著還有體力,叫了計程車直衝台大醫院急診。

還好沒再拖延。進急診後全身無力,痛感增強到不自主哀哀叫出聲來,好不容易等到醫師基本的檢查、護理師注射止痛針之後好一會兒,這才終於告一段落。

X光和超音波的結果沒有特別異常,生理食鹽水打完,狀況也穩定下來了。前後約莫三個小時,儘管整個急診室裡人馬雜沓,但遇上的每位醫師、護理師、志工,每個人的態度都從容、客氣。能有這樣讓人安心的醫療環境,真得心懷感恩,多做善事。我們真的要好好珍惜、保護,別讓惡勢力來破壞這個救命制度。

金曲天后黃乙玲有一首歌〈誰人敢掛無事牌〉,唱的是「人生人生的路途親像討海,有時平靜有時風颱」,和中國把「無事牌」當成「許願牌」的語義用法截然不同。與其許願求神求佛,己願他力,不如學天后唱的,「提出著你的勇氣來,面對著種種的阻礙」,「運命雖然由天來主裁,毋是完全絕路無解」。

從醫院回家時,體力已恢復八成。心裡頭邊唱著〈誰人敢掛無事牌〉,順手買了兩張彩券。 XD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0/100
#意外 #鈍痛 #感恩


2025-01-27 關於瑜伽,我最早聽聞的故事

前天去急診勾起了一段好久不曾想起的故事。

那時候我還在讀碩士班,有次和某位令人敬畏不已的老師聊天。老師那時還不是院士,但好像早有傳聞,他是那種會突然召見某位在中研院工作的學長姊到他辨公室,劈頭就是「我們來討論看看你接下來十年的研究方向」這種可怕話題的老師。

我只是小毛頭,連碩士班能不能繼續順利唸下去都沒把握。聽老師講到他當年的壯遊。那是在「自助旅行」這個詞還不存在的年代,他獨自一人一路從英國渡海到法國,走遍整個歐洲、西亞、中亞、中國。老師還說到他之後有一段時間開始練起瑜伽,大概是簡單的動作、調息、靜坐之類的。那時候我對瑜伽的認識差不多算是零。

不記得話題怎麼轉的,老師提到他某次像是心臟病發吧,覺得必須要去急診,從南港住處搭計程車要趕往台大醫院。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然問老師,「那時候如果運用瑜伽調息或者靜心的技巧,會不會就能止住病痛的發作?」這位平常就讓人仰之彌高的老師,以一種不可思議兼略帶鄙夷的神情看著我,回說,「怎麼可能?」結果計程車還沒衝到台大醫院,老師就發現症狀全退,便請計程車掉頭打道回府。

在急診室裡,我一邊疼痛到不自主地哀叫,但一邊也還算是頭腦清醒地看著自己的狀態、自己的反應。我大概明白了,瑜伽不只是「用動作或調息來止痛」這種層次的技巧,瑜伽更是在各種條件下保持清楚覺知的練習。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1/100
#回憶 #急診故事 #覺知


2025-01-28 我們總是以為日常的小確幸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每天早上起床練習,早就是我生活裡固定的一部分。我常常面對的問題,不過就是觀察自己應該再強化哪些面向、哪些層次的練習。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當然會一直保持基本的健康。

直到突然出了狀況,臨時得放下日常的生活運作,衝去看急診,這才又重新看到幻覺的矇蔽。這種「總是以為日常的小確幸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的幻覺,正是最該練習突破的魔咒。

我們以為只要持續矇上眼睛,不去主動觀察,幸福的景象就會安然存在。或許是吧。但現實的鐵拳有一天總是會打到自己的身上。

拿著 TPASSS 悠遊卡擠捷運上下班,拿著健保卡打疫苗或者治感冒,上街看場電影,在家裡拿手機平板上網追劇,接送自家的小朋友放學回家,天天上班等著月底的薪資入帳,老了之後有退休金,有長照。。。。

之所以每天一早醒過來,還享受得這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小確幸,其實道理就是網友說的,「我所嚮往的『簡單的日常』,非得要拼盡全力,才能守護。」

我們被迫生活在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一方面在還能享受的情況下,把這個世界當成歲月靜好的存在,一方面戰戰兢兢,深怕那些心裡最珍惜的,一眨眼就灰飛煙滅。

這可能是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特殊狀況,但這也可能是生存下去的生命常態。

剛好看到印順法師在《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裡說的,「在國難教難嚴重時刻,讀到了《增一阿含經》所說:『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他指出諸佛在人間成佛的記載:「《阿含經》如此說,初期大乘經也如此說,正確的佛陀觀,是不能離卻這原則的。」(註,AA 34:3 的原譯文應是「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正呼應了那句最老掉牙的格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行動的指南,小說家卡爾維諾說得最直接了當:

「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的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它,不再受到痛苦所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甚麼人、以及甚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令它們持續下去,給它們空間。」(《看不見的城市》)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2/100
#地獄 #天堂 #人間 #罷免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