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練習站椿

半年多前,因為一次小意外,我的右腳、右髖可能受了點傷,本來不以為意,後來還是不時痠痛,就去找了熟識的師傅校調一下,也確認看看到底有沒有大礙。

師傅說可能跟我右側髂腰肌長期的緊繃有關聯,他簡單調整了一下,認為不算嚴重。於是,我就回到我自己認為安全、沒問題的日常生活、日常練習。

只是,時不時還是覺得痠痛。有些日子比較累、或者心理壓力大一點的狀況,甚至早上一覺醒來,還沒下床,就能夠清楚感受到荐髂關節附近的緊繃不適。

我差不多還是維持每天早餐前的自我練習,簡單的拜日式和變化動作、基本的倒立與後彎練習,再加一趟緩和的太極拳。時不時在安靜的坐姿前彎或者大休息時,彷彿聽到身體深處傳出來的模糊訊息。

直到兩三個星期前,我在一早練習前的山式裡,總算清楚聽出訊息的意思,暫時停下來吧,就停在山式,就停在站椿的動作裡。

這一個月以來,因為疫情的緣故,有幾堂課,教室裡的人變少了點,但也還是有幾位新朋友出現。其中幾位的身體有些得調整的狀況,我除了會給個別的建議之外,通常也都會提醒新朋友站椿的重要性。

結果是我忘了提醒自己。

那天我就讓自己停了下來。就停在站椿的練習。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就不再計算時間了。

我好像在學習新的練習方式,很開心地聽兩隻腳掌清楚傳上來的聲音。


Photo by Cory Thorkelson

聽到了腳的聲音,接下來,跟骨、腳踝、小腿大腿、膝蓋、髖關節,全部一起叫叫叫。那場景,好像我已經離開自家一段時間,重新打開家門,家裡一堆大狗小狗全都撲上來,搖尾巴、舔我的手我的臉,好像每一個都好多話要和我說。

我一個一個安撫,讓他們一個一個說話。從腳到骨盆,到豎脊肌、到肩胛骨,到頸椎、到頭頂。我花了一段時間,就是聽,聽他們盡情訴說。我只是聽,只是點頭。

隔天早上醒來,還沒床之前,我就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靜靜地觀察一會兒才確定,好一陣子每天早上荐髂關節都會浮現的緊繃感不見了。

我知道事情並沒那麼簡單。接下來,我就是每天繼續站椿。大家還是拼命說話,幾天過去,聲音終於愈來愈淡,大家都還在,只是,不用再繼續嚷繼續叫了。

前兩三天,我重新數息,輕鬆深呼吸,數個七八十次,差不多半小時就過去了。

今天早上,我數息數個十次左右,就放手不再數了。腳還在、骨盆還在、脊椎還在。來來去去的念頭也還在。接著就開始照著經文教的「他產生出任何他想要產生的念頭,他不產生出任何他不想要產生的念頭」來練習。

站著站著,我知道身體裡面還在緩緩細緻地自我校調,我知道我在練什麼,我知道我會繼繼再練下去。

[延伸閱讀]
趁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
新習慣來得有夠快
[瑜伽到底在練什麼] 系列:真的有變得比較輕鬆嗎?
Nobody-But-Yourself
一個練瑜珈的傢伙的自我反省
疫情嚴峻期間的自我練習

嘈耳(tsō-hīnn)慒心(tso-sim)

不知道為什麼,教室突然出現一股奇怪的低頻噪音。我向來對這類聲音很敏感,自己待在教室裡也覺得不太舒服。而且有幾次就在上課的時間出現,我一想到這對同學們的干擾,真的有兩三天都睡不好。


(非當事狗。其實,本文根本沒有當事狗。這是一對長駐大安森林公園的帥氣狗狗。)

直到那天的靜坐課。

那天下午我自己就在一陣一陣的噪音「攻擊」下,靜坐了一段時間。突然才理解到,我一直預設,噪音在「攻擊」我,我受到噪音的「攻擊」。

或者說,我選擇了「認為噪音在攻擊我」這樣的認知。心裡一旦完成這樣的選擇之後,原來的「嘈耳」(tsō-hīnn)(吵鬧聲響)立刻就升級變成「慒心」(tso-sim)(心煩意亂,焦躁憂慮)。

因為這樣的理解,因為認識到自己的預設、自己的選擇,原先由我自己幫忙參與、一起完成的「我覺得我受到噪音攻擊、因此我才會這麼煩躁」建構工程,彷彿瞬間瓦解、潰堤。聲音還在、振動還在,耳朵還聽得見、皮膚也還感受得到,但心裡好像鬆了不少。

我記得靜坐課之前就一直想著,「嗯,今天晚上靜坐課,我就是要玩這個梗。反正噪音就是會出現,我就將計就計吧!」

我揣想的稿子,主軸大概是這樣子的:

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不平靜、甚至不安的環境、世界裡,噪音層出不窮,不只是外來的噪音,還有自己心裡永遠停不下來的內心小劇場,不斷上演著幻想、期望、失望、痛苦、憤怒、恐懼等等戲碼。重點不是想辦法找到一間能夠隔離一切噪音的教室、道場,躲在裡頭練習、享受安靜、平靜,而是要認識清楚自己內心的焦躁不安,其實絕大多數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此,也只有從自己內心去舒緩這些不安的情緒,才能進入真正的平靜……。

沒想到,一開始帶著大家靜坐時,噪音竟然就停了。我覺得好像什麼人在和我開玩笑似的,匆匆轉了個話頭,繼續靜坐課。

當然,外在的聲響後來果然又再度出場了好幾次。這些物理現象,不會因為我想像他們不存在就消失不見。還好過兩天找了人幫忙,也從產生物理現象的源頭去處理好了。噪音事件總算就暫時告一段落。

我又說「噪音」這個詞了嗎?對不起,我要說的是,「聲響」、「聲音」,或者,「奇怪的」、「不太理解」、「不請自來」的「聲響」。

[延伸閱讀]
「全世界都給我安靜下來!」
愛會記得沓沓仔行,才有機會向耳聽(ànn-hīnn-thiann)
實用咒語系列之二:they are there, and you are here
全然專心,聆聽
心要安靜下來之前,先釋放肢體的緊繃吧!
The World IS Sound 世界就是聲音

特效藥未必是最值得期待的

中國武漢肺炎的疫情看起來不會很快就過去。

除了在需要的時候戴上口罩,盡量多洗手(最好隨身帶條手帕,一洗完手就可以擦乾)。更重要的事,就是要吃飽飯、睡好覺,天冷的時候該好好保暖。還有一句股市流傳的保命箴言:「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什麼,就這麼簡單?

是的。不過,簡單的事真的沒那麼容易就做得到。

據說政府還有研究單位正在努力研發針對武漢肺炎病毒的特效藥,說不定會在不久之後就上市,說不定很快就會一針打下去、一顆藥丸吞入口,症狀就解除了。

在急著救命的時候,正常人都會希望症狀都盡快解除。在症狀解除之後,我們才會再進一步思考,「這樣的特效藥,會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過去的 SARS、H1N1 都有過所謂的「特效藥」。疫情過去之後,除了身受其害的人之外,大概也沒太多會再去關注「特效藥」的後遺症。

特效藥未必是最值得期待的。

趁著還有力氣,趁著還來得及的時候,老老實實練習這些簡單的事吧。

在真正需要的時候載上適合的口罩,建立起隨身帶手帕(當然得每天換洗)、勤洗手(認真洗、洗乾淨)的習慣。沒事就盡量別去「人多的地方」。

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吃夠該吃的,而且,得要好好地吃。意思是,不該吃的,就盡量少吃吧。意思是,吃的時候盡量別著急,盡量專心點

冷的時候得加衣服,加衣服保暖是最便宜的節省、保護自身能量的方案。不要問自己冷不冷,而是要問自己暖不暖。穿夠暖,寶貴的能量才能做其他該做的任務。

還有,好好睡覺,好好休息。有的人一躺就能睡著,也有的人在床上翻來覆去一整夜,愈睡愈累。很多朋友可能都需要有適度的運動,散散步也好,一個星期來上個兩堂瑜伽課也好。很多朋友可能需要學習釋放肌肉、釋放腦子的技巧,可能是安靜坐下來聽一段音樂,可能是來靜坐課聽聽自己腦子的掙扎、或者來「平常動作課」讓身體玩玩看不同的可能。

小時候讀過的一則寓意深遠的故事:小華在回家的路上撿了一朵美麗的小花,回到家裡,開心得很,找出了花瓶插了花。接下來,因為花朵的存在,小華擦了桌子,拖了地板,整個家裡煥然一新。說不定還去洗了個澡,換套乾淨舒適的衣服,心滿意足坐在客廳裡好好欣賞這朵花,欣賞整理的成果,欣賞自己。因為一朵小花,迎來一連串的改變。

我們得適時地為自己製造、生產出這樣的小花。

昨天晚上的基礎課下課後,一位同學感慨地說,「今天晚上好像是這一兩個月來,第一次真實感受到肩膀釋放開來的滋味」。這就是一朵非常美麗的小花。

再扯點遠一點的。小時候總是以為,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境界高遠奧妙,每次聽著那些禪宗故事,總是心嚮往之。但也就僅止於心嚮往之。年紀愈來愈大,比較習慣動手動腳實際操作練習之後,才慢慢能理解,光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就已經非常非常厲害了。(認真來說,前面的「光是」這兩個字,實在是很不禮貌的贅字啊。)

很可能我們也正在進入「社區感染」的階段,很可能這疫情就會「流感化」、「常態化」。前兩天在網路上看到某家醫院的門口寫著標語,提醒大家要勤洗手:「為了社會大眾的安全,進入醫院,記得好好洗手;為了自己的健康,離開醫院,記得好好洗手」。

我常常會在上課時提醒同學,「照顧好自己的呼吸,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具體貢獻」。在這疫情漫涎、人心惶惶的時刻,這話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操作指南。

照顧好自己的呼吸,我們就會確切掌握到自己的身心狀況。冷了該加衣服,該好好保暖。吃東西別貪涼、別貪快、別貪心。還有力氣、還有時間,能動一動就動一動,能上上瑜伽課(或者其他能舒展身體、安定心情的活動都好),能安靜休息就好好安靜休息。

有特效藥當然很好(不會有副作用的特效藥更好)。努力保護好自己,可以不需要吃特效藥最好。

延伸閱讀:
簡單的答案
神奇解藥何處尋?
傾聽身體的需求
沒太陽的時候,就自己生一顆出來吧!

誰說非得這樣動作不可?

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各種反射動作。輕輕敲擊膝蓋下方的臏韌帶就會引發小腿往前踢的膝反射,是天生的非條件反射,還有經由後天學習而來的條件反射,像是巴夫洛夫的狗,經過一段時間訓練之後,即使沒看見食物,只是聽到和食物有「關聯」的聲響,同樣會引發唾液分泌的反射動作。

我們總以為「我們」是動作的主體:我們不假思索就以為我們進行、完成了這樣或那樣的動作、行為,是因為自「自己」的思考、判斷、決定。回想看看,被蚊子叮咬時,自己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是腦子裡思考過後,因為想做某個行動而行動,或者只是反射動作?其他的動作呢?要調整坐姿,要揉眼睛,電話響了要接聽,在街上被人不禮貌地撞到就要生氣,種種日常生活裡的行為、動作,有多少是受制習慣所養成的反射動作?

在上課時我常常帶一種「遊戲」:右肩從前面往後轉、左肩從後面往前轉(順了之後還可以左右交換,甚至加快速度交換),很多同學第一次玩的時候,好像會整個人卡住,不知道該怎麼動。我會把這樣的「不知道該怎麼動」理解為開始釋放的第一步。釋放什麼?釋放過去那些不自覺限制我們該如何、只能如何行動的習慣,以及這樣的習慣背後的機制。

有時候,光是讓這些平常隱而不見的限制、習慣得以現形,就足以鬆動一些不容易察覺清楚的緊繃。

靜坐的時候也是一樣,明明一開始剛坐定的時侯心裡就想著,「我要試著練習接下來十分鐘不要亂動」。但一不留神,我們就不自覺地這裡動動那裡扭扭,調肩膀調膝蓋腳踝。我們以為我們動了就會比較舒服,我們以為自己「想」所以「動」。下次仔細觀察看看,是先動再意識到自己在動作,還是先想清楚要這樣那樣動而後才行動?

有沒有可能在第一時間喊聲暫停,重新看待、評估,把不需要的放掉,剩下必須做的,用最輕鬆的方式來進行?

練習不再動不動就想著,「可是我就是習慣得這麼做」。練習反轉局勢,重新設成成「這一次我要暫停下來看看自己會有哪些制式的反應」,「這一次我可以來練習看看其他的選項,可以來創造不一樣的、新的可能性」。

我們知道原來有這些結還沒打開,給自己一些時間,一步一步慢慢來。要像小嬰兒學爬行、學站立、學走路那樣,懷抱喜悅、探索樂趣的態度來學、來練。

延伸閱讀:
[瑜伽到底在練什麼] 系列:肌肉到底要鍛練到什麼程度才夠?
別人的練習,還是自己的練習?
時間是一種幻覺
親身體驗過,就會一直看得到!

人為什麼會(開始)變老?

前兩天晚上的「平常動作」課,我們最後又是在地板上輕鬆翻滾,我看得見有幾個同學臉上開始浮現出笑意,或者直接就笑出聲響來了。

有個同學說,「小朋友這樣玩一定很開心吧?」

我的理解正好相反。

就是因為常常這樣坐在地板上玩,或者跳上跳下,心無掛礙,不會東想西想,擔心這擔心那,心情才會愉快。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情,我們才能夠保持年輕、青春的態度。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 Children’s Games

我常常在上課時和同學們分享這樣的觀念:

因為我們開始不敢坐在地板(怕爬不起來),不敢跳(怕跌倒、受傷),不敢翻跟斗(怕自己筋骨僵硬、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得到),
因為我們開始失去好奇心,失去學習新事物的欲望,
因為我們往外往內持續探索的勇氣逐漸消逝,
所以,慢慢地(或者突然在某個時間點,某個事件發生時),我們驚訝地發現,「我們老了」。

相反的,小孩子整天精力充沛,充滿好奇,跑上跑下,跳動翻滾。路邊一株小草一朵小花,一隻小貓小狗小鳥,幾顆石頭一堆沙子,就能吸引他們的目光,全身的注意力,蹲下去,趨進,動手動腳,玩到自己笑得開心極了。

我清楚記得幾次帶地板翻滾、跳上跳下東跳西跳的課,下課之後,有同學說,「老師,我覺得我的眼睛好像變亮了耶」,「我突然想起三四十年前小學某次的運動會,我以為我早就忘了呢」。還有個同學進教室時苦著一張臉,和我抱怨家裡的衝突、工作的壓力等等,下課後完全變了張臉,整個人神色完全不一樣,這同學和我說,「老師,我決定回家後要這樣那樣調整試試看」。

維持一定頻率的練習,保持基本的活力,肢體能自在活動,腦子會清楚很多,也會減少不必要的負面情緒。(意思是,一個星期來上個一兩堂瑜伽課、平常動作課、靜坐課。 XD)

別搞錯我的意思哦。成熟,白髮都沒什麼不好,甚至相反,老,可以是帥,很性感動人的,很自在的。

如果夠幸運(或不幸),每個人都會變老。重點是,變老了的自己,還健康嗎?還能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嗎?

還是陷入過一天算一天,或者更慘,躺在床上,一天一天數日子。

趁現在還有足夠力氣時,趕快先好好練習吧。

練習怎樣安全跌倒、摔倒,怎樣不太吃力就能從地上爬起來,別等到真的一身病痛時才想開始學。

(現實上,這才是最強而有力的學習動機。萬一真是這樣的話,歡迎洽詢我們的一對一私人課,為您量身打造最安全又最適合個人獨特需求的練習方式)

練習怎樣維持基本的體能。

練習怎樣調整自己的思緒、心情、思考、意圖。

練習如何接受生命的起承合,姿態優雅,或者,心情泰然地面對該來的變和化。

延伸閱讀:
練習單腳站立,搶救退化的前庭覺!
大叔、大嬸請注意:你的腦子有沒有在做運動?
大叔、大嬸請注意:練習瑜珈,有效增加骨質密度!
大叔、大嬸請注意:訓練雙腿的肌力,就是訓練腦力!
半年「特別練習」回顧:為什麼要教「平常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