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費時間

我們很努力,我們很努力珍惜一分一秒,我們很努力珍惜一分一秒都不浪費,都在練習這個練習那個。因為我們很努力,因此我們覺得,這一分一秒都應該有對價的收獲與報償。

我們太習慣這樣子的思維方式(應該說,意識型態,是的,這就是一種意識型態,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最強而有力的意識型態),習慣到連我們上瑜珈課、上靜坐課,也都帶著這樣的思維方式。因為我們一個星期投資幾百元上幾堂瑜珈課、投資三小時五小時靜坐,所以我們理所當然應該可以得到更美麗的體態、更健康的身軀、更平靜的心靈。

因為可以讓身心得到療癒,我們才練習這個練習那個,不然,難不成我們都是傻子嗎?

But meditation is not regarded as medicine or even as therapeutic. It is just an unconditional way of being in life.

靜坐並不是醫藥,甚至也不是為了療效。靜坐只是一種不受制約的生命存在。

試著偶爾浪費一下時間吧。


* 上面引的話,是丘陽創巴在回答學生問靜坐和心理治療的差別。後來學生繼續問,「那聽起來好像比較像存在主義式的心理治療(existential therapy)囉?」丘陽創巴回說,「是有點像,不過佛教的方式更無聊。一點魅力一點吸引力都沒有。」(The Path Is the Goal: A Basic Handbook of Buddhist Meditation) * 又是丘陽創巴的話:「(靜坐的時候)你到底真的在做什麼並不重要,反正你就是在浪費時間。也不要把自己想成壯烈的殉道者似的,自我催眠說,『因為我正在浪費時間,所以我覺得自己非常偉大。我現在是個了不起的好佛教徒,一個很棒的靜坐者,因為我正在浪費自己的時間。』」「浪費時間不是一種態度。浪費時間只不過是個事實罷了。」(The Path Is the Goal)

等待,不抱希望

天熱,冷開水的用量大,一天要煮個一兩次。煮的時候,光看到火焰在壺底竄,就覺得熱,等著水快點煮開,煮開了等著快點涼下來,入口解渴解煩。通常我們都覺得,等著等著,一定等得到結果,頂多是早晚的問題。

有些事容易等。有些事能等,有些事得等。有些事,等也等不來。

以往練體位法時,總有些目標卡在腦子裡揮之不去,「如果我下個月可以把腳架到頭後面就好了」,「說不定到明年我的手倒立就不用靠牆了」,「真希望我趕快能夠自己下腰,自己再從輪式站起來」。

有目標沒什麼不好,只是得先想辦法分辨清楚,到底哪些才是真心想達成的目標。(多少人真的拿到一紙獎狀、證書之後,才警覺到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打理好一小塊空間,鋪上墊子,拿了瑜珈磚,坐了上去。鐘會在一個小時以後響,我會起身,這大概是可以預期的。天真的很熱,連一大清早打坐,都還是坐出我一身汗。我不預期什麼時候汗會停下來,就像我也沒辦法預期,今天坐著的過程,會進到多麼迷人的狀態,或是會遇上什麼過不去的障礙。

阿姜查很愛講一件事:玻璃杯還沒破的時候,你能不能看出來,它「已經」破了。玻璃杯,因為是玻璃做的,注定反正總有一天一定要被打破的。你自己一直很小心,家裡的小朋友,小貓小狗也可能一不小心就碰到,就破了。

詩人說的,「耐心等待,但不要寄予希望,因為希望會是對虛妄的希望」。

Or when, under ether, the mind is conscious but conscious of nothing—
I said to my soul, be still, and wait without hope
For hope would be hope for the wrong thing; wait without love
For love would be love of the wrong thing; there is yet faith
But the faith and the love and the hope are all in the waiting.
Wait without thought, for you are not ready for thought:
So the darkness shall be the light, and the stillness the dancing.

或者像上了麻醉以後,頭腦清醒卻無所感覺——
我對我的靈魂說,別作聲,耐心等待但不要寄予希望,
因為希望會是對虛妄的希望;
耐心等待但不要懷有愛戀,
因為愛戀會是對虛妄的愛戀;
縱然猶有信心,
但信心、愛和希望情都在等待之中。
耐心等待但不要思索,因為你還沒準備好思索:
這樣黑暗必將變成光明,靜止也將變成舞蹈。


* 詩是 T.S. Elliot 的 East Coker,出自 Four Quartets,中譯:汤永宽,《情歌·荒原·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