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神祕力量的根源:天天練習

上次在課堂上,我引導著一位自覺肩頸、背部僵硬的同學,非常緩和、放鬆地慢慢進入前彎。一開始,同學只是坐著,軀幹微微前傾個十五度左右,我鼓勵他繼續保持目前肩頸的放鬆,讓呼吸持續有意識地輕鬆進行。幾次深呼吸之後,我們又慢慢再前進個十五度左右。我仍然是一邊輕聲提示,請他將目標放在保持現有的放鬆、舒服的狀態,不急著再往前邁進。又過了一會兒,我們又再緩緩進展個十五度左右。

他告訴我,怎麼這麼神奇,平常他怎麼樣也壓不下去這種程度。

「因為這一次,我們對身體是非常溫柔的啊。」

下課後我們又聊了好一會兒。終於進入到我覺得該觸碰到的重點:為什麼我們這樣練習了好多次,但肩頸或者背部仍然僵硬,甚至時不時覺得痠痛?


photo source

我和他說了前一陣子上網路流傳的感人勵志故事。一位八十五歲的老奶奶,駝背了幾十年,造成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也有骨質疏鬆的症狀。據說,這老奶奶試過各種治療方法,針灸、物理復健治療、整脊等等,「反正就是時好時壞,疼痛總是繼續回來」。

直到她遇上了她的瑜珈老師。老師一個星期到府授課一次,老奶奶的情況慢慢改善,差不多花了兩年的時間,過去曾經一度無法自己爬樓梯、有時還得坐輪椅的駝背阿嬤,現在站得又挺拔又神氣,整張臉、整個人都散發出自信滿滿的活力。

很多人可能以為,這裡面一定有一些神奇的招數、戲法。很多人可能會想知道,阿嬤的老師教的是哪一種流派的瑜珈?

沒錯,這位老奶奶的瑜珈老師本身也曾經有脊椎側彎的症狀,她也受過專門的訓練,幫助同學照護自己的背部。(而且,這老師又年輕又長得甜美啊。)報導裡的照片也可以看出來,她帶的動作,大概也都是偏向和緩、輕鬆舒服的伸展,該用的輔具、能用的都儘量派上用場了。看看那掛在門框的吊繩,很多人都會羨慕,想弄一套在自己家裡玩吧?


photo source

但是說實在話,我自己覺得真正的神祕力量,來自於老奶奶除了老師每週一次的課之外,每天都乖乖認真做功課。

品質好的練習,適合自己的練習,找到對的老師,我們大概都有機會體驗到。不過也就是一兩次在課堂上的體驗。離開瑜珈墊,離開教室之外,通常這些體驗就不知道哪兒去了。

其實只要體驗過,即使我們的腦子不記得,身體還是會留下印記的。只是得靠我們去喚醒。

每天的練習,不一定非得在教室,不一定非得在瑜珈墊上。但要喚醒這些體驗的印記,我們就得簡單、輕鬆、舒服,並且有意識地活動活動身體。一次一次地強化這些簡單、輕鬆、舒服、有意識的體驗,身體會愈來愈適應這樣的新習慣。

前幾天還和同學開玩笑地說過,「如果你的舌頭、口腔真的記得藝妓咖啡的質感,哪會再想要喝星 X 克這種等級的咖啡呢?」

同樣的道理,身體愈來愈記清楚去除掉緊繃、壓力的狀態,會是什麼樣輕鬆、舒服的感覺,下次緊繃、壓力又出現時,我們就有機會更快察覺到,也就有機會儘快解除掉。

每天都練習簡單地活動活動身體,讓鬆鬆、舒服的體感,內化變成自己直覺的一部分吧。

大叔、大嬸請注意:你的腦子有沒有在做運動?

通常我們都以為,年紀愈來愈大,記憶力「自然」就慢慢衰退。這所謂的「自然」,其實不見得是很「自然」的。

怎麼說呢?看你常不常使用(訓練)你的腦子,或者說,如何使用、訓練你的腦子。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試圖藉由種種實驗、觀察,來證明肢體運動和腦力之關的關聯。不過,只是看科學研究報告的話,看再多也不會讓身體變得更健康。

重點是動手動腳,順便一起動動腦。

brian-aerobics

根據美國阿滋海默症預防研究基金會(The Alzheimer’s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Foundation)的建議,健走、慢跑、跳舞、游泳、打網球、上健身房、騎腳踏車等等,都是對身體很好的運動,但更好的是,讓腦子也動一動,換句話說,腦子也得做些有氧運動。

大腦有氧運動,照阿滋海默症預防研究基金會的標準,必須有以下三項條件才有效:

  • 要集中注意力
  • 要有不只一種感官參與
  • 要認真用不習慣的方式去破除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

填字遊戲、學第二外國語、閱讀、寫作等等活動,對大腦都有不小的幫助,不過也都不容易滿足上面的三種條件。

來上瑜珈課,不就可以一次達成這三項目標嗎?想想看一堂瑜珈課通常是怎麼進行的:先靜下來放鬆一下,感受自己的呼吸和身體狀態,幾組簡單的動作慢慢暖身,或站或蹲,或前彎或後彎,或者坐著扭轉,或者倒立,可能夾雜著幾個很有挑戰的動作,最後再慢慢緩和下來,大休息。

光是一個考驗平衡的樹式,大概就可以看到瑜珈課的神奇妙用。我們得集中精神,感覺站立的腳如何不穩定、穩定、不穩定,視覺在幫助平衡,耳朵在聽老師指引,前庭神經、大腦在精確計算、調配不同肌肉群收縮、釋放的種種排列組合。對大多數人來說,練習用單腳站立就已經是一種和日常生活很不一樣的身體使用方式,而且在瑜珈課上,我們還會認識到,左腳站,和右腳站,效果差距還真大呢。

下次來上瑜珈課,試試看再加一種練習:大休息結束之後,回想看看今天上課時到底做了哪幾個動作,看看自己還記得多少動作的排列順序。一次一次這樣練習,記憶力真的會變更好一點哦!

「外道」在哪裡?

main-or-anti-mainstream

前幾天看到佛教史學者江燦騰在臉書上寫的一小段話

台灣佛教徒與其他地區的佛教徒一樣,深信佛教信仰是正道的宗教信仰,不是佛教信仰的信仰,就是外道信仰.至於一貫道信仰的外貌與內涵,用了很多佛教信仰的元素,所以被稱為附佛外道。
但在佛教發源地的印度本土,正統派的主流哲學,是吠檀多的六派哲學,非正統派的外道,就是佛教,耆那教,順世論。

這段算是基本常識的陳述,對很多自認為是佛教徒的人而言,說不定可能是晴天霹靂的話語。教徒總習慣認為自己的信仰是「最正確」,「最偉大」,甚至「唯一」值得相信的。

在練瑜珈的世界裡也一樣。不少人認為自己練的這一派是「最正統」、「最厲害」的門派,常常鸚鵡學舌地訴說「哈達瑜珈歷史五千年」(卻連「哈達」Hatha 到底是什麼也全然不理解,或者最多也就是聽別人拆字也似的解釋:ha 是日,tha 是月,我常常會笑說,照這樣組合起來就是個「明」字,顯然是瑣羅亞斯德拜火教遺緒的明教神功吧),或者動不動就要引用 Patanjali 的《瑜珈經》裡的一兩句話(其實手邊的二手翻譯本大概也就是翻個幾頁就看不下去了,真的,《瑜珈經》實在不好讀啊)。

我們習慣別人餵食。人家遞過來的東西,嘴吧張開就吞下肚子。沒先搞清楚,也沒仔細咀嚼,反正先吞下去再說。吞下去之後,就產生奇怪的自我認同了。

別人的教派不正統,別人的老師是「外道」老師,再進一步,別人的教就是邪教了。殊不知換個角度看,我們自己正是別人眼中的「邪教信徒」。

自己信仰的創教始祖明明是個全世界蓋章認定的魯蛇,卻又硬掰成成功者的典範,拿著號稱教主的話語來欺負其他魯蛇。自己信仰的創教始祖明明就鼓勵棄絕世俗的價值,卻又一手傳教一手收錢。

說不定這些教主們也不會太想加入後來的這些宗教吧。

哪個教派都一樣,尤其是體制化的宗教(或稱 organized religion),就和社會上其他制度、組織一樣,都離不開權力、利益的分配。那些得權者、想得權者為了自己的權力,什麼樣的口號說不出口呢?

何苦跟著人家搖旗吶喊?

我想起一位老師的諄諄呼籲

We must not seek out or surrender to government control (licensing) over our precious and unique field. This would be a betrayal of our students, who have sought us out precisely because we are outside the mainstream. After all, Yoga is ultimately about freedom. How can we represent that freedom if we allow ourselves to be co-opted by an oppressive system?

講白了,瑜珈從來不在什麼主流裡。(換句話說,你的主流裡看到的,說不定只是眼睛業障重的效果罷了。)瑜珈最重要的價值,就在於自由,對自由的追尋。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去和壓迫他人的體制(系統)合作的話,那我們還有臉說自由這種字眼嗎?

不在主流裡隨波逐流(也不肖想著政府補助案或者企業贊助),口袋入帳的數字自然少了點,有人以為這是魯蛇不長志氣的消極思考方式,有人以為,是啊,不必被錢綁得死死的。

我想起 Tirumalai Krishnamacharya 後來在自家教課的情況,幾個大弟子們早就聞名全世界了,他自己的教室裡小貓兩三隻,教這本經那本經。他是大家以為的瑜珈大宗師(也沒幾個人知道或者在乎他是某個印度教教派近乎教宗級的人物),猜猜看他以為的外道在哪裡?

一年前我成立了這個教室,有意識的避開「瑜珈」這樣的名號。背後的思考,其實正是因為在 modern postural yoga 早已成為全世界瑜珈主流的時代,拿掉瑜珈的招牌,框框,說不定,我們有機會更趨近於瑜珈一點。

站在單兵練習者的角度來看,其實世界更是自由、寬廣。誰管他這個動作算不算「瑜珈動作」,稱不稱得上是 yoga asana(或者這個動作有沒有被取個梵文的名字),誰在乎這個動作這樣做不符合某一門派的規矩。練習者找的是自己身體裡的感受,自己腦子裡的思維模式,自己自覺或者不夠自覺的身心習慣。該破的就破,該守的就守。

外道?就留給那些擁抱正統的信徒吧。

什麼樣的姿勢才算是好姿勢?

什麼樣的姿勢才算是好姿勢?

這個問題有兩種解答。一種是別人給的,一種是自己從自己身上找的。

我們總是聽到各種指令,「不要彎腰駝背」、「坐直坐挺一點」,「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我們還努力上瑜珈課,想辦法從老師那邊多學一點「祕訣」,左右腳掌要平衡、別外八,聳著的肩膀要「往下壓」,翹出去的屁股(甚至是尾骨)要「捲回來」。

像是抄襲各種養生祕方一樣,我們蒐集一條一條訊息,我們活剝生吞一項一項指導原則,我們想盡辦法練習消化這些別人給的解答。

我們忘了從自己身上挖掘答案。或許是沒有教過這樣的解決方案,或許是習慣聽別人的話、等別人餵食,或許是覺得「我又沒學過那些生理解剖學」、「我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我哪來那麼多美國時間啊」。

relaxed-cat
by
Umberto Salvagnin

有的人站在鏡子前面,總覺得鏡子裡的映象,並不讓自己滿意(「天啊,我的腿好像又變粗了半吋」,「我的腰內肉是不是又往外溢出去了?」)。有的人在課堂上東張西望,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好(或是確認看看自己是不是表現最突出的)。

有些時候我們總是會不由得想著,「說不定有什麼神奇的輔助工具可以幫我解決姿勢不良的問題」,可能是非常昂貴的人體工學椅,可能是量身訂做的矯正鞋墊,可能是運動時綁在膝蓋上的臏骨加壓帶(別問我,我也不懂,剛剛一查,還看到有「NBA球星專用」的款式呢)。

彷彿我們可以只消除大腿多餘的脂肪,我們一不小心就以為問題真的可以切割開來,「我左邊的髂腰肌能鬆開就沒事了」,「是不是該找中醫師幫我在右肩膀那邊下個幾針」。我們還沒脫離機械式的、電腦式的人體想像模型,以為某個元件壞掉了,拿出來上上油,或者換上一個新元件(「最新研發的材質哦!」),問題就解決了。

我們沒注意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不同的系統,全都是緊密聯繫的,通通都是互相影響的。我們忘記情緒的壓力讓我們胃痛,胃痛讓我們下背痛。我們還沒觀察到,左髖和右肩的連結,眉心和腳趾頭的連結。我們沒清楚意識到,精神、情緒、呼吸、肢體、肌肉骨骼,沒有誰能離開誰自己獨力運作。

的確,要從自己身上找尋、探索、挖掘答案,不會是簡單的事,但也不見得真的那麼難。

暫停一下身邊的動作,花個半分鐘,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舒不舒服?有沒有什麼地方特別緊繃、有壓力?呼吸順暢嗎?花個幾分鐘,觀察看看自己到底是怎麼使用自己的身體(或者更精確地說,哪些習慣在控制我們如何使用身體)。在腦子裡做個筆記,貼一張想像的便利貼,把現在觀察到的狀態紀錄下來。然後試試看,如果不照本來的習慣,還有沒有別種不同的方式可以嘗試。

玩玩看吧!

四物、八珍、十全,都是一樣的嗎?

網路上一篇「中醫師」警告大家遠離四物、八珍、十全大補湯的文章很紅。

很多好心的鄰居、婆婆媽媽會推荐四物、八珍或者十全,他們不會分辨這幾種配方之間的差別,他們也不會分辨每個人不同體質。

那篇文章裡看到的「中醫師」,似乎同樣也不明白四物、八珍、十全是不一樣的(更別說四物的各種 奇妙化裁),似乎同樣也不明白每個人的體質會有差異。

我不是中醫師,我是教瑜珈維生的,只好回到瑜珈的練習來比喻比喻。

以「坐鬱過久」(chē ut kòe-kú)的現代人來說,時不時打開胸口,簡單的脊椎伸展(spinal extension)幾乎都是好事,譬如說輕鬆站著,慢慢吸氣,雙手慢慢打開、高舉過頭,讓胸口跟著自然擴展;配合簡單輕鬆的深呼吸,通常會讓人覺得還蠻舒服的。

但脊椎伸展有淺有深,適合的程度因人而異。趴在地板上的蝗蟲式(salabhasana)可以上半身不動,只是輪流舉起一條腿,也可以一條腿、一隻手臂一起(同側、對側效果不同),也可以頭、胸、臂、腿全都一起上提(手臂可以往前或往後,效果也不一樣)。

可以像這樣一吸一吐慢慢暖身:

photo source

少數的人說不定可以做到這樣:

photo source

重點不在於樣子看起來多厲害,而是在於一個動作、動作的做法到底適合或者不適合自己。

前面說適度地打開胸口、脊椎伸展幾乎都是好事,但只要有脊椎伸展成份在裡頭的動作,也都很適合每個人做嗎?當然不是這麼回事。

例如貓牛式。絕大多數人可以輕鬆完成簡單的擴胸、拱背,但未必天底下每個人都能做。教室裡有位脊椎受了傷的同學,四足跪姿(all fours)是暫時無法進入的姿勢。怎麼辦,我們乾脆整個翻轉,背著地、肚子朝天,然後再屈膝、伸手臂。這就是一種「化裁」。

烹飪做菜不能完全依賴食譜,有些時候得自己拿捏,多一點點糖,或者少一點點盬,這也是「化裁」。不同的師父煮出來,就是不一樣的味道。

像是單腳鴿王式(eka pada rajakapotasana),除了表面上的深度後彎之外,對於髖關節也是非常大的考驗:

photo source

有的人可以做到像上圖一樣這麼深的程度,有的人說不定光看,下背就痛起來了。

對很多人來說,因為髖關節的壓力、股四頭肌、髖關節屈肌群(hip flexors)的緊繃、大腿後側和臀肌痠軟無力等等因素,光是把腳架到這樣的位置,就差不多受不了了,如果還強行試圖立起上半身,大概就等著受傷吧。

但如果反過頭來,只是說鴿式是太強烈的後彎,沒有人可以做,所有的人都不適合做,做了一定都會受傷,甚至於從鴿式受的傷,逆推回去說所有的脊椎伸展都會傷身,那也是危言聳聽,而且邏輯有問題。

那到底該怎麼辦?是要拼了命繼續練,還是要乾脆通通不做最安全?

來來來,要下判斷之前,先來鬆一鬆全身最緊繃的那個部位。哪裡?當然就是腦子啊。

中醫最重要的態度在於「辨證」,這個「辨」裡面有一把銳利的刀,幫助我們把事情清楚分別開來。用瑜珈的術語來說,就是 viveka。鍛鍊自己的認識能力、分辨能力:不是文章前面掛了「中醫師」三個字,裡面就必然是中醫思想的體現;不是「瑜珈老師」說的話,就一定和瑜珈有關連。

面對一個複雜的動作,那就拆解開來看吧。想要練習像鴿王式這種麻煩的動作,我們可以從比較不吃力的部分開始,例如放個大抱枕在肚子、骨盆底下,輕鬆一點的弓式:

photo source

或者在雙腳外面各立一塊瑜珈磚的駱駝式也不錯:

photo source

除了脊椎伸展的部分之外,也可以先讓髖關節有周圍有足夠的準備:

photo source

或者從一般俗稱的「鴿式預備式」(pigeon prep)來,也是非常好的方式(記得,可以在彎曲膝蓋那一側的臀部底下墊張折疊的毯子、墊個瑜珈磚:

photo source

或者手臂和頭底下、前腿和骨盆底下各放個大抱枕,後膝底下再加條折疊的毯子也很棒:

photo source

當身體準備好了,真的要進入鴿式,也請慢慢來,配合自己舒緩的呼吸。記得,瑜珈磚和瑜珈繩、牆壁都是我們的好朋友。

繩子可以這樣拉:

photo source

繩子也可以這樣拉:

photo source

清楚分辨自己的身體狀態,清楚分辨自己要做什麼樣的動作(還有,要怎麼做),清楚分辨自己要吃進嘴吧的是什麼樣的食材、藥材,或者,毒物。醫生、老師,說不定能幫一些忙,但即使醫生、老師再有名、再厲害,最終還是得靠自己的身體來品嘗、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