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答案

人都喜歡找簡單的答案。練瑜珈、練靜坐的、練亞歷山大技巧、練佛法、練中醫、練什麼有的沒的的,都是人,自然也都喜歡找簡單的答案。

簡單的答案,通常是別人給的。

就像是網路上隨處可見的偏方、成方。感冒了就要多喝水;失眠就開酸棗仁湯;要減肥就拼命運動大流汗順便排毒。

成方就像霰彈槍打鳥,總是有不小心中的,也有怎麼都不中的。怎麼中的,不知道;為什麼上次中了、這次卻又不中,其實從來沒能理解清楚箇中差異所在。自己的身體、精神狀況,在什麼環境、條件下,有些什麼特殊需求,始終沒真的弄懂。下次怎麼辦?下次到了,就再碰碰運氣吧?

像是瑜珈課的練習,老師總是會針對大多數同學的狀況而給出指令,或者因為今天的特殊目的,而特別強調某些點。有些很認真的同學,會緊緊抓住「上次老師明明說應該要那樣做」的印象,因此「今天怎麼又變成要這樣做?」就卡在腦子,怎麼也進不了身子,因而整個人陷於無所適從的困境。

《倚天屠龍記》裡有一段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法,張三丰比劃完五十四式之後,

只聽張三丰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没有?」張無忌道:「看清楚了。」張三丰道: 「都記得了没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道:「好,那也難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張三丰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大半。」

後來張三丰又示範一次,和第一次沒一招相同。這一次,張無忌「還有三招沒忘記」,再沉思了好一會兒,

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了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淨淨的了。」張三丰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

劍意和劍招層次不一樣,愛看武俠小說的人一定可以說得出來差別。問題是,平常在瑜珈課、在靜坐課、在這間教間、在那間道場、在這本經典那本祕笈、在這位大師那位大師的講座示範教學裡,我們在學的,在練的,我們念茲在茲的,究竟是劍招還是劍意?

當我們還在找萬用的靈丹妙藥,當我們還在找這家店鋪那家店鋪的證書、贖罪券,或者拼命比較這家的比較靈、那家的比較神,我們其實就只是在等著一個更簡單的答案,從天上掉下來,從別人的嘴裡吐出來。

別人教的「撇步」(phiat-pō͘),再厲害、再神奇,總是別人的。


* 我覺得最經典的「簡單的答案」莫過於:42。這個答案針是「關於生命、宇宙、以及所有萬事萬物的終極解答」(Answer to the Ultimate Question of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這終極解答簡潔有力,麻煩的地方是,看得懂意思嗎? XD
* 另一個我很愛舉的例子,是《倩女幽魂II》裡的那隻化名「慈航普渡」的蜈蚣精所說的名言:「世人都喜歡崇拜偶像,為甚麼要跟世人作對?」 請參見以前舊文章的小註解。再說白一點吧,想想看,你練習的方法(不論是什麼系統),教你的是萬用解答,還是鼓勵你想辦法自己觀察、想辦法訓練自己找適當的答案?
* 再推荐一次,如果你還沒讀過的話,丘陽創巴仁波切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 by Chögyam Trungpa)。

哪一國的「國際瑜珈日」?

近來有些機構開始在推動「國際瑜珈日」,約莫是在某個日子,大家一起出來,到同一個場子,同時拜個一百零八次拜日式。據言這樣就會…?

「國際瑜珈日」定在六月二十一日。

你會不會想一下,是誰挑中了這個日子?是台灣的主辦單位嗎?還是某個「國際」瑜珈組織?還是其他神祕人物?瑜珈祖師爺扶鸞降靈選的?

Narendra Modi 聽過嗎?這是哪一個派別哪一個系統的瑜珈大師嗎?

他是現任的印度總理。也就是這位總理,在2014年成立了「瑜珈與阿輸吠陀部」(Minister for Yoga, Ayurveda)。

你覺得很棒嗎?印度這個國家成立了一個部會,來推動瑜珈和阿輸吠陀?

回想看看,在練習瑜珈的過程中,有多少老師想盡辦法,告訴同學們,「瑜珈不是宗教」,然後大家一起唱 Om,唱其他聽不懂的梵文咒語,一起做「拜日」式。

你覺得,拜日的「拜」,會是什麼意思呢?拜過祖先、拜過天公、拜過媽祖嗎?那個「拜」又是什麼意思呢?

你有沒有隱約猜到我接下來會講點政治?

不要啦,政治很骯髒的。藍綠只會惡鬥。哪一黨哪一派的政客都是嘴吧一套做另外一套。政客的眼裡只有選票,只要能騙到票,操弄族群又有什麼關係呢。

「神聖」的瑜珈和骯髒下流、操弄族群的政治怎麼會扯得上關係?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基督徒,成長在基督教的家庭,你的下一代也自然而然成了基督徒(「自然而然」,不是「必然」,也不是「應然」)。有一天,小孩上學去,學校突然宣佈,明天起,每個小朋友一早到學校,就要練八段錦、背《弟子規》、甚至拿香拜天公拜這個神那個神。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心靈健康。

如果你是在印度境內,人數(選票數)比較少的穆斯林,你的孩子上學,得練習瑜珈、練拜日式。你國家的總理嘴吧說「瑜珈在追求身心的合一」、「瑜珈和宗教無關」,但同時又宣稱,「印度是印度教徒的國家」(意思是,穆斯林請靠邊站一點)。你還會不會覺得,「瑜珈不是宗教」、「瑜珈在追求身心合一」、「瑜珈和政治無關」呢?


瑜珈不像舞蹈或者默劇

Yoga, unlike dance or mime, is not an expression of form for others to watch.

瑜珈不像舞蹈或者默劇,瑜珈並不是一種要讓他人觀賞的表現形式。 – T.K.V. Desikachar

運動很好,舞蹈很好。看運動比賽很有意思,看舞蹈表演很有意思。但瑜珈並不是這樣的活動。瑜珈不是運動,瑜珈不是舞蹈,瑜珈不是表演,瑜珈不是比賽。

瑜珈是自己和自己的相處,瑜珈是自己對自己的觀察,瑜珈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瑜珈,是讓自己不再需要一直和自己不斷對話的練習。

人家怎麼看「你們這些練瑜珈的」?

你練瑜珈練得很起勁,除了一個星期來上好幾次課之外,和其他朋友閒聊時,會不會也不小心無意識地切到「傳教士」模式,「真的,瑜珈和其他運動不一樣啦!」

你是很熱心分享,可是人家怎麼看「你們這些練瑜珈的」呢?

這是一張十九世紀末葉的照片。帝國來的攝影師精心安排棚內的景緻,誰站哪個位置、擺什麼姿勢。像嗎?這照片符合我們心裡面對古代瑜珈士的想像嗎?

一百多年後,瑜珈的形象又全然不同。看看坊間的流行雜誌,看看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面的「瑜珈自拍照」(到google image 查看看 yoga selfie 這個詞吧)。看看瑜珈的練習者,究竟依循什麼標準,努力展現出別人眼中的自己。

如果要遵照別人的目光、別人的認識來定義自己的話,可能要小心選擇這個「別人」到底是什麼人啊。

傳說龍樹對於「這些練瑜珈的」,是這麼理解的,

「是僧伽有八微。所謂四大。空。意。明。無明。八自在。一能小。二為大。三輕舉。四遠到。五隨所欲。六分身。七尊勝。八隱沒。是名踰伽外道。」((後魏時代的《方便心論》吉迦夜中譯))

四大就是一般說的地、水、火、風,加上空、意、明、無明,是為「八微」,大概就是指八項最基本的分析單位。而且還有「八自在」的本事,至少,在《方便心論》的作者(據說是龍樹,但有爭議)的認知,這些「踰伽外道」的社會形象大致如此。

像是小叮噹一樣,要變大就變大,要變小就變小,有任意門隨便想去哪就到哪,不想讓別人看到,就隱身不見去。

這比穿比基尼然後把腳掛在頭上,強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