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平衡裡創造新的平衡

我很喜歡練「樹式」,也很喜歡帶大家練「樹式」,通常我會邊帶動作邊解釋,「平衡動作就是那些會讓我們一直發現不平衡的練習」。

樹式有好多種變化。最常見的做法,例如左腳不動,右手去提起右腳,讓右腳踩在左大腿內側,到了一個「貌似平衡」的位置繼續試圖穩定住。

我常常會再帶大家練另外一種不一樣的進入方式:先讓雙手往手舉,接著右腳靠自己的力量往上「爬」到左大腿內側。大家總是會爬兩步、退三步,有時候我會開玩笑說這個過程就是「薛西佛斯在推大石」。這種練法並不是直接先「進入」一個「平衡點」接著保持不動,而是強化訓練髖關節外旋並屈曲、再加膝關節屈的力量。這樣的練法,換成坐姿來也行,先讓兩腿伸直,假設左腿先不動、雙手也放鬆不動作,只靠右腿右髖的力量,讓右膝彎曲、右腳踩到左大腿內側、甚至「爬」到左大腿上像是要盤腿一樣。(也就是不靠手的「輔助」,右腿自行進入「頭碰膝式」 janu sirsasana 或者「單盤扣腳坐姿前彎式」 ardha baddha paschimottanasana 的雙腿擺放位置。)

常見的樹式變化,還有在站穩之後,慢慢前彎下去,雙手碰地,或者也有的人乾脆就直接進入「單盤扣腳站姿前彎式」 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 這種看起來比較「厲害」、比較「進階」的動作


Alfonso Cuarón, Roma, 2018

不過我最喜歡的變款練法,是不管哪種方式進入動作,在自己覺得站穩了之後,輕輕閉上雙眼,讓整個人清楚地感受到、意識到、察覺到身體從貌似平衡的假相,突然又失去平衡,進而再重新創造新的動態平衡的有趣過程

三級警戒將近一整個月下來,讓我們認識到,本來以為理所當然、可以一直維持下去的穩定與平衡,說不定只不過因為一點點條件的變化,一瞬間就瓦解崩潰。但反過頭來說也可能可以成立:在看似混亂、沒有秩序、無法穩定的不平衡狀態下,重新創造新的平衡的練習過程

儘管我們被迫歷經了前一部分失去平衡的過程,但我們還是可以主動選擇、讓自己也成為後一部分重新創造平衡的力量。

世界上沒有靜態的、不動的、死寂的「平衡」,或者說,這些貌似安逸、歲月靜好的甜美幻覺,可能不過就是「醒過來」之前以為的假相。

只要嘗試看看在「樹式」這類的「平衡動作」站個半分鐘、一分鐘,就可以領悟到,平衡是動態的過程、是運動、是活力的展現,可能有潛藏的危險,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無窮的希望

我們以為的安全很可能不過是暫時的假相。能認識到這個狀態,是一種莫大的解脫。一起來練「樹式」吧。

[延伸閱讀]

看起來很簡單的,和看起來很難的
並不是失敗
細節搞定了,尾巴自然就高興得翹起來囉!(誤)XD
練習單腳站立,搶救退化的前庭覺!
技巧和協調能力
新習慣來得有夠快
親身體驗過,就會一直看得到!

透過網路直播課程,反而看見練習的核心

全世界練習一整年不同科目、不同類型的網路直播教學,如今,終於也輪到我們台灣上場了。

老實說,沒有動手之前,我心裡也相當排斥,想像著「透過電腦螢幕」上瑜伽課、動作教學課,實在有好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即使不說不可能「手動微調」這件事,光是沒辦法清楚聽見看見同學們此起彼落的笑聲,一開始,就讓我覺得網路直播課「不完整」。

不過形勢比人強。好多同學的催促和鼓勵下,大家一起試了好幾堂課下來,五六個人的課、十個人的課、將近二十個人的課,聽見同學下課後回饋的心聲,「終於在家裡也能好好流汗運動了」、「伸展完全身超放鬆的」、「聽見老師、看見同學們,好開心哦」,「這是一個多禮拜來身心覺得最舒暢的時候了」、「謝謝老師,我實在太需要瑜伽課了」,我慢慢也打心裡相信,直播課也有直播課的價值。

網路直播課和實體課都一樣,需要同學和老師彼此共同合作,才能打造出一堂大家都歡喜、也有收獲的課。

像是聲音聽不清楚、鏡頭角度不對這些技術問題,要麻煩大家(尤其是第一次使用 Webex 視訊會議系統的同學)一定要提早個至少十五分鐘「進場」,剩下的,就如同好多第一次參與的同學們共同的反應,「咦,在家裡上視訊課,也是會流汗的嘛」,「好像沒有差太多耶」。

的確,試了一兩個禮拜下來,我愈來愈覺得,實體課和網路直播課雖然有些表面上的差異,但在動作練習的過程,本質上還是很相近的。或者也可以換一種說法:網路直播課反而逼著我們去面對最重要最重要的練習

什麼是最重要的練習?這十來年邊教邊學、邊學邊教一路走過來,我認為,不論哪一種練法、什麼樣的傳承或者多麼創新的系統,如何觀察到自己的狀態,以及,如何找到改變的方式,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同學都反應說,在網路直播課,沒辦法看到本來應該會一起站實體教室裡頭左右前後的同學,直播課的這個「缺點」,說不定反而是某種「特色」,甚至是「優點」。因為沒有其他人可以參考、觀摩、比較,只得把注意力都盡量召喚回到自己身上。聽著老師的指令引導,開始專心感覺體驗自己的手腳、自己的肩膀、自己的骨盆、自己的呼吸、自己的思緒。

回過頭來重新思考看看:動作練習的目標,本來就不應該只是想要精確模仿看到的外形,而是藉由外形的模仿、摸索,慢慢地深入瞭解自己進入並且完成(或者接近完成)動作的過程,身體表面、身體裡面、乃至於呼吸、情緒、精神的調整與變化

不論實體課或者直播課,不管老師有沒有機會動手幫忙調整,或者老師只是在一旁出張嘴,其實,老師只不過是輔具罷了,就像在瑜伽教室裡,我們不時會把瑜伽磚夾在大腿之間,提醒自己喚醒大腿內側的力量。

我通常會用這種方式來使用輔具:試著夾瑜伽磚一小段時間之後,我們就把磚塊放到一旁,練習在沒有輔具提醒的情況下,自己重新來尋找、揣摩、創造出自己的力量

網路直播課逼著我們練習培養專注的傾聽能力與技巧,聽老師的指令與說明,最後也還是要聽見自己身體與內心的反應與聲音。

現在暫時只能透過網路傳送的聲音影像來上課,老師這種輔具,就真的只是輔具了自己才是重點,自己才是主角

實體課比較容易有眼神的交流,不過說不定,多練幾次,我們也可以透過鏡頭,傳達更細緻的情感、情緒、關懷,給其他同樣在線上的朋友們。

而且直播課也是有直播課的特殊樂趣。上課過程我不時得盯著電腦螢幕,努力看清楚同學身體傳出來的各種訊息,看著看著,咦,畫面裡竟然就出現小貓、小狗、或者小朋友跟著互動。一個下犬式,小小朋友在一旁跟著玩,或者媽媽抱著小 baby 像舉啞鈴似的;大休息時,小貓咪就直接走上(或者跳上)同學們的肚子,也有看到小朋友就過來靠著媽媽一起睡,有的貓咪和狗狗根本就大搖大擺有夠大方直接從鏡頭面前晃過去。然後咧,我就忘了有攝影鏡對著我的臉,不由自主地傻笑起來了。

這段期間,我們就暫時在線上見,希望能夠儘快回到實體教室,現場聽見同學們此起彼落的歡笑聲。

[延伸閱讀]

老師也不過就是一種輔具
用手指來閱讀肋間
真正神祕力量的根源:天天練習
傾聽身體的需求

疫情嚴峻期間的自我練習

這篇其實本來是我自己寫下來自我提醒用的筆記,後來想想,說不定對其他朋友也會有一點幫助,就稍微再整理一下,貼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少看電視新聞、少看臉書、少看 Line 群組裡的訊息和不必要的對話
當然還是要適度關心包括疫情等社會現況,例如指揮中心所發佈的訊息。但是要時時提醒自己,千萬不要一直盯著電腦、手機上那些永遠看不完的消息,甚至是假消息。
看到任何訊息想要分享出去之前,請先暫停一下,多思考一下,確定不是假消息,而且是現在這個時空條件下值得分享的,再分享出去。

二、要有清楚的作息安排
每週都要有清楚的目標、計畫,最好每天也都有每天要完成的事項與相關的規畫。每天早上、睡前都花一點時間想想看,或者也可以把思考的過程、結果寫下來紀錄清楚。當然也要適度穿插放鬆休息的彈性時間。

三、每天早上起床都要量體重
很多人在家工作,帶小孩,可能三餐都在家裡吃,常常都是一吃完就又坐下來看電視、看電腦、滑手機,對消化非常不好,也容易累積多餘的熱量。我建議養成每天早上起床漱洗如廁後就測量體重,以便掌握最基本的身體變化(或者「進展」 XD),自我提醒、自我激勵。

四、善用早上起床後的時間
請盡可能善用早上起床後、用餐之前的時間。如果時間足夠的話,可以安排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簡單活動身體。我建議可以有以下的練習:

  1. 先輕鬆站著,動一動腳趾、腳踝、膝關節、髖關節,動一動手指、手腕、手肘、肩膀,輕鬆往不同方向轉轉脖子。
  2. 接著可以先站椿五到十分鐘(能站半小時更好)。就是讓自己放鬆站著不動,感覺自己輕鬆呼吸的過程,感覺雙腳紮實踏地的觸感,感覺頭頂往上、尾骨往下、整條脊椎上下的自然延展,感覺整個人安靜放鬆的狀況。
  3. 簡單伸展,雙腳與肩或骨盆同寬,輕鬆站穩,慢慢吸氣,雙手輕鬆往上伸展(可以想像兩條手臂自己往上飄浮,幾乎什麼力氣都不用),吐氣的時候,微彎膝蓋,慢慢前彎下去,雙手輕鬆摸到地板(沒辦法輕鬆摸到地板的話,請加深彎曲膝蓋的角度),重新吸氣,慢慢站直起身,雙手往上伸展。繼續重覆這組動作十到二十次。
  4. 簡單的弓箭步或者拜日式。
  5. 一兩組簡單的坐姿,輕鬆扭轉或者前彎。
  6. 最後記得給自己至少三分鐘大休息,五分鐘靜坐

五、吃飯時盡量專心吃飯
吃飯要配菜,電視、電腦、手機都不應該是配菜。試試看,每一口飯菜都慢慢嚼個三十下、五十下,別有一番滋味哦。

六、三餐完之後不要馬上坐下來
試著在家裡簡單走動三五分鐘,去洗洗碗、收拾收拾。刷牙漱口之後,可以站椿站個五到十分鐘,或者簡單輕柔伸展都好。

七、睡前一小時盡量不要再看電腦、手機
試著靜坐三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都好。別擔心靜不下來,鼓勵自己可以一次一次把注意力引導回到自己的呼吸就好。要對自己有耐性。

疫情當前,我們還能有幸平安待在家裡,有賴於第一線的醫護與防疫人員的辛苦努力。好好待在家裡、照顧好自己,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貢獻。

懷抱最樂觀的看法,認真過每一天、每一小時、每一分鐘,但同時心裡也要準備好,萬一最嚴峻的狀況發生的話,自己和家人可以如何因應。(也說不定,到時候就要請大家在電腦或者手機上安裝 Zoom,一起來上線上直播課程囉。)

改變而學習、練習而變化


Photo by Ottabatta

年底最後一天了,天變冷,尤其北部的朋友一定很有感,昨天上課的時候每個同學都在講「好像好幾年沒這麼冷了」。疫情強烈衝擊的 2020 年這樣結束,也相當有意思。

因為疫情,大概全世界每個人都被迫必須改變,生活習慣、工作型態、和朋友的相處等等面向都得調整,大家都在認真學習,小朋友都會唱洗手歌、各個場所都備好酒精乾洗手、每個人口袋或者包包裡隨時有口罩可以配戴,也都在學習和人(特別是陌生人)保持一定程度的禮貌距離,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在這一年,我們體會到,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大家、貢獻社會、貢獻世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大的一步。

這一陣子我也在練習一些新的生活習慣。

一開始是飲食的調整,有些可能不需要吃的,想清楚之後,就不再吃了。這不是「戒斷」哦,只是「想清楚,我其實並不需要,因此可以不必再攝取」,因此不會有「樂趣」、「生活享受」遭到剝奪的委屈心態,也就不必一直去找嘴上或者心理上的代償。

動作的練習上,我自己也在繼續練習、探索新的可能性。雙腳如何站得更穩,呼吸和動作如何更輕鬆流暢、更舒服自在,意念和動作的聯繫與彼此之間的支援,怎麼樣操作才會更有效率、節省能量、創造能量。當然更進一步,就是要好好消化這些在我自己身上練習的心得,轉成可以分享給同學的引導,讓更多同學可以具體受益。

在情緒、心理層面上我也在認真練習一些事:

不用生氣。不是「不要生氣」哦,兩者的意思有點不一樣。就像前面提到的,不是要「戒斷」,而是清楚理解(並且記得),是因為不需要,所以用不著。而且生氣真的會傷身、傷心。練身體功夫、練心都要花很多時間、能量,生一次氣很可能等於又要「砍掉重練」,超可惜的。真的要想清楚,記清楚,不用生氣。

不用急。一樣,不是「不要急」,是不需要急。世界上絕大多數值得做的事,急都沒有用,急也急不來。

對自己有耐性。對待自己,像是對待自己的小孩或者徒弟一樣,不溺愛,但要有耐性。我覺得,「對自己好一點」,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有耐性,舉例來說,讓自己吃飯的時候可以慢慢吃,一口一口仔細咀嚼,對自己的消化系統好一點,就是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就是「款待」(khuán-thāi)自己的好辦法。能夠對自己有耐性,進而對週遭的人事物、對這個世界也有耐性。

外在世界看起來這麼混亂、這麼辛苦的條件下,我們還能活著,還能吃飯,還能練習、學習,真的是很幸福、很快樂,讓人打心底覺得感謝。我想用自己的練習,尤其是「不用生氣」、「不用急」、「有耐性」這幾點,表達對自己、對朋友、對這個世界的感謝。

延伸閱讀:
種下你的種子
一個簡單可行的預言
「不想打坐時,最需要打坐」
新習慣來得有夠快

愛會記得沓沓仔行,才有機會向耳聽(ànn-hīnn-thiann)

前些日子和同學討論練習的心得,同學說,「反正就是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就對了」。我說這樣講沒錯,只是,要聽自己身體的聲音,真是談何容易。

光是肚子到底餓不餓,很多人就不知道究竟怎麼判斷才正確。真的是肚子裡的聲音嗎?或者就只是腦子裡殘留的聲響,只是吃宵夜、吃零嘴點心的習慣在吵鬧?

前幾天放假,往外頭的淺山跑。一路又濕又熱,感覺相對濕度應該百分之九十以上,身體發出聲音要抗議似的。這是最表面、反射動作層次的體感。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第一瞬間捕捉到這樣的訊息。

繼續往裡頭走。偶爾有清涼一點的空氣,慢慢多吸兩口都覺得通體舒爽。也還好有停下腳步讓身體多吹一下子涼風,才有機會瞥到隱身在路邊山壁的小花,透明花瓣的圓葉秋海棠。

看到這晶瑩剔透的花朵,我的瞳孔迅速放大,這動作引發了腦子裡一系列的資源調度、重新分配,耳朵、鼻子、皮膚,各種感官都集中到這全新的發現;身邊阿公阿媽團的吵嘈聲響暫時消失不見了,本來每一步都渾身汗濕黏答答不舒服的感覺,也在不知不覺之間退散。這也是體感的變化,但不是那麼直接,而是以一種稍有迂迴的方式推進。如果腳步太過匆促,如果心思始終在身體表面的濕熱疲累、或者與同伴、與自己的閒聊八卦話題,這些轉折大概也就無從發生。

我們下意識地躲開人群,走進人少一點的叉路,經過半小時雨林似的悶濕森林,終於走到沒有人的溪邊,卸下背包休息。溪水和遠處瀑布的清涼氣息慢慢從整個環境瀰漫到身體表層,身體裡面。坐下來補充水份、擦拭汗水之後,輕鬆的呼吸回來了。

一隻白痣珈蟌停在水草上,水草順著溪水流動。因為我靜下來了,終於可以清楚地看見這豆娘身上寶藍又帶有金屬光澤的翅膀,偶而展開輕拍個幾下又闔上。

安靜下來一段時間,最表面的體感並不見得就全然消失無蹤,只是不再那麼「一言堂」似的大聲嚷嚷。於是,可以看見、聽見身體裡其他的訊息。

在瑜伽課上,我們也在練習聽,練習花一點時間停在一個動作(或者反覆操作一組類似的動作)仔細聆聽。

一個弓箭步,戰士一或戰士二,我們以為聽到自己肌肉在哀哀叫的聲音。先別急著擔心、先別急著抱怨,緩緩吐一口氣,聽聽看聲音到底從哪裡來:前腿還是後腿、大腿還是膝蓋、肚子還是下背、肩膀脖子還是手臂?

再進一步問,除了最表面、音量最大的聲音之外,底下還有其他不一樣的訊息嗎?有嗎?在哪裡呢?在胸腔裡嗎?在一次一次的呼吸裡嗎?在骨盆或者下腹部裡面嗎?還有嗎?

在靜坐課,我們也在練習聽,專心傾聽,腦子裡有多少聲音。我們在練習判斷,有哪些聲音值得拉一把,有哪些可以暫時無視。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繼續練習。練習聽家人講話,聽同事老闆講話,聽店員服務員講話,聽小貓小狗講話,聽窗台上小盆景裡的鼠尾草講話,聽天空的雲、聽山谷裡的溪流、聽盛開或者凋謝的花朵講話。

練習聽到聲音的不同層次,練習聽到不同層次的聲音。

下山泡了溫泉,洗去一身臭汗,換了乾淨衣物。全身有點癱軟無力。肚子大聲抗議,真的叫很大聲。

好吧,我確定肚子真的餓了,要去找晚餐囉。

延伸閱讀:
練習傾聽被掩蓋的聲音
傾聽身體的需求
全然專心,聆聽
身體是最誠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