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七個星期

2025-01-29 生命中的貴人


過年前收到一份超級珍貴的禮物,一位同學自製的風景明信片。正面的照片是她自己在蘭嶼拍攝的,背後寫了她心裡的話。(翻拍照已徵得同學同意公布。)

那天她來上課,喜孜孜地拿著手機,雙眼發出燦爛的光芒,分享她好多照片給我看,還有她考試通過的新證照。

如果我有小孩的話,她差不多就是我女兒的年紀。我不知道她當下有沒有看到我眼角幾乎要泛出的淚光。

教了這一二十年下來,同學們來來去去,有的還持續來上課,有的出國留學,或者結婚成家、小孩一個接一個出生。好幾位同學在搬到其他城市前和我分享她們來上課的回憶,以及暫時不能再來上課的不捨之情。好幾位同學講著自己之前卡在某個過不去的關,後來怎麼樣辛苦地渡過。好多同學講過的故事都存在我的回憶裡,不時浮現出來,在我最低潮的時刻,湧現出來,化為支撐我的浮木。

我常常覺得,我不知道前輩子燒了多少好香,這輩子才有這樣的機會,認識這麼多同學,參與大家的人生故事,陪大家一起哭、一起笑。

這個同學寫說我是她生命中的貴人,我也記得先前一次一次如何陪伴她、鼓勵她。我自己的感覺,簡直就像是伸手接住自己女兒一樣。

但事實上,每個來上課的同學、每個來看我寫的文章的朋友,都是我生命中的貴人。因為你們的存在,因為你們的回應,才能開展出這一篇又一篇美麗的故事。

感謝來上課的同學們,讓我有機會參與你們的生命故事,身為一個瑜伽老師,說不定我提供了微不足道的小幫助,但同學們的回饋,對我的鼓勵,才是我能一年一年繼續走下去最重要的能量。

今天是大年初一,跟大家分享這個小故事,謝謝我生命中的所有貴人。祝大家新快樂!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3/100
#感恩 #回饋 #生命故事


2025-01-30 物以稀為貴?


「已經退休半年的透西晚上八句鐘來我的屋宇時我和音樂家正靠在燈盞下的小木方桌玩撲克」,這是作家七等生二十多歲時發表第一篇作品〈失業、撲克、炸魷魚〉的第一句話。我在高中時期開始閱讀他的作品,這個句子到現在還是能隨口誦出。那時候手邊的「藏書」還只有一兩個小小的書櫃,遠景版的《七等生作品集》應該是我人生第一套入手的作全集。

中學時省吃儉用,一餐一餐的餐費和為數不多的零用錢,努力節省存下來,月底就可以去重慶南路、光華商場買一本新書、兩三本舊書,或是一兩捲卡帶。當時能接觸到的,對我來說,都是超級珍稀的寶貴資源,都是無比珍惜的心頭肉。一本書自然得反覆誦讀,一句一句詩般的文句翻過來翻過去自然也就記下來。每捲卡帶從 A 面放到 B 面,再回到 A 面,再 B 面無限輪迴,多少曲子也都蝕刻在腦海裡(Well, mister, they vanished right into the air, now I just act like I don’t remember…)。

如今串流平台的音樂,隨時隨地像水龍頭一樣,一開就流洩出來,如同空氣一樣,能珍惜者幾希矣。現在咖啡店裡最常播放的都是現成的歌單,年輕人大概難以想像前網路時代的「歌單」,可以用一捲空白錄音帶和雙卡帶錄音機,在家裡自己編緝整理拷貝,而變成一張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概念專輯」。

以文字創作而言,遠的不說,七八零年代一篇報紙副刊的秀異文章,可是要剪下來貼在自己的大本空白筆記本裡。到了二十世紀最尾聲,網路上的部落格、部落客開始橫空出世,全世界各地寫手一湧而出,再也不需要編輯台的管控,還頗有「道術將為天下裂」的氣勢。那時候誰能料想得到,現在全世界都苦於網路平台上防不勝防的垃圾、虛假訊息。

民主也是一樣喔。我的戒嚴時代記憶之一,就是晚上偷偷摸摸到老家附近的楊祖廟,去聽「黨外」的演講。那個時代有智慧的長輩會教我們讀報紙的技巧:要練習看出來哪些事沒說。一直到我讀高中,學校還有教官,老師和教官還會學「警總」的玩法,把「思想有問題」的學生如我,叫到輔導室裡「約談」,一整天都不用上課呢。

民主富二代一出生就看到各種媒體可以恣意漫罵任何看不順眼的政治人物,名嘴、政客愛怎麼造謠就怎麼造謠,愈說謊愈有流量、愈有票房、愈有選票。愈低劣的行為表現竟然彷彿愈有價值。

資源的價值常來自於珍稀性。在每天都有新鮮空氣能讓人免費呼吸的環境,很少有人會在意空氣的價價。難能可貴的藝術創作、持續的身心練習、好不容易才奮鬥得到來的自由民主,所有美好而珍貴的價值都是一樣的道理,一旦被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甚至不過是唾手可得的資源,也就終將毀滅崩壞。

不再受到珍惜的資源,有朝一日就會再一次轉變為無比稀有罕見,再也沒人享用得起。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4/100
#資源 #珍稀 #價值 #罷免救台灣


2025-01-31 麻瓜看神通

儘管從事身心靈產業,但對於虛無縹緲、難以掌握、無以名之、無法證偽的力量,我從來都只是個什麼都不懂的「麻瓜」,打坐與夢中從不曾看過滿天神佛、金光白光還是藍光。

前兩天看到某醫師的長文,鉅細靡遺地紀錄下他愈來愈強大、愈來愈能掌控的神通力。文末他苦口婆心地告誡後輩徒子徒孫們,還是得乖乖練醫術才是正道,別只是想著練什麼神奇厲害的技能。

在種種身心靈練習的發展歷史過程,從來不缺神通的故事,即使連佛陀也都曾展示過神通。以前我寫過幾次佛陀關於神通的開示,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中阿含 32 經(MN 123)的故事。

簡單來說,就是某次眾比丘飯後聊天,每個人都在講自己聽過的佛陀傳奇事蹟。不時會主動參與同學們聊天的佛陀又一次亂入關心,知道聊天主題後,就點名資深學長阿難尊者出來即席報告。記憶力超強的阿難隨即從佛陀誕生起,一路講了數不盡的神蹟。

佛陀一一點頭認可,但他再補充說明,「阿難啊,下次講佛陀神通的故事,記得要加這一件事喔:如來能夠清清楚楚並且時時刻刻覺知到感受、認知、思緒的生起、存在、消逝。阿難,要記得哦,這一條可也是如來超級了不起的神技哦!」

依我的理解,佛陀的意思應該是在說明,與其嚮往那些炫目華麗的神蹟,不如來練最難、最重要的特技:清楚覺察自己善變的頭腦、善變的心、念頭的生生滅滅。也只有這樣的「神通」,才最值得每個人投注畢生心力去追求。

話說這個時代,除了身心靈產業裡隨時可見各種神蹟滿天飛舞,廣告四處漂流,在政治領域也是一樣。沒幾年就會冒出一個說自己是渾身散發光芒的一代聖王、人格者,說自己科學理性務實什麼鬼的,差不多就像是打著新興教派旗幟的神棍想在江湖上混吃騙喝。

別再一次被這些精心打造「人設」的騙徒牽著鼻子走。

該如何保護自己?就像防範一切投資詐騙,最簡單、最安全的重點是:不貪財。不要相信不勞而獲的報酬,就不會不小心掉進騙徒的不實廣告陷阱。不要相信民主政治的希望是繫於某一位明星、寄託於某一位聖君,我們就不會被任何一個政客拐騙而傾家蕩產、甚至國破家亡。

坦白說,我沒親眼見識過這些神通,也沒有資格去貶斥說所有神蹟都是騙人的。無法證偽的現象,從來都是相信的人就相信,不信的人就不信。我認同前面提到的名醫所說的,當醫生就是老老實實練醫術,或者像佛陀強調的,要練神通,就練能夠清楚覺知自己頭腦、心念變化的這項神通吧。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5/100
#佛陀 #阿含 #神通 #罷免救台灣


2025-02-01 一起來練 Karma Yoga

我還蠻常「出作業」給同學帶回家練。可能是針對某個同學的慢性肩頸痠痛,可能是讓某個同學能每天花簡單的時間鍛練大腿肌力和核心,可能是簡單設計一兩句口訣、讓同學隨時能覆誦,以便提醒自己要練習反身觀照覺察。

有位老同學曾將她寫的紀錄分享給我,那是我十多年前出給她的作業。她寫說,上課時我注意到她有不自覺往右上方看的小動作,提醒她要看向前方。下課後她問我,「我今天回家的功課是練習專注嗎?」,根據紀錄,我的回應是,「練習面對。你知道你在逃避什麼,面對可能會很難受,但面對了你才能夠接受。」

接下來同學就在教室裡眼淚潰堤了。

我還記得那陣子她面臨的工作挑戰,現在回想起來,都還是替她感到辛苦。當時我能做的,也就只是下課時陪她多聊聊,站在外人的角度說一點經驗談、打打氣。

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自己該面對的困境,面對著該自己完成的作業。我也一直「出作業」給自己作。備課的作業,教室經營的作業,或者像這一陣子在玩的寫作練習的新作業。

除了每天早上的固定練習之外,我最常給自己的作業,就是在練習看見同學自己未必一眼看得出的需求,也要在練習觀照到自己自以為是的假面具,自己裝出來的表象,背後有多脆弱,或是,還有多少我可以重新再試一試的新角度、新途徑。

「作業」這個詞說著說著,不就是練 karma yoga 的意思嘛。很多人誤會 karma 是「業報」的意思,其實過去把 karma 譯成「業」(或是「羯磨」),也就是工作、行動之意,與「報應」無關。但說無關也不全然對,因為行動必然會產生相應的結果,只不過瑜伽從《薄伽梵歌》一路下來,教的就是不計較結果如何,該做的行動,去做就對了。

這個時代,我們背負著沈重的共業。過去投票的結果,大家一起承擔。現在眾人一起面對巨大的困境、挑戰,我們得採取該進行的行動:今年辛苦的罷免之路,一階段一階段手牽手一起走下去。一起把該作業的作業做好做滿!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6/100
#作業 #karmayoga #罷免救台灣


2025-02-02 連續五十年,每天

之前看到一篇報導,美國有位七十四歲的 Robert Raven Kraft 先生,連續五十年,不論天晴天雨,每天都在邁阿密海灘跑步十二公里,將近兩萬個日子。從二十四歲跑到七十四歲,據說累計超過二十萬公里。

我我想到年輕時看過的一部電影 “Smoke”,裡頭有一個 Harvey Keitel 飾演的角色,每天上午八點整都會在自家店門口的固定位置拍攝一張照片。片中飾演作家的 William Hurt 說,「這些照片看起來都一樣啊」,Keitel 平靜地回他,「只是表面上看起來一樣,事實上每一張都不一樣,每一張照片都代表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特別時刻」。

幾年前我在臉書上發起一個活動,連續站椿一百天,每天半小時,站完我會寫一點心得報告,分享給同學。好多同學也一起參與,我猜想應該也有不少人開始養成站椿的習慣。當時我使用了一個標籤 #dbtc 意思是 don’t break the chain,希望藉此鼓勵自己和同學,繼續堅持下去。

教瑜伽以來,不時就會有同學問,「老師,你練多久了?幾年了?」我總是再一次解釋「頻率」這個重要的參數。每天兩小時的練習,和一個禮拜一次一小時的練習,十年下來,會結出完全不一樣的果實。

以前人練功常講一句話,「百日築基」。連續練個一百天下來,事情大概會有一點點觀察得到、體驗得到的眉目出現。這個「眉目」像是星星之火,成長之後足以燎原,但不再拾柴添薪,最後也可能只留下曾經努力過的記憶(或種子)。

這一陣子每天都在練習寫文章,對我來說,就是每天保留半小時到一小時下來,自己一個人安靜坐在電腦前面,把思緒限定在一個範圍裡,試試看可不可以在頭腦裡蹦出什麼火花。有時候還真的有,但有時候,你知道的,練習就只是練習,讓身體和頭腦不要忘記這樣的「手感」。

聽說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每天早上都練習彈巴哈的《平均律》。我希望我也能持續每天早上練拜日式、練各種動作、練呼吸靜坐,每天練習想句子寫文章。你呢?你想陪自己建立起什麼可持續十年、二十年、三五十年的習慣,每天喔?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7/100
#頻率 #習慣 #dbtc


2025-02-03 杯子已經破了

傳說吉州窯木葉天目盞,茶湯一入杯中,黑陶會因為浸潤而發亮,原本釉底的樹葉彷彿雨水清洗過,會在茶湯裡隨光線而飄舞。從古至今都是藏家心目中的稀世珍品,讓人既想捧在手心把玩,卻又提心吊膽,彷彿手中握的是脆弱的幼雛,不知道力量會不會太輕或太重,怕萬一稍有閃失該如何是好。

但是,泰國森林僧阿姜查卻說,「杯子已經破了」。可是這杯子不是明明還好好的嗎?

印度傳統哲學裡常講,世界已經毀滅了,只是凡人還沒開眼,誤以為世界猶如外表看起來那麼光鮮亮麗。世人看不清真相,想緊緊抓住夢幻泡影、空花水月,卻總是在夢醒時分才驚覺失落、惋惜。

阿姜查的意思是,杯子注定是會破的。他提醒我們要記得這個「事實」。在杯子破掉之前,用心保護,善盡其用。有朝一日,不管什麼因由,杯子破了的時候,心情才不會受到劇烈的波及,因為,「杯子已經破了」。

世界萬物諸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杯子注定會破,這是終極不變的究竟實相。這道理其實就如同人注定一死。只是人注定一死這件事實,並不是要我們就此放棄一切希望,渾渾噩噩度餘生。正是因為人注定一死,才更需要把握短暫的人生,做該做的事、做值得做的事。

過去一年來,或是烏克蘭戰爭這三年來,或是更長更長一段時間,我們早就處在一個已然頹敗的社會,只是多數人一直自願矇著眼睛,只看得到繁榮與安穩的表面假象。如今杯子雖然還沒破,但也明顯出現裂痕了。這樣的局勢下,還能怎麼做?

告訴自己,儘管杯子終究會有打破的一天,但在杯子還沒破之前,我們就是盡一切努力,把杯子保護好,讓杯子的效用得以好好發揮。

讓心情平靜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認清事實、並且做好該做的事。

天道酬勤。或許因為眾人共同的奮鬥,我們的這只杯子還得以保存、使用個十年、百年、千年。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8/100
#阿姜查 #緣生緣滅 #局勢 #罷免救台灣


2025-02-04 主動才是王道

一位老同學來上課,才第一個下犬式,我就發現她的動作有大幅改善,原本下背和雙腿的緊繃似乎減少了五六成。我問她做了什麼,怎麼這麼神奇?她開心笑著回我說,因為這個禮拜她每天一想到,就有乖乖做我交待回家天天要練的作業:幾組簡單的扭轉動作。

大多數人一星期能來上一次瑜伽課、或者去一次健身房運動就算不錯了。不過說實在話,如果要達到增進強化體能、改善身體的目標,練習的頻率最好要再提高一些。最容易的方式,就是自己在家裡多練習幾次還記得的基本動作。

我有過花不少錢去找芳療師精油按摩的經驗,躺在按摩床上,精油的氣味,芳療師專業的手法讓我舒服到睡著,全身鬆到底。但療程結束,換好衣物,走出屋子,快則踏回平地走個幾步,慢則半天一天之後,就打回原形。原本的痠痛又浮出水面,繼續如影隨形一天二十四小時伴隨我。

長期練習的經驗讓我學會,被動的按摩,舒服是舒服,但不論效果再怎麼好,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人生在世難免碰到各種狀況,不可能永遠不接受外力支援。我們不需要抗拒外力的幫助,但也不該養成對外力的依賴。唯有自己規律的伸展、運動,才是最可靠、也有最效的。

人生不能總是掛「無事牌」,像我上個星期過年前掛急診,之後連著好幾天都不能自主練習。背部痛起來,根本還沒力氣自己伸展,也只能找人幫忙按摩,緩解肌肉緊繃的不適。換個角度看,也算是主動去尋求協助的一種吧。這兩天總算體力恢復,能夠重新練習。伸展之後再練練核心,比較深層的背肌也終於能從裡面慢慢釋放開來。自己練、自己動,感覺真好。

主動才是王道。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49/100
#主動 #被動 #按摩 #頻率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五個星期

2025-01-15 別再學殭屍走路

和朋友聚餐,朋友聊到他們跨年夜去了 101 附近朝聖,但十二點之前就早早閃人。朋友開玩笑說,「路上滿滿的人,模樣看起來真像是在拍殭屍電影」。

其實不用等一年一度的跨年,每天進出捷運站,大馬路,小巷子都一樣,九成以上的人都一邊拿著手機盯著小小的螢幕,一邊走路。那神情真不像是活人啊。 XD

更可怕的是,我們每個人都一樣,隨時一小不小心,都可能就會變成殭屍。

彷彿有一個超強大的力量,在遠端遙控著地球上所有這些中毒的人,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貢獻好幾個小時的寶貴時間與能量,去成就、餵養這個超強大的力量。

古老的印度教傳統(像是《梨俱吠佗》等)常說,這個世界不過就是個幻象(māyā),不過就是造物主梵(Brahman)所示現的3D立體影像。只因我們無力察覺,才會把幻象當成真實的存在。

如何看清楚幻象就只是幻象?我覺得答案就是世界上最酷的練習:清明夢(lucid dream)或者夢瑜伽(svapnadarśana)的前置作業,「練習在白天努力保持清醒,讓自己清楚意識到,現在歷經的一切,不過是一場夢。」據說,能夠持續維繫住這樣清醒的意識,經過一段時間,就能夠進入更深一層的清明體認。

體認什麼?就是《金剛經》裡人人朗朗上口、最有名的那幾句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即使不使用手機、不玩社群軟體,也還是可能在別的事物上中毒。要徹底防止自己變成無意識的行屍走肉,最有效的就是接在「夢幻泡影、如露如電」後面、最重要的的操作指南:「應作如是觀」。

別再學殭屍走路,來練習保持清醒,練習時時「作如是觀」,開始「學佛」吧:學做一個佛(a buddha)、學做一個清醒的人(an awakened one)。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9/100
#清明夢 #夢瑜伽 #學佛


2025-01-16 感覺頭頂上的空間

如果我和你說,「感覺頭頂上的空間」這句口訣可能會解決你長期姿勢不良的問題,徹底釋放掉按摩師也推不開的肩頸緊繃,你大概會覺得我在開玩笑。你可能會想,「我頭頂上又沒長一根天線,是要我去感覺什麼空間?」

我教瑜伽、教動作這一二十年下來,「如何釋放肩頸壓力」絕對是排名前幾名最常被問的問題。

每個人當然都有自己不同的狀況,有的人還不知道如何掌握核心,有的人精神壓力過大,有的人是長期姿勢不良。不同的身心條件產生的問題,要妥善處理、甚至徹底解決,大概都得見招拆招,沒有什麼誰都適合的萬用藥方。

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沒有什麼原則或者招式,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每個人練了都會有幫助的嗎?

說實話,還的確是有這種祕招。

實際幫助同學面對這類問題時,我有一招非常有效。不過「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有緣的朋友看了可以試試:

「讓自己輕鬆站著。讓頭頂向上輕鬆延伸。」

如果時間充裕,我會站在同學身旁,把我的手掌輕輕靠在同學的中背部,陪著同學一起慢慢在教室裡走動。有時間慢慢走個五圈十圈,大概就可以體會到箇中奧妙之處。

對我來說,光練這招就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不是啦,我是說,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姿勢,甚至包括睡姿的改善。但要真正掌握到這招深厚的底蘊、體驗到其中微妙的神韻,還真是不容易的事。這其實是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最常見的應用,背後「引導、抑制」( direction / inhibition)的超強心法非常值得投入時間學習、品味。

有心學習改善姿勢的朋友,一開始可以試著先牢記並且時時揣摩、練習這句超級神效的指令:

「感覺頭頂上的空間。」

放鬆肩頸、放鬆身心是一輩子的功課。本來就非常不容易。但有時候我們都會不小心鑽進牛角尖,卡在裡面,忘了「大道至簡」的道理。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0/100
#亞歷山大技巧 #AlexanderTechnique #姿勢 #肩頸緊繃 #放鬆


2025-01-17 有什麼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一個動作,比方說三角式,有什麼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往上伸展的手臂?扭轉脖子而往上仰望的頭?打直的兩條腿?軀幹和脊椎因為動作而產生的延伸與扭轉?這些是不是可以隨時調整變化、可以因應練習者的個別條件而替代的?那還算得上是不可或缺的嗎?如果某個同學手受了傷,不方便往上伸展、那他的三角式還是三角式嗎?

有哪些最根本的構造、成份、特質,拿掉之後,三角式就不成為三角式了呢?一個動作就不再是原本我們所設想的動作?

教學的過程,我的頭腦裡總是一再反覆辯證著這類的問題。拜日式這組動作,有什麼是不可或缺的?一堂瑜伽課裡,有什麼是不可或缺的?

我自己每天的身心練習,有哪些是不可或缺的?倒立、扭轉、後彎,這是一類看待練習的架構。伸展、肌力、平衡穩定,這是另一類架構。呼吸、靜坐、站椿、串連動作,這又是不一樣的框架。(現在還加上每天寫個一小篇文章這個新練習。)

同時身為練習者和教學者,我時常面臨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像是自己靜坐時不可或缺的,和靜坐課教學時不可或缺的,有哪些差異?換個角度問,兩者的共同點,會不會就是所謂「重中之重」,算是「不可或缺裡最不可或缺的」?

年紀愈來愈大,逐漸發現一些年輕時珍視無比的,重要性不知何時早已大幅降低。二三十歲時,哪天沒有聽個一兩張心愛的專輯,那些唱到心坎裡、迷死人了的靡靡之音,簡直渾身不對勁。那時真切地認同並且理解 “Life was saved by rock and roll”。而如今,對於音樂的依賴早就不復存在了。有機會聽聽喜愛的作品很愉悅(充滿懷舊意味的愉悅),一陣子沒認真聽,好像也不會覺得會感到樂趣被剝奪的不滿足。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除了吃飯、工作、睡覺之外,或者對我而言,再加上身心練習之外,每天生活裡還有哪些不可或缺的呢?自己的安靜獨處、和家人好友的具體互動連結、散步可以看到的花草樹木禽鳥走獸(小貓小狗)?還是一杯值得分享或獨享的咖啡(quality time)、一段不受打擾的優質閱讀時光?

是這些嗎?還有哪些?在問這些問題時,無法不問下一個問題:那為什麼我要花那麼多時間、能量,在那些根本稱不上不可或缺的人事物、甚至是有害的情緒?

那,這輩子呢?有什麼是不可或缺的?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1/100
#生命 #生活 #根本要素


2025-01-18 練瑜伽從來不是為了關起門來閉上眼睛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歲月靜好

如果你家裡有長輩要長照,他們要刪除你的長照補貼
如果你是無殼蝸牛,他們要刪除你的房屋租金補貼
如果你是學生或者學生家長,他們要刪除你的學費補助
如果你每天通勤,他們要刪除你的 TPASS 補助
如果你關心居家安全,他們要刪除消防人員保命配備的預算
如果你擔心詐騙昌獗(沒打錯字),他們要刪除防制詐騙的預算
如果你關心國防安全,他們要刪除潛艦預算
如果你關心本土的影視、出版,他們要刪除預算讓你沒辦法再看到自己想看的電視電影書籍、自己故鄉的故事
如果你希望這個國家愈來愈獨立自主自由平等,他們想方設法就是要砍掉政府運作所需的一切資源……

你帶著小朋友到博物館美術館參觀,他們要刪除館內的水電照明,讓大家沒辦法上洗手間,沒辦法陪著小朋友看畫看展覽。

以前我們以為刀光劍影、炸彈飛過來炸毀樓房建物、路上隨處可見受傷或死亡的男女老少軍人平民,才叫戰爭。

我們一直想騙自己說,事情還沒那麼嚴重,不需要那麼擔憂,只要顧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好,其他的就等其他人去煩惱就好。他們甚至不時恐嚇我們說,別管政治的事,別那麼泛政治化。

他們派「漁船」運用他們的「專利」來割斷我們的海底電纜,他們派軍機一天到晚在我們的領空盤旋示威,他們派出代理人進入學校、政府機構、國會直接破壞,他們不斷滲透到媒體、Line 群組裡傳佈謊言。

以為還沒聞到硝煙、還沒看見砲火,只不過是因為我們還沒把埋在沙土裡的頭拉出來,還沒張大眼睛,看看他們正在如何扭曲、毀壞我們的生存,讓我們的價值變形、崩潰。戰爭已經發生,戰爭正在進行。

這個階段的戰場是罷免(趁我們還能罷免的時候),我們的名字和連署書就是武器。這個階段的武器不派上戰場,這個階段不流汗,下個階段說不定就不會再有足夠的武器,到時候要流的就不會只有汗水。

我知道很多同學朋友們非常焦慮,焦慮到甚至覺得乾脆閉上眼睛摀住耳朵,乾脆不看不聽不理會算了。適度保護自己是應該的,但誰都沒辦法永遠不看不聽不面對現實。

看清實相吧。

我們能夠安全地享受自己一個人的「小日子」,是因為外面有其他人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在流血流汗、幫我們擋子彈。

與其在家裡看臉書看 Line 看到心裡頭空焦慮,不如出門走走,到自家附近的罷免連署站和志工互相加油打氣,照顧好日常生活與工作之餘,條件能配合的話,就參與志工的作業吧。不然來上瑜伽課、靜坐課也很好,一起來鍛練身體、安頓情緒。

全台大罷免是很耗損能量的持久戰(而且一定還會有後續的戰場),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身心準備。當一個人、當一個台灣人、一個有尊嚴的台灣人,的確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值得。

適度關心局勢的具體發展勢變化。適度休息保護自己。貢獻時間、力氣、能量給應該進行的行動。(現階段就是全台大罷免,請參考 bababa.tw 網站匯整的資訊)。這其實就是一種重要的瑜伽練習(kriya / karma yoga)。

練瑜伽從來不是為了關起門來閉上眼睛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歲月靜好。練瑜伽是要讓我們有強壯的身心準備,在需要行動的時候,頭腦清醒、情緒穩定,不求回報、不計成敗,精準行動。

在身體上、在心態上做好準備。什麼準備?為最壞的情況盡可能先做一切準備。

汝欲和平,必先備戰(Si vis pacem, para bellum)!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2/100
#戰爭 #和平 #瑜伽 #kriyayoga #karmayoga #實相 #行動


2025-01-19 合一之前,先分辨清楚再說

沒有人不知道,左右腳各有五根趾頭。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腳趾頭之間沒有蹼,一根一根是分開的。試試看,閉上眼睛,看看能不能感覺到左腳的無名趾(第四趾),是不是五根趾頭像是有張蹼連結,幾乎只能一起動?

身心練習大概都是從區辨、分別開始。分辨什麼?分辨我們原先以為一整團看似不可分的事物,其實是雖然相關、但又彼此獨立的存在。

一個一個瑜伽動作,會幫助我們清楚區別腳掌前側和腳跟,大腿內側和股四頭肌,上腹和下腹,淺表層腹肌和深層腹肌,甚至區別左右鼻孔、左右肺、左右腦。

在靜坐課時,有一項不斷反覆練習的主題,就是主動觀察、辨識清楚,當下頭腦裡的活動、念頭、意圖,有哪些是我主動發動而生起的,又有哪些是頭腦不經由我的同意、頭腦自己推播給我的,就像是臉書總是一直推薦社團、廣告、影片。更進一步的區辨,是分清楚哪些必須要努力護持,又有哪些可以置之不理。

很多人都不時會有強烈的情緒湧現,不知如何面對。一對一私人課時,我常會用一些問題來引導:現在感受到的情緒在身體什麼地方?這情緒是一大塊一大團嗎?這情緒的溫度、質地、軟硬觸感如何?有沒有清楚的邊界、形狀?情緒和皮膚肌肉或者身體組織之間,有沒有什麼縫隙?情緒是不是這個地方會轉移流動到另一個地方?

這樣的問題與討論,帶著我們將情緒和自己一步一步區辨分割開來。情緒並不是虛幻的,但情緒是情緒,情緒未必就是「我們」。

乍看之下,A 和 B 和 C 好像是一整團東西,經由一次一次的練習,我們可以還他們一個公道,A 是 A、B 是 B、C 是 C。他們當然可以手牽手當好朋友,如果他們彼此都同意的話,否則,不應該因為他們看起來好像距離很近,就要硬被視為一體。

別急著要「合一」,先分辨清楚再說。他們是他們,我們是我們。那個是那個,我是我。我是獨立的個體,我要為我的思考、行為負責。我可以選擇和另一個人結合。其他人不經由我的同意就宣稱他們可以代表我,我當然也可以拒絕。

十九世紀下半葉印度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 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他的思想常被歸類為「新吠壇多主義」,對二十世紀西方社會如何認識瑜伽,影響深遠。Vivekananda 這個名字拆開來就是 vivek – ananda,分辨、至喜。願我們都能習得分辨的智慧,得到最高的至樂至喜。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3/100
#vi #vivek #區辨 #獨立


2025-01-20 從滷肉飯到雜炊

重新回來當肉食動物之後,滷肉飯一直是我的最愛。住家與教室附近的,出遊景點有名的,有機會吃,我幾乎會反射性就選這道國民美食。

但不管再怎麼愛,我也明白,光吃滷肉飯當然不夠。蛋白質一定要足夠、該有的蔬菜也不能少,搭配的小菜盡量每次都有變化。

不需要獨沽一味,均衡的營養才是健康的王道。這個飲食的道理,在動作練習上同樣成立。

前幾天同學和我分享她這陣子在練習比較長時間的拜日式,每天二三十分鐘連續的練下來,整個人會進入某種心流(flow)的沈靜狀態。我也不時都享受著這麼棒的練習體驗,流暢瑜伽裡的心流(flow in flow)。

我也和她分享我的經驗。剛剛在教室學瑜伽時,都是從五次拜日式 A、五次拜日式 B 開始。後來自己練也總是離不開拜日式。但愈到後來,我的拜日式愈來愈「豐富」。不管 A 或 B 或哪一派的拜日式都好,我會把拜日式當成像是樂曲的「主題」來發展,一步一步進展,各種變奏夾雜其中。可以加入扭轉、後彎、手平衡等等變化,動作串連到天涯海角,但最後總還是會拉回來主旋律的基調。有時候,「一次」營養豐富、不斷加料的拜日式,就像是一段即興的爵士樂演出,走個三五分鐘、以上、甚至十來分鐘也是常態。

有次到朋友家聚餐,從晚餐一路吃到宵夜,吃吃喝喝聊聊聊,愛好料理的廚神朋友最後把剩下的材料全煮成一道超美味的雜炊。吃得有夠過癮。

我平常最愛的拜日式大概就是這樣,有什麼料、有什麼需求,就隨機湊合著。沒有固定非得按部就班的食譜,菜色可以自由變化。吃得健康,吃得開心最重要。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4/100
#食喻 #拜日式 #即興 #變奏


昨天大寒,出了大太陽,但沒有日照的地方,風吹起還真寒真冷。

據說,大寒過去,春天就不遠了。但在這個「人無照天理,天無照甲子」的時代,天知道。

我是個瑜伽老師,經營這個小小的瑜伽教室。我也想只是發些身心靈練習相關的文章,廣告推銷一下教室。

瑜伽不是只有在練看得見的動作像是下犬式、拜日式。練瑜伽、練身心靈,是在練習如何面對困難、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練習如何善用、轉化自己焦慮、憤怒的能量。該燃燒起來的軍茶利(拙火 kundalini)就讓它燃燒起來,化掉一切不潔、阻礙,化掉這些 lah-sap-mih-á、pháinn-mih-á,才能重新回到內在的清涼。

我知道很多同學都希望能喘一口氣,不想整天都看到這些烏煙瘴氣的報導。我也不想。但要我假裝這些外面的混亂不存在,每天寫著身心靈練習的文章,假裝我們活在另外一個和平安樂的平行宇宙,我實在做不到。

我心有所愛,不忍見台灣崩壞。

局勢大概是這樣子:現在不看不聽不理會,關起門、閉上眼,不站起來積極面對困境,以後恐怕也只能躺下來流淚,無盡地嘆息。

都已經到這個節骨眼了,都已經兵臨城下了。

他們在立法院裡的破壞、惡搞,每天都在突破新的下限。潛艦預算亂刪,消防配備預算亂刪,NCC、數發部預算砍到剩一元,棒球金牌的準備被砍,防疫的預算也砍。連他們都不知道到底亂刪亂砍了多少救命錢,連下一次地震來要發警報的預算也想刪。接下來要表決的內容,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沒有人知道。

無、法、無、天!

面對如此惡質的作為,選擇視而不見,選擇不行動,選擇不表態,選擇對邪惡噤聲,其實也就等同於選擇和邪惡站在一起,選擇和邪惡「合一」。

我們剩的時間真的不多。懇請各位,大家要互相幫忙,全面罷免的第一階段,一定要在二月三日之前達標、成案。

讓自己保有適度的焦慮與憤怒。萬一發現焦慮和憤怒要過頭了,就先放下手機,去讀讀書,去伸展運動,去打掃整理環境。或者和朋友聊聊天,一起去連署站幫幫忙。

不要因為困難而不行動,不要因為一定會勝利才行動。那不叫行動,那叫做選邊站,那只是「西瓜倚大爿」(Si-koe óa tōa-pêng)。

不管想不想練瑜伽、練身心靈,至少,先讓我們都能夠當個有尊嚴的人,能夠抬頭挺胸過日子,而不是搖尾乞憐、跪地求饒。

懇請大家,用自己能夠做到的方式,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幫忙宣傳、一起連署。不要讓他們在未來三年還能夠持續綁架我們、還能持續對這個國家發動恐怖攻擊、還能持續用最暴力的方式通過毀滅我們家園的法案。不要等到局勢無可挽回時,才彼此懊悔對泣。

眾志成城。大家一起努力,罷免一定要成功,罷免一定會成功!

(如果讀完這篇文章,覺得認同、有幫助,歡迎轉貼分享給朋友,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講給身邊的朋友聽。感謝!)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35/100
#軍荼利 #焦慮 #憤怒 #行動 #局勢


大罷免相關資訊與連結:

《重要》填寫罷免連署書的正確方法

1、地址部份一定要跟身份證一模一樣。

身份證寫國字,罷免連署書就不可以用阿拉伯數字或其他字體代替

身份證:三段
錯誤:3段
身份證:2之1號
錯誤:2-1號

2、選擇正確的位置圈起來,不要劃X
村(里):在里的位置圈起來(或村)

3、字要寫在框框內,不可以壓線

4、最後的簽名欄一定要每個字寫清楚,不可以草寫。

溫馨提醒,第一階段連署書最好在2/3前達標,送達中選會,保證適用舊法。

大家一起加油,我們可以的!

//

立即查詢罷免資訊
全國各地人民都可以填寫,不分第一階段、第二階段
輸入郵遞區號就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需要站出來罷免,如果需要罷免,直接讓你直達罷免入口,還附上分享連結、圖卡可以讓你擴散

2025全台大罷免 罷罷罷台灣

大罷免清冊

全國連署書雲端檔案

2025 藍白最扯法案

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監督平台

白藍理想中的未來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四個星期

2025-01-08 辦公室自救法則

非常多人在辦公室裡工作,從早上到下午七八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都是坐在椅子上。幾乎每個人都會抱怨肩頸痠痛,下背不舒服。

我常常建議同學一條最重要的「辦公室自救法則」:坐二十至三十分鐘,至少讓屁股離開座椅一分鐘,隨意伸展。

有的同學會問,到底要怎麼伸展?答案是,怎麼伸展都好。脖子、肩膀、骨盆、膝蓋、腳踝、手腕、手肘,不同的關節想怎麼動就都輕鬆動一動吧。

任何我們平常在教室「基礎課」裡一再練習的動作都好,放鬆心情、呼吸,能動的都動一動。想辦法幫自己把過去二三十分鐘因為姿勢不良累積的肌肉緊繃盡快釋放掉。

這些年老美流行一句話: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意思是說,一直坐著不動,簡直就是「沈默的殺手」,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比抽菸更嚴重。

具體來說,光是讓自己的屁股離開椅面,讓雙腳站直再走個幾步(原地踏步也行),讓兩條手臂往上往外隨便動一動,讓骨盆、肩膀、脖子轉一轉,讓眼睛閉上輕輕眼眶裡兜兜圈子,給自己一兩次深呼吸。每天能在辦公室裡執行個三五次,功效絕對遠高於一個禮拜去找按摩師一次。 XD

再精進一點的話,就是改良自己的座椅。如果有機會換椅子,我通常建議硬的椅面,平穩是基本要求,椅面能略高於膝蓋一點比較理想。還能搭配適當高度的桌子、電腦擺放高度就更理想了。(貴參參 kùi-som-som 的人體功學椅比你想的更沒效果。)

我雖然不用去辦公室上班,但每天在家裡、在教室也會有不少時間坐在電腦前看書或寫文章,我的保命法則是:「一想到就來個三次拜日式」、「動不動就去練個十下伏地挺身」。

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辦公室、自己的國家,都只能靠自己救。有強烈想自救的企圖心、再加上有簡單具體又可執行的方法,一定可以變出專屬於你、最適合你自己的自救法則!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2/100
#上班族 #久坐 #自救


2025-01-09 身土不二

前兩個禮拜開始讀一本書,一個植物學家描寫她的自然觀察與心得,讀得讓人心嚮往之,真希望也能就這樣一輩子單純做自己喜歡的事。

很可惜,不是每個人、每個社會、每個國家,都能有這樣的幸福。或許我們也曾經以為自己很幸福,只要那些不幸的事還沒發生在自己、家人、親朋好友身上。

他們帶著軍隊不請自來。他們強佔我們的資源、土地,命令我們關起探索的門窗,不可以去認識這片土地的歷史、環境,不可以上山下海,不可以講阿公阿媽爸爸媽媽講的話。他們叫我們努力認真賺錢就是了,不要多管閒事。他們說,政治是骯髒的事。我們怕弄髒自己,於是就乖乖聽話,當個凡事都不判斷、凡事點頭的好寶寶。

幸或者不幸,真的很難講。一輩子就當溫室花盆裡的小花小草,沒機會吹風淋雨曬真正的太陽;當別人豢養的寵物,有得吃就吃,該搖尾巴就搖尾巴,賭賭看在壽終正寢之前會不會被棄養或者虐殺。這樣,幸福嗎?

另一條路是主動選擇,像電影《駭客任務》(Matrix),要嘛選擇藍色藥丸,繼續沉睡在原本以為的舒適夢境度過餘生,或是選擇紅色藥丸,進入可能不安、不確定的現實世界。

現實世界,或者用身心靈、宗教領域慣用的術語來說,「實相」,乍看之下可能恐怖又嚇人。或許這個設計背後的機制,就是要我們不要看,永遠也不要看清楚。

然而就像我們的靜坐練習,一次一次摘除過去戴著的有色眼鏡,一次一次勇敢面對實相,終於才有機會看得更清楚明白。原來,滋養我們成長的這片土地,這個環境過去的歷史、未來的開展,就是我們自身的命運。身土不二。保護自己生長的土地,就是關心自己、愛護自己。這件事一點也不髒,一點也不是「多管閒事」。

現在我們知道他們要更進一步來毒害這片土地,要挖我們的根,要摧殘我們的下一代,要讓我們永遠屈服就範。

我們不會束手待斃。

我們會一起站起來。我們會一起捲起袖子,撩起褲管,一起捍衛這片美麗的土地、捍衛我們的存在、捍衛我們值得的幸福。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3/100
#幸福 #實相 #身土不二


2025-01-10 盡信地圖不如無地圖

以地圖的使用來說,我自己是這樣成長的。

小時候曾買過很大一張、收納時要對折好幾次的台北市地圖。不過也就是偶爾心血來潮,攤開來當成百科全書的心態隨意翻看。

國小國中階段,自己一個人能活動的範圍,主要都是雙腳能走到的地方,幾乎不可能迷路。再遠一點,也就是搭個 204 公車到植物園,搭 307 到西門町、台北車站,搭 0 西到龍山寺,搭 52 路到公館。探索的過程,完全沒有地圖參與的空間。

大學時有了自己的摩托車,開始能夠自在移動到遠一點的地方,但大概也就是出門前略翻一下地圖,知道大致上東南西北的方向,心裡面記一下要從哪座橋過新店溪、基隆河或淡水河。二十多歲騎著車想像自己在演公路電影,從台北市西南角的加蚋仔(Ka-la̍h-á)騎到政大,騎著縣道 106 到坪林到瑞芳,一路都在看風景,根本不必看地圖。

二十多年前剛開車的時候,後座擺了本厚厚的全台灣公路地圖集,一本在手,再加上一張嘴,基本上就是「一台車 thuh 規台灣」,開到哪都沒問題。

而如今,即使在台北市區裡找家沒去過的餐廳,從捷運站一出來,就是先拿出手機開 Google Maps,幾乎是徹底無意識地仰賴這個軟體。

手機上的地圖軟體真的超便利,市區、跨縣市,到哪裡都是引路明燈。尤其是爬山,離線地圖更是不可或缺的幫手,甚至是救命用的神器。但這樣的便利,同時也在弱化使用者找路的能力。

練身體、練頭腦,「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幾乎都是顛撲不破的法則。科技愈來愈進步,我們愈來愈依賴這些便利無比的科技,結果就是突然一天才驚覺大腦和四肢竟退化到不可想像的地步。

以地圖這個例子來說,我認為最有效的對治方法,就是常常到不認識的地方,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盡量不使用地圖軟體。靠自己的雙眼、雙腳去探索目標,以及目標以外的世界,靠自己的一張嘴,去諮詢其他擁有在地知識的人,找到問題的答案,找到答案以外的問題。

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自救能力喔。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4/100
#地圖 #科技 #用進廢退


2025-01-11 最高的武學心法?

「瑜珈的重點不在於做動作,而是在於清除做動作時會碰到的障礙」,這是瑜伽老師 Leslie Kaminoff 很常說的一句話,也一直是我日常教學與練習最重要的指引。

有的人練東練西,學這派學那派,就想找尋厲害的武學心法,想要打遍天下無敵手。也有人一直在追求最基本的、最高的,放諸四海皆準的指導原則,可以應用在各種身體動作都合宜的,彷彿是可以一招治百病的「聖杯」。

我一點也不想和任何人對打,但我的確曾經很愛追尋這樣的聖杯。

很長一段時間,我心目中的聖杯,或者說,動作的最高指導原則,是費登奎斯方法(Feldenkrais Method)的創始者 Moshe Feldenkrais 說過的一段話:

「頭必須是自由的,可以往任何方向移動;而下腹必須處在一種狀態,可以做它需要做的任何事,而又不會干擾頭部。身體的其餘部位和手臂則不需要用來產生力量。」(《身體的智慧》)

前輩、老師的話很厲害、很深,那是他們實踐多時而得到的智慧。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咀嚼,想辦法消化成自己能吸收的養份。

長期的練習與教學,就是不斷在自己的身體和同學的反應裡觀察、思考:動作就是這麼回事嗎?這就是最高的武學心法、最好的動作指導原則嗎?我自己的操作與練習,有沒有帶來不一樣的體會與認識?

年紀比較大了,看得比較多了,不知不覺已經放下對聖杯的追尋。現在關心的都比較淺薄、務實,像是某個同學的肩頸痠痛,可以分享什麼具體可操作的建議;像是該持續做哪些準備,以面對未來可能還有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需求?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5/100
#聖杯 #武學心法 #Kaminoff #Feldenkrais


2025-01-12 請頭腦讓位給腸胃道

天冷了就是很容易肚子餓,尤其晚上收工回到家,就是想吃點什麼東西,安撫胃腸和心情。可是好多次我在睡前吃的宵夜點心,麵包也好,餅乾也好,一上床躺著,腸胃道就會開始叫很大聲的那種不舒服的蠕動。

我想要找到「適合我的宵夜」。我不知道天底下有沒有這樣的東西。想了好久,找米製的點心吧。但選擇真的不多,或者,都還是有些不需要的添加物。有天心血來潮,想來試試看把「飯」當點心。

剛好冰箱裡還有點剩飯,進了電鍋蒸熱,淋上醬油,拌了一些味噌,像是模擬小時候吃的豬油拌飯。慢慢嚼著嚼著,彷彿收到消化系統傳回來的訊息:「這個 OK 喔!」。吃完熱飯,洗了個熱水澡,上床平躺之後,果然一切平靜,舒舒服服,身心滿足一覺到天明。

大家都會說要尊重身體的智慧,要傾聽身體的聲音。我覺得最具體的練習,就是請頭腦讓位給腸胃道:吃腸胃道喜歡的食物、用腸胃道喜歡的方式進食。

很多外面有名的料理,要嘛調味過重、要嘛太油太膩,眼睛、鼻子、感官、記憶一時無失察,這些就不需要進、不該進的,就全都進了。頭腦以為的美味,未必是身體、腸胃道鍾愛的。

另一種常見的問題,是進食的過程只專心在手機畫面、或者其他人聊天的內容,完全不把消化系統放在眼裡,不管是硬的軟的熱的冰的,只顧著囫圇吞棗,根本不在意腸胃道的抗議與求救聲。

即使進食的過程沒發現,消化之後的口氣、排氣、排遺、味道輕重,也會告訴我們哪些不該吃,或者不該那樣吃。長期讓消化系統不開心,我們日子過得也不會太愉快。

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活之源。傾聽他們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智慧。他們不愛的,請頭腦也乖乖暫時讓位一下吧。

對了,最近我的新發現是,加一小撮柴魚片,味噌醬油拌飯瞬間升級為貓飯,腸胃道老大好像還蠻樂的。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6/100
#飲食 #覺知 #身體智慧 #傾聽


2025-01-13 「要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

每次和朋友約在捷運站或者人潮眾多的地點,常常朋友都已經看到我、甚至向我揮手,我卻還是找不到對方。朋友提醒過我,因為我總是把目光範圍鎖得太小,太侷限了。我總是在自己設定的小圈圈裡找尋,累得要死,甚至撞得頭破血流,怎麼也沒辦法找到想找的答案。

老實說,因為這樣被念,心裡實在不好受。直到有一天讀到苔蘚專家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的這本書《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我才恍然理解到這究竟怎麼一回事。

某一次基默爾在陌生的海灘想要尋找海星。其他海藻、海葵、藤壺什麼都看到了,海星卻怎麼找就是找不到。「失望之餘,我在潮池內站直身子,舒展僵硬的背部,突然間──我看到了!亮橘色,就在眼前的岩石上。然後一切就像簾幕被拉開了,到處都看得到牠們,像在黝黑的夏夜,星星一顆一顆閃耀著,橘色星星躲在黑色岩石縫間,布滿斑點的勃根地紅色星星伸出手臂,紫色星星窩在一起,像家人彼此簇擁著抵抗寒冷。尋牠千百度,原本看不見的突然間看得見了。」

基默爾說這是「昇華的經驗」。她引用一位長輩的教導,「要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樣你所尋覓的自然會出現。」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當頭棒喝」這種事,對我來說,大概就是讀到這句話的感受。

「不能透過尋找」、「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圍敞開各種可能性」。我整個人愣住了,一次又一次在心裡頭覆誦著這個句子。

我回想自己多次在山裡行走,想找的目標常常都找不到,但沒有預設的時候,身體和視線都放鬆,本來就存在於自然環境的各種植物,動物,現象,就一一顯露出來了。如果行走時目光只專注在步道上,就不容易看見腳邊不起眼的草欉裡,竟然會有一小株一小株寶藍色的龍膽花,或者彷彿突然從角落石頭縫裡冒出來、亮眼的台灣山菊。順著聲音的指引,可能會瞥見藏在樹梢的五色鳥或是紅嘴黑鵯。偶爾停下腳步調息,才會享受到山棕葉片撥動的節奏聲響,以及空中飄來山棕淡雅的花香。

「不能透過尋找」、「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差不多是一個禪修老師能給的最好指引。

我要提醒自己記得,「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圍敞開各種可能性」。可能再轉個彎,再換個角度,「突然間──我看到了!亮橘色,就在眼前的岩石上。然後一切就像簾幕被拉開了,到處都看得到牠們,像在黝黑的夏夜,星星一顆一顆閃耀著」,「尋牠千百度,原本看不見的突然間看得見了。」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7/100
#尋找 #發現 #瑜伽老師讀什麼書


2025-01-14 「二十億耳症候群」

你每天都練身體、練靜坐、或者練習任何自己想精進的目標嗎?

「練習頻率」一直是同學們最常問我的問題之一。我的確是每天練,或者精確一點說,差不多是每天練。但總也有些時候,會因為像是晚上和朋友聚會而熬夜,隔天爬不起來的緣故,於是就跳過了一天的練習。

早些年常會因為這樣的「偷懶」而自責,現在早就看開了,沒必要把自己逼得那麼緊。適度的「偷懶」或者休息,對於身心訓練都是必要的。

佛陀有個學生名叫「二十億耳」,他有次獨自練習靜坐時想著,自己努力認真拚了命練,卻總是無法突破、沒得到最終的解脫,幾乎就要放棄練習,準備回家享受以前的榮華富貴。佛陀聽到他的心聲,就去開導他。佛陀知道二十億耳出家前琴彈得不錯,就問他,「琴弦調得太緊或者太鬆,聲音會好聽嗎?」二十億耳回說「不好聽」,佛陀再問,「那如果琴弦調得鬆緊恰好適中,聲音會好聽嗎?」二十億耳回說,「這樣就會好聽了」。(《雜阿含第254經》)

佛陀是在講練習的心態,「精進太急」、「精進太緩」都該避免。據說二十億耳照著這樣的心法再繼續練,沒多久就成就解脫了。

我來超譯一下佛陀的教導:以身體的鍛練來說,假設本來的目標是每天都要認真練一個小時,因應不同的狀況,也可以給自己一點彈性,例如說,調整成每週累積的練習時間到達七個小時。有一兩天少練一點或者有事沒辦法練,其他幾天就多增加練習的時間補回饋。這樣還是能完成類似程度的目標,剛好讓身體適度休息,也不會因為達不到目標而產生過度的壓力。

能每天都維持固定的時段,練習固定長度的時間量,這樣的理想當然很棒。但現實上不免有些不可抗力的變化,給自己足夠、但不過頭的壓力,免得一時達不到目標,反而出現「算了,反正我做不到,乾脆就不練了」的「二十億耳症候群」。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8/100
#頻率 #壓力 #雜阿含 #琴喻

KT老師連寫一百天之第三個星期

2025-01-01 冬至一陽生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天最容易感受到寒冷的時刻,應該是日轉夜、夜轉日的陰陽交界(twilight zone)。

這一陣子,傍晚的五六點好像也沒那麼快就天黑了。一大早醒來,太陽也一天一天比較早起。冬至是兩星期前的事,某種意義上的低點過了,反彈回升是自然而不可擋的趨勢。

冬至是一種開始。元旦是一種開始。事實上,每天,都可以是新的開始。最老掉牙的瑜伽練習格言這樣說:每一次呼吸,都是生命全新的開始。

老掉牙歸老掉牙,但如果能真的進入到每一次呼吸的最深處,釋放掉一切該放的、迎接一切已然到來而該接受的,一吐一吸,應該就可以瞥見生命的大開大闔、起起落落,結束而又重新展開。

冷到谷底,就會慢慢回暖。爬到最高點,也可能會突然一夕崩潰。

謙虛地接受這一切的可能。在這些起落開闔循環裡,創造出自己可以安住的一方天地。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15/100
#循環 #谷底


2025-01-02 享受自己的寬裕

年前開會,被別人以捏造的事攻擊,我連忙回應,要為自己辯護,於是指出對方造謠。對方氣得跳腳,支支吾吾跳針,不敢否認也不肯承認。會後一位長輩勸我別那麼急,既然不是事實,就和大家慢慢說,「那不是事實」,明白的就明白了。

說得也是。只是在當下,受到污衊,平白被栽贓,一急之下話就出去了。儘管我講的不是謊話,但仍是不需要的能量浪費。自己也覺得丟臉,平常嘴上講得一口道理,一盆髒水潑到身上,裝出來的修為立刻露餡。

如果說,新年要有什麼新志向,或者說,要有什麼具體練習的目標,鼓勵自己一步一步繼續練,對我來說,最重要、最實際的,就是創造自己的餘裕,進而享受自己的寬裕。

不論是動作練習的挑戰、或是像現在每天寫一小篇文章的嘗試,或者日常生活裡的走路、吃飯、與他人對話,都要記得一句超強的箴言:

沓沓仔來,寬寬仔是。(Tau̍h-tau̍h-á lâi, khoaⁿ-khoaⁿ-á sī. )

不急,鼓勵自己可以放緩腳步慢慢來。食緊挵破碗。好事多磨。動作就是每天穩穩慢慢練,文章就是一字一字慢慢敲。飯一口一口用心嚼,茶水咖啡一口一口細細品味。洗澡也別急,好好看待、對待自己的身體,輕輕按摩頭皮或者每一片肌膚。

以前人常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重點不是怕「火燒功德林」,而是平白浪費自己寶貴的能量,事後一定會懊悔。

每天活在這婆娑堪忍世界,都要多愛自己一點。為了愛自己,就得保護好自己。常常練習創造餘裕的心態,感受到自己處在寬裕的境界裡。體現、體驗、享受自己的寬裕。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16/100
#心緒練習 #餘裕 #緩慢


2025-01-03 調整耳朵的焦距

站在小溪堤防上,背後是整排黑板樹、芒果樹、龍眼樹、雀榕,面前的溪岸到這一帶稍微寬閣些,前兩天下過雨,溪水流量明顯變大,再遠一點就是車水馬龍的大路,上班尖峰時的公車和其他車輛的喇叭煞車聲像污濁的空氣越過堤防飄了過來。

「如果專注又安靜,便能從河溪的賦格曲中辨別出音律」,這幾天在書裡讀到如此美妙的句子。我也想聽清楚溪水拍擊岸邊的聲響,但干擾實在不小。畢竟也算是在市區,能從家裡徒步五分鐘就走得到還算乾淨的小溪邊,已經謝天謝地,沒什麼好抱怨的。

山不轉路轉。我試著站定下來,眼睛輕輕閉上。我知道溪流就在面前,大馬路還在兩三百公尺外。像是將目光從遠處拉近一樣,我調整耳朵的焦距到近處的溪流,三五次鬆鬆的呼吸,耳朵聚焦在水流撞擊一顆大石頭的位置,聲音果真和一旁的流水呈現出區隔,節奏、音高,真的像是不同聲部、不同樂器在同時演奏一首樂章。

大概是調焦距的技巧還不熟練,接下來進入耳朵的,突然只剩下我後方的八哥、椋鳥、白頭翁成群嬉戲的打鬧聲。

聽室友講過,她阿公年老時的特殊技能之一,就是所有家人要他做這個那個事的呼喚,一概「有聽沒有到」,但一講到他有興趣的,即使隔著兩間房間,他老人家聽得清楚得很,馬上就有反應。

養過貓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他不想理你的時候,你再怎麼大叫或者輕聲細語,貓大爺就是大爺,不動如山。看他睡得沈到不醒人事,愛吃的點心包裝一撕開,瞬間就衝到你腳邊來蹭人了。

阿含經裡有一句我印象非常深的話:「有不好聽的聲音接近耳朵囉」。時時提醒自己,不好聽的聲音,碰到耳朵,也該止於耳朵就好,別再進去腦子分析、反應。最好是盡快轉移耳朵的焦距,主動控制想聽到什麼,不想聽的能不入耳盡量不入。

六十而耳順。雖然還沒到六十,早點練好這種人生技能,日子一定會順心不少,至少天天都能享受小溪流的賦格。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17/100
#聽覺 #焦距 #主動控制


2025-01-04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十多年前我常穿一種泰國長褲,黃色的、橘色的,寬鬆透氣,即使上課時得示範小腿大腿的動作,也只要輕輕一拉褲管,沒任何阻礙。除了非常冷的日子,幾乎就是天天穿。

沒想到加上光頭的造型,走在路上不時就被誤認是南傳僧侶。殊不知買這樣的長褲只是貪求便宜方便好穿。

那些年為了減重,練得超認真,飲食更是有意識控制(其實也就是不吃宵夜、在超商買點心時先看一下熱量這兩招罷了),體脂率一度掉到 5% 左右,常常有學生問我,是不是現代舞舞者,是不是劇場工作者。就像更早以前還留長髮的時候,也常被問是不是藝術家、是不是做廣告的。

當了瑜伽老師之後,同學一發現我吃素,講到靜坐,就認為我是「修行人」。我只能很無奈回問一句,「修行」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年頭在社群媒體上,用不著付出代價、也不需要其他人審核,想給自己冠上什麼頭銜都可以。造假或者誇大不實的學經歷更是隨處可見。

這些外型上的表徵,就像是那些在社群媒體上信口說出、信手拈來的形容詞,簡直就是不必要的加工食品添加物。很多人一看到「有機」、「排毒」的廣告文案就想掏錢買單,就像一看到有人宣稱「科學」、「理性」、「歐洲美國法學博士」就暈了頭跟著搖旗吶喊。

瑜伽老師會騙人,僧侶會騙人,廣告會騙人,政客會騙人。更重要的是,自己會騙自己,騙自己可以不負擔觀察、查證、思考的責任。

我現在不再是光頭,不再是素食者,也不再穿著泰國仙人風的長褲,但我還是天天在練瑜伽、教瑜伽。那我到底算不算是個修行人?(歪頭)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18/100
#修行 #廣告 #責任


2025-01-05 規組害了了

常有同學開玩笑說自己的身體「規組害了了矣」(kui-cho͘ hāi-liáu-liáu–-ah)。每次聽到我都會想起以前一位禪修老師的教導。

老師說,當你覺得全身都痛死了,要提醒自己那不可能是真的。因為如果真的全身都痛死了,那我們應該就死了,也不會再覺得全身都痛死了。

這個禪修老師的意思是,只要我們稍微靜下心,應該就有機會發現,身體有其他什麼地方,或大或小,是不痛的。只要找到了,就能夠證明,我當然不是處在「全身都痛死了」的狀態。

很多時候,光是能確認自己並不是「全身都痛死了」,就可以讓自己好過一點。

有些時候強烈情緒一上湧而上,我們很快就會讓情緒淹沒,會覺得喘不過氣來,馬上就要滅頂了。在這種時候光是能想到,「沒有,我並不是全身都痛死了,我並不是真的『痛苦死了』」,能意識到「我的確有一部分的身體、心靈正在歷經某種痛苦,但那只是我的一部分而已」,這樣,事情就不太一樣了。

光是這樣的念頭,就是拉自己一把的支撐力量。

各種痛感並不是虛幻的。跑了半馬之後,大腿爆痠;剛拔完智齒,麻藥褪去,痛到躺也不是、站也不是;男朋友女朋友發簡訊來說要分手;老闆送你一塊「任重道遠」的紀念牌叫你明天不用再來上班。

人生就是各種情境不斷上演的跑馬燈。這些情境所導致、誘發的痛感,並不是虛幻的。但是,通常這些痛感不會讓我們「規組害了了」,除非我們自己這麼相信。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19/100
#痛苦 #覺察


2025-01-06 解鎖最樂

上課時我常開玩笑講,衰老最明顯的特徵,一是不敢坐到地上(怕爬不起來),二是不敢跳(怕跌倒,也怕跳不動)。也有人說,人老腿先老,人老腳先衰。這是很確實的觀察,但在這背後,更早老化的其實是心態:認為自己老了、沒體力,而且也沒辦法練體力了,於是這個那個都不能做、不該做。

對於一定會來的老化,除了持續練身體、持續閱讀動腦之外,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對應方式:開發以前不常做的事,甚至是以前不喜歡的事。

年輕時不喜歡走路,嫌累。這些年下來,愈走路愈開心。有一段時間,以為去爬山才是最開心的事,每個星期二休假非得往山裡跑。走久了才發現,不一定爬山才開心,只要能慢慢走路、慢慢觀察,都是樂趣所在。心態一轉,就變得往哪裡走都好了。

以前覺得自己沒辦法伸出手求援,這些年下來,碰到不少年輕時沒碰過的困難。改變既有的觀念,讓自己明白伸手求援一點也不丟臉,也就伸了好幾次手。得到朋友的幫助,感覺真棒。(謝謝伸過手幫忙的所有朋友們!)

我練習瑜伽的過程,也是從某一派的動作練習規範,慢慢轉到另一派的動作練習規範,又再到另一派。從某個傳承、某一本書,連結到另一本書、拓展到另外一個體系。練著練著,走著走著,跳著跳著,我發現自己好像早就已經離開以前一開始以為的「瑜伽動作」的世界。

走歪了的叉路、預設路線以外的小徑,往往會帶我們到意想之外的美妙景致。

這幾年努力嘗鮮,不時在臉書上大聲嚷嚷著,「透世人頭一擺按怎拄按怎」(人生第一次這樣或那樣)。各種別人看得上眼、看不上眼的成就,自己嘗過就知道箇中滋味,解鎖最樂。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0/100
#老化 #嘗試 #解鎖


2025-01-07 回到你的地基,打造你的基地

身為兩足直立的哺乳類動物,我們日常動作最重要的支撐基礎,就是兩條腿、兩隻腳,或者坐姿時的骨盆和一對坐骨。

不論任何動作,身體都必然有一些部位會和地面接觸,這些部位就形成動作的支撐基礎(base of support),或者也可以想成是這個動作的地基(所以我們知道,飄浮在半空中,不會是正常的「動作」,也不該努力的目標)。

記得嗎?我們常常在教室裡練習各種「形狀」、「結構」看起來很相像的動作,但轉個角度、改變了整個身體和地面、重力的關係,支撐地基不一樣,蓋房子的條件就會不一樣。

所以每一堂課的一開始,我們都會先動動腳掌腳趾,轉一轉腳踝,除了伸展關節、釋放緊繃壓力,也是要讓頭腦連結到這一組最重要的地基。每一個動作,我都會不厭其煩一再提醒大家要先注意到自己的兩隻腳掌、兩條腿,或者坐下來的時候,也要先觀察左右兩側的坐骨。

每一個瑜伽動作,山式、三角式、手倒立、輪式、坐姿扭轉前彎、甚至大休息式,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重新審視、重新認識。

打地基的工程看起來比較呆板無聊,不是讓人想拍照上網分享給別人看的炫技動作。只是,如果沒有穩固的地基,上面蓋得再高再美,也可能因為外在條件一出現些微變化,瞬間變成斷垣殘壁。

日常重覆的練習,就是讓我們一再回到自己的地基,持續把地基打得更穩定、更紮實,讓原本的地基慢慢成為自己得以繼續成長、開花結果的基地。

靜坐課的練習更是如此,觀呼吸就是最容易上手、也最容易把握住的地基。沒有穩紮穩打的地基,其他看起來很厲害的想像境界,終究也只是空花水月。

#KT老師連寫一百天 021/100
#地基 #基地 #支撐基礎

可能會很燒腦的核心練習

在家裡在辦公室久坐、久站,或者和朋友一起逛街、看展、爬山,每次都很快就虛脫沒力,還是整個身體不時這裡痠那裡緊,卻始終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你或許還沒發現,你的腰痠背痛,原因可能是因為核心的能力不足。你可能一個禮拜去練重訓一次,卻始終做不到教練要求的脊椎骨盆中立。你可能正在練長跑,想參加下一次的半馬或者全馬比賽,卻沒還意識到核心的力量能讓你跑起來更輕鬆、更不容易疲累、更不容易受傷。

你是不是常看到一些文章鼓勵你說要練核心,但想到的畫面就只是捲腹動作、仰臥起坐,或者棒式撐久一點,反正就是那些練起來肚子痠得要命的動作,而且還以為,這樣多練幾分鐘,肚子一圈米其林寶寶似的游泳圈就會幻化為六塊肌。

事情不是這樣子喔。

我常常在私人課教一套核心練習,肚子的肌肉一點也不會累。和多數人想像的剛好相反,要把肚子用力鼓盪的力量釋放掉,要把表層肌肉不必要的緊繃卸下來,一開始最累人的並不是肌肉,而是大腦。

因為我們過去無意識地學會各種無效的用力方式:咬緊牙關、聳起肩膀、憋住呼吸,還有,肚子用力往外膨脹推擠出去。這些無效的招式只是無謂耗損能量,沒辦法讓我們能夠輕鬆行住坐臥,也不容易藉此而完成更複雜、挑戰性更高的訓練動作。

那麼,練核心到底是在練什麼呢?核心訓練從培養核心意識(core awareness)開始,認識肩胛帶到骨盆整串肌肉的協調運作,加上臀部和雙腿肌肉的輔助,一起提供讓脊椎與骨盆穩定的基礎。有了穩定的脊椎與骨盆,讓我們得以藉由四肢的移動,輕鬆、無痛地完成日常生活的各種動作。

我們的練習不是要追求符合某種標準的姿勢或者動作方式,而是要讓我們坐著看電腦吃飯聊天、站立運動鍛練、走路移動到想去的地方,甚至連躺下來睡覺休息的時候,身體不產生各種不應該出現的痠痛或疲憊。

這一次安排的核心主題課,一開始可能會很燒腦,因為得全神貫注在全身肌肉,一次一次地重新學習讓該釋放的肌內適時釋放,該上場表現的才會有機會上場。接下來的階段,頭腦還是得專注,配合上該訓練的肌群也全部配合,大概就是頭腦也累,身體也均衡地一起練。最後階段,身心彼此的協調工作完成,大家都清醒,大家都參與,大家都用不著那麼死勁地累,目標是輕鬆、輕盈、優雅地完成各種需要執行的動作。

想一起開發核心技能、核心力量嗎?誠摯邀請你來參加12月15日和12月29日星期天早上的核心主題課!期待在教室見到你,一起打造更強大的自己!


[延伸閱讀]
送自己一份最好的禮物
你知道你的屁股是怎樣眨眼睛的嗎?
下犬式治百病?
「享受手臂像是坦克輾過似的快感」
筆直坐久了覺得累,怎麼辦呢?
肩頸僵硬?先來鬆一鬆腳底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