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彈性與適應

我在新教室拿著熟悉的紙拖把拖地,拿著不熟悉的好神拖拖地。地板比舊教室窄、比舊教室長,面積大一些,拖起地來時間比較久,一不小心就要花更大的力氣。我提醒自己注意脊椎、特別是腰椎,要感覺得到核心的陪伴,要順順地輕鬆呼吸。

肌肉帶著好多記憶,身體帶著好多記憶。但同時,肌肉很有彈性、身體也很有彈性。我跨著步伐,左腳重右腳輕、右腳重左腳輕,很有打拳重心位移的味道。只是前前後後要多走很多步。

肌肉和身體的記憶在告訴我,現在面對的是嶄新的體驗,和以前不一樣了。心裡的反應,有些興奮,有些惶恐。

打開音樂來陪伴。新教室的空間,共鳴的效果很不一樣。有同學說,新教室這裡好適合聽音樂哦。好像是吧。大概是是因為新的空間,我恢復了上課前放音樂的習慣,古典樂、電子樂、自然聲響,在同學來上課之前,有時候就自己一個人在音樂的陪伴下,打打拳、跳跳舞。

這三四個月以來,找新教室的地點、裝修、搬遷,身體一直在調整與適應。再加上一些家裡大大小小可控制、不可控制的事,還有外在大環境疫情的變化,常常睡也睡不好,情緒也時不時在飽滿到隨時要爆炸的狀況。直到開始在新教室上課,狀況大致上確定下來,整個身體裡深層且深沈的緊繃感終於能慢慢釋放掉。

給自己寬裕的時間,提醒自己,事情總是會有出路的,用不著那麼著急。身體有足夠的彈性,讓身體慢慢去適應吧。

最近有幾堂課有八九位同學來上課,我讓同學們一字排開。大家邊練習,我邊講解,從第一個同學面前,走到最後一位同學腳邊。很有意思的體驗。整堂課的過程,我就是來來回回走,來來回回講話,來來回回和一個一個同學互動。

一開始我覺得好像什麼地方怪怪的,好一會兒才明白,在以前的教室,八九個以上就有點「滿」了的感覺,現在八九張瑜伽墊一字排開,教室好像還空空的。這種不習慣的空間感大概過了四五堂課我才慢慢適應。

現在幾乎每一堂課我都會請同學們練習跳,站定跳、蹲著跳、兩邊膝蓋一起往胸口提高的跳躍動作,兩邊腳跟一起往臀部踢的跳躍動作。因為新教室在一樓,底下沒有地下室,不必再擔心吵到樓下鄰居,大家都可以盡情跳跳跳。

跳著跳著,可以看到大家歡笑的氣氛倒是和以前差不多。

每堂課大休息後,我照例輕輕敲著頌缽,呼喚同學把自己的意識帶回身體來。突然發現,頌缽敲起來的聲音完全不一樣了。以前我慣用大小兩塊瑜伽磚墊在頌缽底下當共鳴箱,頌缽唱出來的聲音我一直覺得很舒服。不過這招到新教室不管用了。我繼續再試了幾種新的排列組合,這兩天發現直接捧在手上敲,效果還不錯。

說不定還會再有別的新招,等著瞧吧。

[延伸閱讀]
疫情嚴峻期間的自我練習
新習慣來得有夠快
「平常動作」之「理想的站姿」
別被框在想像的標準裡
緊繃的相反詞是鬆弛,還是舒服自在?
The World IS Sound 世界就是聲音

2021歲末聯想

很多人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好的 2021 年,終於要告一段落了。過去這一年,我們每個人都真的是辛苦了。因為疫情,非常多人的生活作息、身心健康狀態、經濟來源都受到嚴重的影響。這一兩個月,對很多人來說,大概算是「唉,總算能夠好好喘一口氣」了的心情。

儘管全世界的疫情,看起來又有一波大流行風雨欲來的態勢,真的,好佳哉(hó-ka-tsài),我們在台灣,還能夠聚餐、還能夠放假郊遊、還能跨年、還能在室內外不戴口罩運動,真的該謝謝上蒼、謝謝大家、謝謝一起配合防疫政策的我們自己。


* An acrobat climbing a pole held by another man while a musician drums out a beat. pix source

我想到阿含經裡頭一篇以特技表演者為喻的經文,在這個時節,分享給大家。這是一段佛陀說的故事。他告訴聽講的眾比丘:

「比丘們!從前,有一位旃陀羅竹竿特技表演者,舉起旃陀羅竹竿後,召喚徒弟昧達迦大林迦說:『來!親愛的昧達迦大林迦!你登上我的肩膀後,站到旃陀羅竹竿上。』

『是的,老師!』

比丘們!旃陀羅竹竿特技表演者的徒弟昧達迦大林迦回答後,登上老師的肩膀,然後站到旃陀羅竹竿上。

比丘們!那時,旃陀羅竹竿特技表演者對徒弟昧達迦大林迦這麼說:『親愛的昧達迦大林迦!請你保護我,我將保護你,這樣,我們相互守護,相互保護,我們將展現技巧,我們將得到利養,並且我們將平安地從旃陀羅竹竿下來。』

比丘們!當這麼說時,徒弟昧達迦大林迦對旃陀羅竹竿特技表演者這麼說:『老師!不是這樣。老師!請你保護自己,我將保護自己,這樣,我們自我守護,自我保護,我們將展現技巧,我們將得到利養,並且我們將平安地從旃陀羅竹竿下來。』」

(相應部47相應19經/私達迦經,莊春江中譯,全文請見「莊春江工作站」

佛陀接著表示,徒弟建議的才是正確的方式。

在《雜阿含619經》裡的說法是,「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

不少人在遇到困難麻煩的狀況時,習慣反射性地先把矛頭指向他人;或者心裡會想說,「我那麼為你著想,你怎麼都不能體會」,「我一直在幫你顧這個顧那個」。我們總以為,問題當然是別人身上,;我們總以為,先發大心願幫別人解決問題,才是慈悲的表現。

佛陀的建議比較不打高空、比較切實可行、可能也比較有效:就先老老實實看顧好自己的念頭,看顧好自己的行動。

這兩年來的防疫,驗證了這樣的看法:與其浪費時間打口水戰,與其只是一直在卸責或者找戰犯,不如我們自己先切實好好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打疫苗。切實保護好自己;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他人,才能保護他人。

防疫的心法是這樣,日常生活、動作和靜坐的練習也是這樣。

有時候我會聽到同學在下課時討論其他同學的動作表現;有時候我們也都會不小心,企圖把最寶貴的能量、資源,用在妄想改變或者保護其他人的心思。

先保護好自己。

好久以前聽過一位老師說過,「照顧好自己的呼吸,是我們立刻就能對世界做出的貢獻。」

新的一年,一起來練習好好照顧自己、保護自己!

[延伸閱讀]
一個簡單可行的預言
種下你的種子
2015 這一年,都記得的
用我的身體說謝謝
「解脫道上不會有伴,就你自己。」

新教室即將開張

舊教室的最後一堂課星期天結束了。當天下午就是急忙打包,隔天就搬家到新教室了。

裝修工程上星期告一段落。這幾天沒上課,就是天天在新教室整理東整理西,組裝層架,安裝毛巾桿,買好神拖。請水電師傅來安裝淨水器,更換洗手間抽風扇等等。細瑣的事情好像怎麼樣也忙不完呢。

忙歸忙,每天自己該練的,也還是得乖乖練。也順便提醒同學,雖然這兩個星期教室還沒開張,可是平常上課我一直唸唸唸,該怎麼鬆肩、該怎麼調整姿勢、該怎麼三分鐘五分鐘觀呼吸的練習,真的要切實操練。

還好,明天星期六,我打算給自己放一天假。早上好好吃頓早餐,散步去投票,下午看看說不定就去看場電影什麼的。

投票?我聽到有同學在問,「投什麼票?」「公投有去投、沒去投,沒差啦!」

我昨天在自己的臉書上寫了一段感想,我翻譯成中文在這裡重新一遍(我自己的臉書寫的是台文):

我當然瞭解,此刻的幸福,也只不過是「小確幸」罷了。不過,這三五年來,大家應該都感覺得到,台灣愈來愈美了。

就像今年在看奧運的時候,就像看到世界各國一個一個來相挺的時候,就像一次又一次、雙腳站在山頂上,看著遠遠的山頂、海邊、溪流、樹林的時候。

大家都知道,還有好多好多問題還沒解決。讓我們好好站穩腳步、下定決心,一項一項來面對。希望大家一起來愛護我們的台灣,千萬別幫著外人來扯後腿。

#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

明天記得去投票。每天都要記得伸展、活動筋骨、好好呼吸、好好吃飯、好好休息。

下星期五(12月24日)要記得到新教室上課哦!

舊教室的最後一個月

在新生南路小巷子舊公寓二樓的舊教室,很快,就要滿六年了。

一開始的時候,我在適應每次上課前對講機突然響起來的聲音,我在適應隔壁左鄰右舍的廚房不時傳進來的滷肉味和烘咖啡豆的焦香,我在適應一堂課只有一個同學、一排三個同學、兩排七八個同學、或者偶爾「轉方向囉」排了三排甚至四排超過二十個同學。我在適應下課後一個人走經過熱鬧的永康街到金華街政大公企對面吃飯、一個人在大安公園裡散步一圈又一圈,我在適應這棟舊公寓每兩個星期都會來一次的室內下大雨般的樓梯間沖洗作業。

差不多都適應了,甚至,不時會在心裡頭偷偷期待,會不會有什麼小小的、意外的調整或者變化。

時間過得真的很快。

好多溫馨的回憶就像臉書的動態回顧,一頁一頁湧上心頭。

這幾年下來,有些老同學從其他教室跟著一起過來,慢慢的,也有些新同學,聽朋友介紹而過來,查網路的資料而過來。當然一直有人來來去去,有的搬家了,有的回外縣市的老家,有的出國留學,有的出國留學回來了,有人畢業,有人換工作,有人結婚,有人生了一個兩個小孩。我光是打這段文字,就得一直停下來看著腦海裡快速翻轉的畫面,太多的記憶情緒一整個湧上心頭啊。

之所以會陷入這樣的回顧,是因為,我們要搬家囉!

是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不是啦,教室還是會繼續營運下去,只是,新生南路小巷子裡的這個所在,這個大家一起來流汗、歡笑、時不時蹦蹦跳跳的空間,大概就剩下最後一個月的課囉。

目前預計,舊教室最後的上課日期,約莫是十二月十日吧。(具體的日期,可能要到時候才能完全確認,請大家再看網站或者臉書上的公告。)

我記得前幾天,有個同學下課後和我說,她上課前靜靜看著這個教室,心裡也覺得有點感傷起來。畢竟,已經在這裡練習了一大段時間。

說不定還有不少同學也會有類似的心情。

最後的這一個月,非常歡迎之前在這裡練習過的同學,隨時回來回味一下在這個簡單的小教室裡練習的滋味。尤其是因為今年的疫情,很多同學因此中斷了原本的練習節奏,趁著現在疫情已經趨緩、室內運動也已經可以不強制戴口罩,趕快來重溫舊夢吧! XD

對了,新教室會在城南,幽靜的老社區,以捷運來講,大概在古亭站和台電大樓站之間(比較靠近古亭站),很久以前叫川端町的地方。等裝修到一段落之後,網站上就會公告確切的地點囉。

[延伸閱讀]
2015 這一年,都記得的
氣味,記憶
第一年,結業!
珍惜那些無法線上再現的體驗

用我的身體說謝謝

去年過農曆春節時,我去了東部健行,一回到台北,才發現武漢肺炎可能已經傳入台灣了,大家瘋狂搶購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我等於晚了幾天,暫時買不到口罩。

我還記得一位同學來上課的時候,私下塞給我一個紙袋,裡面是滿滿一包口罩。人家送的大禮,我一直清楚記在心裡。

全世界大風大浪、台灣平平靜靜過日常生活的 2020 年、2021 年上半年很快就過去了。突如其來的三級警戒,忍著忍著,也已經快滿整整兩個月了。

這段時間,大家都有很多委屈,辛苦,憤怒,怨恨。此外,可能也還有滿滿的感激之情。

感謝醫護、防疫等等工作崗位上流汗付出的人士,感謝這段時間讓我們還有得吃、有得買的商家和服務人員,感謝鄰近的日本、太平洋另一頭的美國,還有地理、心理上其實都很遙遠的立陶宛、斯洛伐克。

我自己也要特別感謝這一段時間一起來上網路直播課的朋友們,從剛開始還緊張得要命的狀態,到後來的直播課,我已經能夠輕鬆自在看著同學們家裡自由來去的小貓小狗小朋友。也感謝這段時間來信、訊息往來鼓勵打氣的朋友們。

前幾天我順利預約到可以施打疫苗,真的覺得感激。於是決定在打疫苗之前,先去做一件五十年來從沒做過的事:捐血。

既然動了念,就儘快行動。

跑了一趙捐血中心。護理師詢問完基本事項後,在左手無名指戳了一下,擠出兩滴血,先驗血紅素,護理師還稱讚說,「顏色很漂亮哦,一定沒問題啦」。

不過我只能捐 250C.C.。開始抽血時,我問了幫我抽血的護理師,是不是因為我是「首捐」因此只能比較少量。護理師笑著回答說,體重淨重要六十公斤以上,一次才能捐 500C.C.哦,她又看了我一眼,「你太瘦了啦」。

五六分鐘後出針。這 250 C.C. 的血液順利貢獻出去。


(吃到一半的抽血紀念蛋糕)

我吃了捐血中心送的芝麻蘇打餅乾、配了一瓶蜜香柚茶,拿了一堆紀念品(其中有一塊是元樂蜂蜜蛋糕)。

這個星期帶了家裡長輩去打疫苗,接著自己去捐血,今天早上自己也打了第一劑 A.Z. 疫苗。對我來說,這些都是非常新奇的身體經驗。

疫情還會怎麼走下去,沒人說得準。我們做自己該做的、自己能做的。

法國哲學家卡繆在1947年《鼠疫》裡,有一段主角李厄醫生和記者蘭柏的對話,在疫情嚴峻的這段期間很多人都引用過,我覺得很值得再讀一次:

李厄站起身來,頓時顯出疲態。

「你說得對,蘭柏,完全正確,關於你要我做的事我覺得很對也很好,所以我一點都不想要改變你的心意。可是我還是要跟你說:這一切無關乎英雄主義,而是一種正直。說出來可能會讓人發笑,但我覺得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 」

「什麼叫作正直?」蘭柏忽然變得嚴肅。

「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份。」

謝謝台灣,謝謝所有在自己崗位上守護大家、守護自己的每一個人。

每個人也都應該謝謝自己的努力,給自己一點鼓勵。也謝謝這個世界上願意伸手幫助我們的朋友,讓我們也繼續努力盡自己的本份,行有餘力,也伸出我們的雙手去幫助其他的人!

[延伸閱讀]
改變而學習、練習而變化
透過網路直播課程,反而看見練習的核心
第一年,結業!
寫在開幕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