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無味處求吾味

小時候很瞧不起買「精選輯」這種事,總覺得當然是一張專輯一張專輯聽,才夠水準,才能完整品味、享受。大概也是因為年輕時別的沒有,時間最多,聽一張專輯覺得入味,就想盡辦法,把同一位樂手、樂團的所有專輯都蒐集到位,以為只有這樣聽,這樣欣賞,才得以一窺全豹。

有時候碰到喜歡的作家,也一樣的方式來。就是非得要買齊全集,就是要一本一本從頭讀到尾,讀第一冊讀到最後一冊,才算是有資格講評語,才有資格說三道四蓋棺論定。

時間多,或者某種程度的研究者,當然可以這樣玩。年紀大了,知道時間有限,慢慢學著收歛的工夫。

還記得剛剛學太極拳的時候,總覺得簡化二十四式就像是「精選輯」一樣,不夠味。後來學三十七式,心裡也還覺得不滿足,看到哪裡寫著「老架」「一百零八式」就貪,就以為這樣才夠味。慢慢摸索一陣子,開始體會到三十七式也夠多了,光是倒輦猴、摟膝拗步、雲手就練不完了。

那天下課,一個同學問我是不是還在繼續練跑步。我回答還在練跑步。事實上每天除了跑步之外,練的也都只有簡單的幾組動作,有時候就只剩最簡單的站椿、靜坐。

很久以前聽一位老師用開玩笑的語氣,說他愈練愈懶,每天只剩下練下犬式而己。十多年前還拼命求練愈多招愈好、愈厲害的我,只當成老師在開玩笑,怎麼可能如此「不長進」呢。那時候我只知道每天都該拼命練,最好這一級能趕快破關,升到下一級,再到下一級,看能不能儘快到最後一關打敗大魔王。

十多年過去了,以當年的標準來說,我好像只有非常非常勉強過一級而已。不過,我也終於能體會愈練愈懶的心情。我說的「懶」不是不想練喔,而是不想再練更多招式的「懶」。

我還是很有練習的興緻。當然偶而一定會有單純想偷懶、想多睡半小時一個小時的狀況。只是現在能理解,真的很累的就候也不用死命硬 keng 著,就多睡一下補補眠也好,不會有任何罪惡感。

但身體知道,心裡也知道,光是起來練個站姿前彎、練套拜日式,或者多玩幾次下犬式,很快就能感受到通體舒暢。不用再一直拼命多練更多更複雜的變化,這幾個簡單的動作就已經足夠。有時候站椿或者跑步個半小時,靜坐個幾十分鐘,身體就會滿足,心裡也會滿足。

吃一道菜,覺得好像味道不夠,直覺的反應可能是再多加點調味料。這只是方法之一。可能還有別種方法,例如說,靜下心來,慢慢咀嚼原來的食物,別急,一小口一小口來。耐著性子嚼得夠久,自然也能品嚐到白米飯裡淡淡的甘甜味。

甚至沒有「求」吾味的「求」這件事,只不過其他人誤以為這是「無味處」,哪裡會知道裡面可以是這麼享受啊。


[延伸閱讀]

「重點是繼續跑下去」: 站椿一百天的小結
看起來很簡單的,和看起來很難的
如果不夠簡單
打開腳趾,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練習的道路,在地圖以外的地方
單純的力量

吃素、吃肉

從小到老,烤肉的次數屈指可數。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前一次(也就是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次)。

那是十多年前的中秋夜,一票人在朋友的店門口,人很多,聊天聊得很愉快,吃吃吃、喝酒。那陣子的工作環境、那一次的烤肉,我都吃很多肉,多到隱約覺得「應該夠了吧」的程度。

在那之前,我們就已經不那麼常買肉在家裡煮食。能避開的時候,我們就避開。

我記得當時家裡還有兩隻貓,貓大爺和他哥哥,我總愛用「特豚」(小豬的意思)來稱呼還在世的貓大爺。我們愈來愈覺得,吃豬肉,就像是在吃貓大爺一樣。有時候連吃個雞腿都覺得像在啃貓大爺的腿。

那次中秋夜烤肉之後,我和太太決定以後就吃素了。

過去的十多年,吃素讓我學會感恩。有時候到不熟地理環境的外縣市爬山下來,餓個半死,任何一家素食餐廳、麵店,或者是願意幫忙炒個方便素飯菜麵什麼都好的店家,都讓我感激不已。

吃素的人在不熟的地方,真的常常會找不到東西吃。以前碰過一位木工師傅,問他在外頭找不到素食店要怎麼辦,他說,「找不到的話,那一餐就不吃了」。

不過吃素也讓我養成了一些莫名的、不該有的驕傲態度。以為吃素的自己就高人一等,以為自己最清氣相(chheng-khì-siùⁿ)。

去年(2021年)因為健康的因素,我們在醫生的建議下,重回到葷食的世界。我現在願意更直白一點描述這件事,就是:重新吃肉。吃豬肉、吃牛肉、吃雞肉、吃魚肉。(葷,或者葷辛類的大蒜等,還是很怕。)

身體適應的速度比預期快多了,倒是心理上的調適花了很久的時間。過去以為自己可以孤芳自賞、過去以為自己和其他人有多遠的距離,彷彿就在一口一口豬肉、雞肉、牛肉、魚肉入口、咀嚼的過程中,一一打破。真像是自己慢慢一巴掌一巴掌打在自己臉上一樣。重新看清這些假相,算是這兩年來很難的功課。

我想起以前一位瑜伽老師,他告訴我們,他曾經吃素一段時間,「不過現在我又重新吃葷了,所以,有什麼好吃的,就帶我一起去吃吧。」當時我才剛吃素一兩年左右吧,老師在說這段話的表情我還記得,我聽著這話時的心情也還記得。沒想到自己如今也得面對類似的情況,對自己或者身邊其他人說明。

真的蠻困難的,尤其是對自己的說明。我想辦法找各種解釋,各種理由來為自己開脫。

還在吃素的時候,每次我聽到別人在講 “Oneness”(合一),眉頭總是糾結成一團。有時候碰巧心情好、氣氛好,我就會講那個老笑話:

如果全宇宙大家都是一體的,那麼,本來肚子餓得要命的我,看著旁邊的朋友飽餐一頓之後,我應該也就跟著覺得,「嗯,好飽,好滿足啊!」

我總是以為,大概沒有「我們是一體的」這件事。不過的確,有件事是大家都共通的:我們都得吃。這個「我們」的範圍,大概就是全宇宙所有的生物吧。

一切眾生由食而存,無食則死。
一切眾生皆因食而存續。
Sabbe sattā āhāraṭṭhitikā.(增壹阿含46品8經,相當於 AN 10.27)

阿含經裡面教的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安慰。我知道自己得吃,得進食,得有足夠的能量。我想像自己像是自給自足的原住民,吃一頭獵物,讓動物的能量進入我身體,我希望我能回饋一些什麼,給這個世界。好像交換的心情,好像贖罪的心情。

照說正常人寫的文章,大概就到這裡告一段落了。不過,我鋪排了前面這麼些字,最主要的其實就是想介紹後面這段我一直想想分享、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說起的經文。我認為非常激進 / 基進的佛經故事。

佛陀很厲害的本事之一,就是用別出心裁的譬喻來解釋道理,他在解釋眾生賴以為生的頭一種「四食」,所謂的「摶食」(kabaliṅkārāhāra,字面的意思近似於用手捏成的飯糰,代表「物質食物」),是這樣說的:

想像一對父母帶著獨子要穿越浩瀚的荒野沙漠,為了要活著走出去,他們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之下這樣討論:「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為了不要三個人都平白無故犧牲,只好吃了自己的獨子(南傳的版本還說明,「做肉乾與胡椒醃肉」),邊吃邊哭著自己可憐的獨子(「我可憐的孩子哪裡去了啊?」)。(雜阿含 373 經,相當於 SN 12:63)

佛陀說完之後,問著底下聽講的同學:你們覺得,這對父母在吃的時候,會不會考慮味道好不好,吃得過不過癮嗎?大家當然眾口同聲回答 No。佛陀接著就說,「凡食摶食,當如是觀。」

我第一次讀到這段經文,呆了好久,連續好多天試著反芻、思考。好像有一些釋懷,也有一些理解。我知道,可以選擇的話,我還是希望可以選擇吃素。不過我也知道,不只是吃菜吃肉的問題而已。

不只是吃菜或者吃肉,而是怎麼吃、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態來吃。

“We are what we eat.” 這句話真是寓意深遠。

我們怎麼面對食物,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生理需求,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生存。我為什麼繼續活著,我存在的理由(raison d’etre)是什麼、在哪裡?

最近在靜坐的時候,一直會有一對問題浮現出來:

「你真的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你真正害怕的到底是什麼?」

專注就是最好的資糧,好好練習吧。阿含等經典裡不斷這麼教導。打坐,繼續靜坐吧,或者說,一直不要忘記,自己在練習醒過來,自己還在持續練習。


[延伸閱讀]

排除萬難,送自己一份大禮物
你真的需要吃到飽嗎?
不見得需要一直掙扎
滋養的另一面就是吞噬
食喻

奇妙的大休息

白露秋分之間的一天早上,我的例行晨間練習告一段落。那天上午沒有特別的行程安排,不急著做什麼事。陽台的花已經澆好了,要洗的衣物,洗衣機也正在努力工作。一會兒早餐要吃的水煮蛋已經煮好。

時間充裕,天氣溫濕度都剛剛好。我整個人大字形躺下來,進入大休息(savasana)。

就像是平常每一次的大休息。我不急著把呼吸拉長,只是提醒自己,不急,慢慢來。沒有一定要到哪裡、要走多遠的目標,至少今天沒有。慢慢來,慢慢走就是了。


(Photo by Shahrukh on Unsplash)

我知道髖關節,平常我比較緊的那一側,還有薦髂關節,慢慢在釋放。我在等,我在觀察。感覺自己像海星一樣,躺在沙灘上,躺在海底,海風或者海水一陣一陣地吹過飄過拂過整個身體。腳踝、腳後跟像是有人幫忙輕輕提起,微微拉伸,釋放。從髖到踝的連線就這麼鬆開來了。

事情開始在進行,我知道。整個人、四肢、頭頂尾椎,好像有一股從中心向四面八方幅射、釋放出去的能量在流動。

肩膀、上背部也在緩緩鬆解。我用非常輕的力量、微微抬起頭,調了一下頸椎的角度。好像更舒服一點了。

注意力回到呼吸上,確認能放的差不多都放了。突然胸椎 C10 上下有股什麼力量,很輕的,簡直像是老練的推拿按摩師傅幫忙開了我的胸椎。不對,應該說是比我遇過的任何一位師傅的技巧都更溫柔、更奧妙。我幾乎像是聽見了喀啦一聲,接著是我自己心裡感慨讚嘆的一聲「啊」。

開了,我知道。整個胸廓釋放開了。

我靜靜繼續觀察呼吸。我知道變得比平常更細長、更輕盈。心裡頭有股念頭想確認看看。我默默打著拍子數,一吸一吐來回應該是超過一分鐘了。

像是在森林裡看到害羞的禽鳥,我小心翼翼,不想有太多動作、聲音,甚至不想再有太多念頭,免得干擾到這美妙的一刻。

整個身體安安靜靜躺著,下沉,釋放。腦子,心裡也安安靜靜。專注、放鬆、享受。


[延伸閱讀]

放鬆練習,練習放鬆
放鬆還是癱塌?
你沒有真的想放鬆
關於放鬆的二三事
在不平衡裡創造新的平衡
看見了,怎麼辦?
這需要時間

能及時上場的才是好工具

這個月以來著迷於一種對我來說全新的運動 / 動態冥想活動:跑步。

我的左手握著手機,手機裡的節拍器程式盡責的打拍子,一分鐘打一百八十下,愈聽愈耐聽,也彷彿愈聽愈有變化。有時候我會默唸簡單的咒語(最簡單的就是兩音節的字詞:bu-dho / bu-dho,或者是 cheng-sîn / cheng-sîn,偶爾更快一點點就唸 tò-kha chiàⁿ-kha / tò-kha chiàⁿ-kha),有時候就只是清楚地感受到整條脊椎在動態活動的過程中,如何一次一次延展伸長,骨盆和髖關節如何跟著輕鬆微幅扭轉擺盪。

著迷的意思是,除了週二例休日之外,每天我都會在教室裡跑足一小時,換算下來,大約是一萬零八百步,或者一個人繞著空教室跑個兩百圈左右吧。很像籠子裡的白老鼠,樂此不疲。

再怎麼樂,終究是重複的肌肉活動,還是會有一定的疲累。兩個星期下來,我注意到我的右髖還是有點痠。

基本的收操當然會做。各種大腿、髖關節周圍的釋放是一定的。有些同學可能會注意到,這一陣子上課時,我又比較常帶鴿式預備式的練習,就是因為我自己的需求,腦子裡就自然連結到這類動作。

上星期有一兩天,我隱約感覺到這些伸展動作的釋放好像還有點不太夠。這樣的不滿足,讓我回想起以前我自己很愛(但又好久沒練)的髖關節釋放練習:頭倒立。

是的,就是那個頭倒立(sirsasana)。很久以前我就認識到,頭倒立是一個不用靠別的輔具、不用靠別人幫忙,自己就可以獨力完成的絕佳髖關節釋放動作,而且一次可以安安靜靜停個三五分鐘(甚至再長一點的時間)。

我很喜歡在頭倒立停著的時候,微幅或者巨幅調整自己的髖關節角度,或者就把頭倒立當成另一種形式的站椿,感受到氣血從頭到腳、從腳到頭輕鬆的循環流動。

前兩天有個同學下課後在詢問我他的身體狀況,我簡單檢查一下,發現他大概髂腰肌太過緊繃,就教他一組效果超強、又超簡單的髂腰肌釋放練習。


(我教過很多同學這招,看起來非常簡單、實際上操作也真的很簡單,不過還是有些可以更精進的技巧、撇步,有興趣的話,歡迎來教室當面詢問。)

今天早上我自己例行的伸展後,繼續接著站椿。猛然才想到,我自己的老毛病,不也就是右側的髂腰肌太緊嗎?為什麼我知道要教別人,自己卻忘了應用?

馬上就來練習,三分鐘過後,雙腳回到地面,天啊,這效果也太神奇了,好一陣子沒有這麼鬆的感覺了。

在動作課、在靜坐課,我都一再和同學分享,平常就要練習各種技巧,讓自己的工具箱裡裝滿得以應付各種不同情境的工具,隨時可以看情況就派上用場。

平常練習很重要,工具箱裡頭有足夠的工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遇到狀況,就要能讓適合的工具派上用場。

只是講給別人聽,不會解決自己的問題。能及時上場發揮救援效果,才是真正的好工具。

我的髖關節狀況大概就這樣處理好了。趁現在還有時間,我要繼續去練我的跑步冥想囉!


延伸閱讀:
玩工具可以,別被工具玩
用手指來閱讀肋間
實用咒語系列之二:they are there, and you are here
聽見自己的身體在踅踅唸
細節搞定了,尾巴自然就高興得翹起來囉!(誤)XD

How low can you go?

最近體悟到的練習心法:往下降、往下沉。

站或者坐著的時候,除了大致上保持頭頂往上、脊椎中正之外,就是把意識的焦點、注意力往下降、往下沉。

具體來說,頭在心上,讓意識從頭、從腦子裡往下降沉到胸廓、心裡。
心在肚子上,讓意識從心往下降沉到肚子裡。
肚子在骨盆上,讓意識從肚子往下降沉到骨盆裡。
骨盆在腿上,讓意識從骨盆往下降沉到雙腿。
腿在腳上,讓意識從雙腿往下降沉到雙腳。
腳在地上,讓意識從腳繼續往下降沉到腳底下,彷彿入地。

這個練習,在站椿時能用,在一般站姿的動作練習能用,在靜坐時能用。在一般日常事務,像是我現在在寫字,也能用。

往下降、往下沉是個有趣的過程,會帶著我們往自我觀察的方向繼續探索。說不定會更深更遠,或者更黑暗又更明亮。


[延伸閱讀]
牽一髮真的能動全身嗎?
綻放在死亡谷的花海
你以為佛法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嗎?
騎腳踏車不是那麼簡單滴(你以為你不會被騙時,你就已經被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