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的只有聲音,沒有標籤

耳朵不能關閉,從小到大一直非常困擾我。

不論是夜深人靜要入睡時馬路上傳來摩托車呼嘯而過的排氣管暴力嗚響,捷運上鄰座乘客手機播放抖音或者中國戲劇綜藝政論節目的對白配樂音效,每每讓我覺得沙特說的「他人是地獄」還真的有道理。

直到某一天,學到阿姜查的名句:「不是噪音來打擾你,是你去打擾噪音」,這才赫然驚醒。當然自己以為醒悟是一回事,平常每天需要「學以致用」才真是莫大考驗。

黃鶯唱歌是好聽的,小孩子哭鬧是刺耳的。這好像是再自然不過的認識,但也未必,常常換個立場來看待,好聽難聽不過一念之間。

金屬或者保麗龍磨擦聲,樹葉互相觸碰,機械運轉,心跳,嚼食,講話,琴弓琴鍵摩擦敲擊琴弦,全部都只是聲音。這些物體彼此觸碰的活動,聲波傳來,打到耳膜,共振,訊號從神經一傳入大腦,我們就是會不由自主加以分析、解釋、貼上這個那個標籤。

這個討厭,趕快退散。那個喜歡,再多來一點。

前一陣子我自己的靜坐練習,還有靜坐課和同學分享的,都在練習把聲音的標籤拿掉。或者說,至少要練習到知道自己下意識又把各種標籤貼上去了。

光是察覺到自己因為貼上標籤而產生了後續的情緒反應,常常就讓我比較能夠釋懷,釋放掉情緒,或者在情緒繼續加速進展的瞬間,讓自己可以及時冷卻下來。

聲音可不可以就只是聲音,有不同的紋理、質地,有不同的響度強度音色等各種物理性質的差異,就像天上的雲朵,什麼形狀都有,變幻莫測。

在靜坐的時候練習這樣聽。這的確不容易,難度很高。但也算是有意思的挑戰。愈常練習,愈容易內化成為新的習慣。

不貼上標籤才會享受到,儘管有時出太陽、有時下雨,但日日都可以是好日。

讀到一句克里希那穆提的話,剛好可以對照來看:

When you meet pain, not with the word but as a fact, you have a different energy and action, which means disassociating the pain from memory.

當你遇到痛苦時,別用文字來看待,而是當成事實來面對,會有不同的能量和行動,也就是把痛苦與記憶分開。


[延伸閱讀]

練習傾聽被掩蓋的聲音
The World IS Sound 世界就是聲音
聽自己的聲音
找回身體的愉悅
練習當自己的主人
自由的滋味

把生命的低谷當成新的起登點

生命的低潮期,像是谷底,聽起來比較絕望。另一種看待的方式,是把生命的低谷當成是登山口、新的起登點。這就是重新往前往上邁開步伐的出發點。

有登山經驗的朋友都知道,爬山從來沒有一路順遂這種事。有時候路看起來比較平,但是每一步踏下去都是泥濘(應該穿長筒雨鞋才對),有時候一路之字形一轉再轉、再轉、再轉也還是繼續再轉,有時候看起來近乎垂直的拉繩陡上其實踩了兩步也沒那麼恐怖,有時候覺得「再五分鐘就到了」只是到了下一個假山頭、再一個假山頭、再一個假山頭(人家明明也是像樣的小山峰,不取名也就算了,幹嘛說人家假呢)。

過去兩三年,疫情,教室搬遷,家事,種種怎麼也料想不到的,接踵而來。沒有人在乖乖排隊的,一件一件苦事、看起來沒有出路的困境,每個都凶神惡煞似的,見了個小縫就硬是插隊進來搶著要當發號施令的老大。

年輕時習慣衝撞,管他什麼狀況,他來由他來,牙一咬頂過去就是。現在有年紀了,也沒那麼多的氣力精神,而且,人世間的醜惡不可度量、不可預期,種種逆增上緣不會問你準備好了沒,一口氣全來了。真的很累人呢。

可是又不甘願就這樣倒下去。只好手腳一撐,想辦法站起來,想辦法踏出一步是一步。有時候看起來好像真的前進了一點,是不是終於可望逃離開來了。這樣的妄念一出,幻想隨時就破滅。苦之後還是更苦。還沒嘗過比更苦的苦,只能說前世好修行,或者時機未到啊。

說不想放棄是騙人的。

可是,活著,一天一天活著下去這件事,實在也沒什麼路可以轉個身說丟就丟,說放棄就能放棄。所以囉,總是要適時給自己打打氣。

每天固定的早起習慣是一種救贖。在合歡山上看到的日出大景讓人讚嘆(小奇萊那一片黃金草原啊),但每天在家裡邊練瑜伽、邊看著日出的天色變化,心情撫慰的效果才真是踏實。半小時的伸展、半小時的靜坐,再半小時自我對話、情緒釋放的自由書寫。讓一整天的中軸、重心先定調穩住,好像穿了防護衣、建了結界,護持自己的身心。

練動作是最快樂的事。瑜伽不用說,打打太極拳,跑步半小時或者五六公里十公里,或者就只是在地板上隨興翻滾,嘗試、學習、創造戲耍身體的新遊戲。活著就是要動,動著動著,身體的能量帶起來,用自己的身體給自己好好充電。

有空能到郊外、淺山、中級山、高山都超棒的,雙腳一踩在自然土徑上,鼻子吸進帶點當季花香草味樹林的氣味,抬頭看見對面遠遠稜線,聽見大冠鷲出來上班在空中叫了兩聲。這些,都是全世界,全宇宙最強力的仙丹妙藥。

這兩年我的閱讀不斷轉向。過去好像只讀某種學院範圍內的、某些菁英取向的、某些小圈子裡的智性文字遊戲,現在一直在練習釋放開來,真的敞開心,接納新觀念,讓自己能夠調整、轉化、改變。就像不停嘗試新的口味,以前不敢入口的,以前覺得「ㄜ ˊ」、怎麼也看不上眼的內容,現在每一本新遇上的書可能都是我的新老師。

我還是有我基本的邏輯與思辨,知道一個判斷的原則:先放下米其林幾顆星的加持、各色獎項的光環、網路流傳的評傳,只管定下心來專注品嘗。好入口的,不一定整本書都嚼得下去。花技招展的,也未必一定沒有內涵。以前不理解不受用的,現在可能三兩行描寫我就失聲落淚。

寫下一篇一篇不成文的筆記,自己靜坐的時侯,練習用肚子用胸膛來幫忙消化這些新的老師帶給我的新刺激,好好生活的心法。

對了,我還有一組能量強大的備援支持系統:每天來教室上課的同學們。有好多同學這些年一直默默支持,甚至有好多好多位從信義路舊教室剛開始(甚至開始之前)就一路陪伴到現在。同學每堂課的現身,每個動作的語言或者眼神的交流與回應,對我來說,都是無比珍貴的支援。希望來同學上完課後,也都能帶著滋養生命的能量滿足回家。

通常爬山最好有預定的計畫,知道今天是要 A 進 B 出,或者走個大 O 型小 O 型,一開始就知道目標與終點在哪裡,有離線地圖,上頭有螢光色線條畫出的的 gpx 路線。這是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不增加社會負擔的基本準則。

可是生命的走向,沒有哪裡有路線圖可以先下載,沒辦法步步依循。很多時候,連今天是 A 進之後哪裡出都不知道,一點譜也沒有。

危險之所在,樂趣之所在,責任之所在。一邊練習這樣或那樣走,一邊練習接受現在嘗到的果。

有時候甜,有時候澀,有時侯好苦好苦。

練習接受這種練習的滋味。沒辦法預期的,就放手吧。

明知道接下來要走的是得爬升一千公尺的艱難陡上路線,也是只能調整好心態,一步一步慢慢走,真的喘不氣來,就停下來休息,看看腳邊的小花小草,看看路邊的樹木,天上的雲朵,接受他們的滋養。

有時候想放聲大吼就吼一吼。調整好呼吸,現在腳下所在,就是新的起登點。繼續上路吧。

[延伸閱讀]
「反高潮谷」
一場爭取休息時間的戰爭!
接納本身並沒有多大意義
簡單的答案
Please Turn Upside down

貫穿整個身體的電流

曾經有一次喝了杯咖啡,從第一口淺嚐,果香味就開始在嘴吧裡水平地爆發開來,接著一層一層落入喉頭,彷彿小時候看的煙火秀,上層高空色彩繽紛,底層水面上也有強烈的力道支撐,讓人驚艷不停。餘韻纏繞在口腔底部好久,整個身體像浸泡在咖啡裡似的。

上次打完棒球之後,也有類似的體感。

那天揮出的球棒擊中高速飛來的球,清脆的「鏘」聲,時速一百公里的力量從虎口到肩,瞬間從肩膀往下走到髖走到腳底板,繼而又一路竄上骨盆、脊椎到頭頂頭皮,一百次累積的撞擊,像是一道一道貫穿整個身體的電流,強烈震波的體感在接下來好幾天的站椿都還一直存在。

後勁很強的電流,非常不一樣的體感。打完球的兩三天,右手的握力降到超低,提起一公升的電熱水壺要沖咖啡時,還有點擔心會不會一時手滑。

打棒球是我非常非常不熟悉的事,這幾天社交媒體上朋友們都在討論大谷翔平驚人的簽約金,我連他長得是圓的是扁的一點也不清楚。印象中,我大概只曾在大學時代和同學去棒球打擊場打過一次球的上個世紀的記憶。那天也不知為什麼突發奇想,想再體驗看看那種滋味。

年紀愈來愈大,愈來愈容易默守成規,只想要、只願意做自己本來熟悉的事,沒試過就就一概拒絕。因為這樣,這兩三年我想辦法練習嘗試新的體驗。去年的嘗鮮是練習跑步,這一次是去棒球打擊場打打棒球。

因為知道實在不熟悉,還是先乖乖閱讀了棒球打擊場的簡單說明:打球之前要先暖身。我心裡想,這道理我當然明白。就輕鬆(不太認真)動了動身體,根本就是「作業匆匆寫完有交就好」的敷衍心態。事後回想,這真是要不得。如果暖身認真、徹底一點,而且運動之後,有好好收工、當場釋放運動過程造成的緊繃,過兩天之後身體應該不會那麼痠那麼累。

戴上尺寸完全不合的打擊頭盔,拿起球棒試著轉腰揮棒了幾下。突然就回想起多年以前讀過的一本「亞歷山大技巧」(Alexander Technique)的書,我記得書裡有個例子,作者在教她兒子打棒球的技巧。小朋友想進校隊,可是一直打不到球,媽媽(作者)自告奮勇要教兒子,但小朋友心想,「你又沒打過棒球,竟然想教我怎麼打到球?」

媽媽的反應好像是,「來試試看吧,看老媽到底能不能教你?」

媽媽教小朋友仔細看著高速飛來的棒球,先忍住,不揮棒,就是盯著球看。因為這個練習,小朋友才能意識到,盯著飛來的棒球,盯著盯著,一瞬間,球彷彿不見了,竟然就看不見了。

媽媽繼續鼓勵小朋友,再多試幾次,脖子肩膀放鬆,繼續仔細看。多練幾次之後,小朋友的目光,已經可以鎖定飛快移動的球。

這就是身為亞歷山大技巧老師的媽媽,教小朋友如何擊中棒球的技巧。接下來才讓小朋友真的揮棒,果然就可以打到了。

手摸到球棒的那一刻,我的腦子很神奇地播放這段閱讀記憶。所以,我知道就是要先認真盯著球看,別急著揮球。「好,看就看。」念頭才剛從腦子升起,接下來的瞬間,我就不由自主地揮棒了。落空是自然的。

我一直盯著球看,應該是一直看得到球,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揮棒落空兩三次之後,我才想起那位媽媽老師教的,肩頸放鬆,專心看,先別想揮棒的事。

我終於發現奇妙的時間空檔。我以為我一直盯著看球,我確定我沒有移開我的眼睛,但一不小心分神想要揮棒時,的確有一瞬間,我沒有專心在看球,套句台灣話講的,「有看沒有到」。

亞歷山大技巧最奧妙的練習,就是在簡單的行動之前,例如說,舉起一條手臂,先在腦子裡想著一個念頭:「我沒有要舉起手」。當這個念頭清清楚楚在腦子裡成形之後,再把手舉起來。經過一次一次不成功的練習之後,突然有一次,真的,舉起手的過程,幾乎不費力,幾乎不改變整條手臂、乃至整個身體的肌肉張力。好像是有別人幫忙拉起我的手,我只覺得輕鬆、放鬆,只覺得神奇到極點。

我繼續仔細看著球,在心裡面念著,「我沒有要揮棒」。這樣多等了兩三球,確認自己真的從頭到尾仔細看著球,在「我沒有要揮棒」的念頭指引下,讓身體扭動、釋放,讓球棒自己揮動,擊中球。哇,球飛得好高、好遠。

當場覺得真的很神奇。不過只有一瞬間。接下來馬上就覺得,哇,超強大的振動,虎口、手臂還隱隱發麻。我才正感覺這振動從手掌一路傳到腰、到腳。沒時間了,新的球又出來,又擊球,又麻,再間雜著一兩次些微分心而又落空。

終於第一枚代幣的三十球結束了。

喘了一口氣,到場邊休息個幾分鐘。虎口麻麻的感覺慢慢褪去。又上場再玩一枚、再玩一枚。我分別嘗試了90、100、110、80公里不同球速的球。並不是愈慢就慢容易擊中。

新的球速等於重新再一次適應、學習。眼睛適應了、腦子適應了,整個身體還得花一點時間才配合得上新的速度。這個重新磨合的過程超級有趣。

眼睛能盯上,再等扭腰轉動骨盆的節奏能跟上,「鏘」一聲清脆的聲響就再度出現。又是一陣虎口發麻,現在傳回到骨盆、腳掌的速度快多了。又打了幾球,才注意到左手虎口竟然出現一顆小水泡。不行了,準備收工休息。

只怪我沒有真的好好「收工」,而是匆忙把剩下的代幣拿去玩其他籃球、迷你保齡球等等。接著就急急忙忙去搭捷運回家。運動過後,尤其是不熟悉的運動,沒有好好收操、伸展、釋放,接下來兩三天的痠痛,就是必然的代價啊。

那股貫穿整個身體的電流,後勁真的很強。

[延伸閱讀]
自由的滋味
味無味處求吾味
技巧和協調能力
什麼樣的姿勢才算是「好姿勢」?

找回身體的愉悅

你有多久沒有在練動作的過程感覺到身體的愉悅了呢?

通常在學習動作的過程,老師總是一再強調怎樣做才「正確」,我們學著學著,不小心也就變成關注在動作是不是「到位」。

這樣的學習模式也不能說是完全錯的,沒有人希望動作練著練著會滿身傷。但這麼一來,學動作、練動作這件事,好像就變成不斷聽著「必須」要這樣那樣,甚至是「不可以」這樣那樣。

久而久之,練動作好像成為一件辛苦的事。

打個比喻來說,沒有人想生病,於是我們的生活裡就充斥著避免生病的種種設計,我們吃藥、吃營養保健食品,我們不想再感覺到胃痛、頭痛、牙齒痛。我們以為,不痛了的身體、無感的身體就是健康的身體。我們不知道健康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也不知動作的愉悅、身體的愉悅是什麼滋味。

前兩天我在教室跑步,跑了一二十鐘之後,腦子算是比較安靜下來了。我讓注意力放在兩隻腳掌上,清楚地觀察到腳趾頭、腳跟踏地、離地的觸感,慢慢的,彷彿我已經閉上眼睛在腦海裡看到兩隻腳掌變得愈來愈大,彷彿整個人就是這兩隻腳掌。

瞬間覺得,啊,真的好舒服喔。

這兩年我自己的動作練習愈來愈簡單(難的動作本來就不太行,現在也愈來愈不行了)。山式、站姿前彎、簡化版的拜日式。停留久一點,或者緩慢重覆十次二十次三十次。有時候在下犬式或者坐姿前彎等一會兒,等到肩和髖都慢慢鬆開來,好像冷冷的天,坐在火爐前面看著木柴一點一點劈哩叭啦小規模爆開炸開,然後火花出來,然後火慢慢長成了大一點的焰,然後又慢慢褪去。

就像在 savasana 感受到整個身體像是風箱一樣努力撐大又收縮,等努力的感覺退場後,整個人徹底鬆去。

就像是在安然坐著(盤不盤腿一點也不重要),聽著脊椎和肋骨的推擠與釋放的過程,聽著整顆頭顱一片一片骨頭之間的縫隙彷彿緩緩張開收合的細微聲響。

好舒服。

身體的愉悅感。一點也不假外求的身體的愉悅感。不需要昂貴的道具,不需要特殊的場地,不需要其他人的同意、支持、贊成或者反對。

要能夠體驗到身體的愉悅,是一種需要精進的技巧,是一種值得花時間投資的技巧。這技巧說穿了彷彿也沒什麼了不起:安安靜靜待著,別想太多。不論是動態或者靜態的動作練習,不論是吃飯、洗澡、走路,讓自己可以安安靜靜待在當下的身體裡,別只是用頭腦想著以前的經驗,別只用頭腦想著未來的成就。

不是創造出舒服、不是創造出身體的愉悅感喔。我們的努力,是把各式各樣的阻礙移開、釋放,脫掉不必要的期待、不必要的憂慮。心裡不往外去找,腦子裡面的聲音大概就比較可能退散。安靜就浮現了。

安靜浮現了,再仔細去觀察身體,通常就有機會發現身體是充滿愉悅的。

[延伸閱讀]
氣味,記憶
打開我自己
奇妙的大休息
「享受手臂像是坦克輾過似的快感」
喚醒自己,記得溫柔一點
不是為了看見天堂
身體和心靈不是相互連結的

一天一小時,築基一百天

上次文章說我自己開始在練跑,到現在也兩個多月了。剛好可以來說說「習慣怎麼養成?」或者說,「如何主動的培養新的習慣?」

以這次的經驗來說,一開始有念頭,付諸實踐,覺得有趣,心裡就默默訂下一個清楚、具體的目標:「一天跑一小時」(不是距離喔)。接下來就是開始日復一日的練習。


左圖是道家小周天百日築基的示意圖,右邊是台灣特有種的深山竹雞,攝影者是Hiyashi Haka出處(CC BY-NC-SA 2.0)

身體會回饋不少有意思的訊息。哪些肌肉比較容易疲累,哪些關節活動的程度不夠。兩三個星期下來,體重計裡的體重、體脂率也會主動說些故事。

插個題外話,除了「新習慣的培養」之外,這次還觀察、體驗到另外一件本來不那麼清楚意識到的事:年紀愈大,很多數字(像是體脂率、體重都是)的變動就愈慢。老實說,真的很慢。不過不管再怎麼慢,給自己足夠的時間,這些數字還是會慢慢動的。

接下來很多有趣的事就這樣發生了。

我發現自己會想辦法生出時間、擠出時間來練跑。本來一個星期大概只有一天有充裕的時間,能夠一次就連續跑一整個小時,可是這樣,「一天跑一小時」的目標怎麼可能完成?那就湊吧。其他日子,一次能夠跑三十分鐘就跑三十分鐘,只有零星的十分鐘、二十分鐘,那就加減湊和著。

最常見的零碎時間,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就是每天上課前、或者課堂中間的休息時間。以前這種時間,要嘛滑滑手機、讀個半篇文章,或者就躺一會兒補眠。現在自己心裡頭有很有清楚的目標要完成(「一天跑一小時!」),一有零碎的時間就充份應用,深怕時間一不留神就白白浪費掉。多可惜啊!

好多年前我也在臉書上玩過一次「站椿一百天」的活動(還有印象的同學來揮揮手、出個聲吧)。每天早上起來站三十分鐘,站完了就寫一段簡單的感想,一百天很快就過去了。有些朋友也跟著參與練習。只要真的付出時間、精神、體力來練習,就會有一定程度的收獲。

當時的心得是,連續一百天的練習,身體和心靈都能積極參與的話,就會留下清楚的痕跡、印記。或者換一種表達:一百天的身體、心靈操作,大概就足以把一種新的練習,初步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至少,接下來要再繼續練下去,阻力就小多了。

去年(2021年)三級警戒時,關在家裡的時間很長,那一段時間,我在家裡練習一套太極拳,常常是照三餐練,一天下來,累積打拳的時間差不多也有一小時。即使沒在打拳,腦子裡也不時想著哪隻腳沉、哪隻腳輕。骨盆在哪,腰在哪,力量從哪來、要往哪去?緊繃在哪、卸得掉嗎?

兩三個月下來,腦子有了譜,身體有清楚的記憶,時不時就可以隨時再反芻演練。

現在練跑一個多月了,不少新的體會,天天在反芻,像是以前一開始認真練打坐一樣。

我想到很久以前一位老師講過他的老師是這麼練打坐的:To practce meditation, you have to be crazy about meditation。老師的意思是,天天練,一天二十四小時練,練到幾乎沒在練的時候,也不會忘了要繼續練。這樣練下去,自然就會進入狀況。

好多好多年前,我(和幾位朋友)曾經將近一年左右的時間吧,每天寫一篇文章,貼在自己的 blog 上頭。我還記得那時候每天都得想新的題目,腦子裡不時就想著,「啊,這件事情可以這樣看,可以這樣寫成如何如何的文章」。渾渾噩噩一整天下來,總有個或大或小可以聚焦的目標。一有時間,筆電一開,就寫寫寫。總是想盡辦法,在晚上上床之前,生出一篇還算有頭有尾的文字貼出去,給自己一個交代。

剛剛在練跑半小時的過程,我又想到應該重新撿回這個習慣,天天寫,一天來寫個一小時吧。可能十分鐘十分鐘湊著,很快也就能湊滿一小時。

也是這樣的意識,現在每天出門就抓一本還沒讀過的紙書。進了捷運站就開始讀,上車有位子就坐著讀,沒位子就站著讀。收工回家一樣得搭捷運,一樣一趟二三十分鐘的,多讀多賺到的閱讀時間。

一天一小時,兩三個月下來,很快就內化成自己的新習慣了。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目標,趕快來建立自己想要的新習慣吧。

每天走路一小時(這麼幸福!),每天獨處一小時(這麼幸福!),每天讀書一小時(這麼幸福!),每天看雲看天空一小時(這麼幸福!),每天用心陪家人陪毛孩子一小時(這麼幸福!)。

別說你沒時間。想要的目標出現了,時間擠著擠著就出來了。


[延伸閱讀]

「重點是繼續跑下去」: 站椿一百天的小結
疫情嚴峻期間的自我練習
時間是一種幻覺
一個簡單可行的預言
如何跳脫酸痛的無限迴圈?
[關鍵字系列] 不要輕易為自己定型:anattā 是一種操作型定義、行動指南
身體是最誠實的?–par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