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果陀?

一次又一次,我反覆練習著那些動作,那些看起來,再練個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一輩子也未必能練成的體位法。

為什麼?天知道。好像模模糊糊知道一點點,但也不是能說得清清楚楚的。

幾年前剛開始練時,光是兩套拜日式幾趟下來,差不多就是去掉半條命似的。(說真的,即使經過了好幾年的現在,一旦不小心進入拼命逞強的模式而不自覺的話,幾次的拜日式,也還是可以變成汗涔涔喘吁吁的狼狽樣。)隨著練習時數的積累,每次上課的幾十分鐘,也慢慢熬得過去了。再繼續練著練著,就開始以為自己有點什麼程度,已經可以大聲說,「我碰到瓶頸了」。

只是那瓶頸長得模模糊糊的,也還沒有能力描述清楚,大概就是那種,「動作A」還有「動作B」還有「動作C」(到「動作Z」?)沒辦法「過關」的感覺。

因為有關過不了,因此很想破關。因為想破關,腦子就卡死了。腦子一卡死,身體也就動彈不得了。這才有機緣體會到人家所說的「身心不二」在最低層次可能有什麼意義:意識僵住了,別想讓身體伸展得開。

有些障礙,慢慢相處下來,日久生情(誤),看得也習慣了,或許有部分在表面上就褪色些了,彷彿就可以不去理了。也有些瓶頸,卡在那裡就是硬生生卡在那裡,腦子不轉,認知不變,四肢軀幹哪兒也別想去。

慢慢接受到新的刺激,才逐漸明白,那些褪了色的障礙其實一直都還在,也才逐漸有能力描述清楚,那些扭不過去的瓶頸到底是怎麼卡著的。

要嘛是肩膀打不開,髖關節太緊,髂腰肌沒辦法好好放鬆延展;或者是守住核心的意識力量還沒強到一路支撐下去。或者是大腿前後側有點力、內外側的力量就跑光光了;不然就是肩頭好不容易撐開一點點,肩胛骨末稍又收不攏,或者一收攏回來,豎脊肌又繃緊過頭。

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瓶頸所在,至少也是一種進步吧,我這麼安慰自己。

某天,上某老師的課,我在一次又一次超強力的開骻動作中,內心掙扎不已。(是的,表面上,痠的是某些肌群,但總是伴隨著劇烈的內心戲,箇中滋味如何,正所謂如人飲水。)就在老師要講出解除魔咒的那句重要台詞「最後一次深呼吸」之前(全世界都在等這句話啊),老師又慢條斯理東扯西扯起來了。

骻什麼時候能順利打開,你們知道嘛,就像是我什麼時候能輕鬆把我家小狗叫回來一樣,天知道。每次我拼了命呼喊他,他總是甩也不甩我。到我嗓子也喊啞了,也死了心了,下定決心不想理他了,咦,他倒是慢慢走過來,一臉無辜地對著我搖尾巴。
離開動作前的這「最後一次深呼吸」的指令總算接著出來了。動作換邊,繼續進行。三五次深呼吸之後,掙扎不已的內心戲又搬上舞台了。我試著對自己 nice 一點,給自己一抹只有自己看得到的淺淺微笑,然後關上內心戲的頻道。好吧,我不等了,你來搖尾巴我也不想理了。

還沒開,也就是還沒開嘛。總有一天會開一點的,我的肩膀,我的髖關節,我的後腿筋,我的腦子,我緊緊抱著死也不願意放開的習性。

老師接著又繼續說了,「說不定,有一天,你的腳真的可以掛到你的頭後面了,當然也很有可能,你苦練一輩子,還是一樣,怎麼也掛不上去的,」他兩手一攤,「你不接受自己的話,誰又能奈你何啊?」說著說著,竟然還自顧自的,喀喀笑了起來。

我決定不理來搖尾巴的小狗,也不想理老師了。


* 也曾聽過 Richard Freeman 老師用類似的比喻,描述
mula bandha。不過這老師的比喻裡,mula bandha 是位女神,不是搖尾巴的小狗。我們的身體,就像祭祀的神壇一樣,我們能做的事,就是做好該做的事,像是,把神壇打理得乾乾淨淨之類的。接著,就是等囉。女神可能會來,也可能不會來。沒有人知道。就像某種存在主義式的命題。

藥毒一家

報載,某中醫師因為長期服用龍膽瀉肝湯科學中藥錠,而導致尿毒症,因此具狀控告生產藥品的廠商,「希望將有問題的藥品下架」。

這新聞讀起來,真是讓人感傷。

龍膽瀉肝湯是針對肝膽實火的強效藥方。裡面的君藥(主成份)龍膽草「大苦大寒」,配的黃芩、梔子也都是苦寒藥。儘管有生地黃、當歸滋養血分,甘草調和,但怎麼也不可能拿來長期服用。這道理,一個國家考試合格的掛牌中醫師怎麼可能、怎麼可以不知道。(新聞報導裡的「馬兜鈴酸」成分與尿毒症的關聯,尚待西醫實驗室驗證,但「化學成分分析」並不是中醫的思考與操作方式。)

學過中醫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中醫最重要的特色、精神,就在於「辨證施治」,不論是哪一個流派的中醫,都不能也不應該離開「辨證施治」的態度與操作方式。有這種症候、這種證狀,因此可以使用某種處方,症候證狀改變消失,處方就得暫停、調停。

很多人都認為,中藥溫和、不傷身、沒有副作用,就如同瑜珈的體位法是很溫和的運動,不會造成任何運動傷害。基本上,這些都是錯誤的認知。中藥吃錯了,當然會傷身,也會有副作用(只是和西藥的副作用未必可完全比擬);瑜珈體位法練錯了(心態、練習技巧),運氣好點的,運動傷害也是馬上就來報到,運氣不好的,變成逐漸積累在身體裡的慢性傷害也說不定。

除了良好的飲食(與生活作息)之外,沒有哪一種藥方,是可以長期且大量使用的「保健食品」。(很多人天熱愛喝各種青草茶來「降火」,其實也是很危險的。)體位法的練習也一樣,並不是拼命練同一個動作,做不到、再拼、做到了,再拼更深更深,就自然會對身體更好。沒這回事。

舉個例子來說,輪式(Urdhvadhanarasana) 深度的後彎可以有打開胸腔、提高能量、振奮情緒的正面效果。但如果練習者沒照顧到像是從平行的雙腳向下紮根、並且一路向上拉昇的力量、尾骨適當延伸、肩關節開展、核心力量穩定等等事項,而只是在意姿勢外形上看起來的「深度」,長久下來,的確有可能傷害到腰椎,椎間盤也可能產生病變。

如果真的發生這樣的不幸,練習者該去控告誰呢?去告自己的瑜珈老師?去告自己練習的流派的創始人?去告出版瑜珈書籍的出版商?還是去告 Patanjali 或者其他古代的 Yogi?

沒有辨證施治,就不能算是中醫,同樣的道理,練習體位法,沒有時時刻刻觀照到自己身心的狀態,甚至只是在餵養自己「更深」、「更漂亮」的虛榮心,當然也不能算是在練習瑜珈體位法。


* 歐洲語的醫藥(medicine)、毒藥(poison),字源都來自希臘文的 pharmakon。中文傳統裡,毒和藥也一直是複雜又緊密聯繫的關係,請參閱李零
〈药毒一家〉系列文章

承受痛苦,消除業障?

剛開始我也以為,靜坐就是應該要雙盤,直接坐在地板上,一次一柱香,安安穩穩,思緒不再波動,然後進入某種奇妙的境界。

用說的比較容易。事實上,練習雙盤的一整段過程,還真是鞎辛。最先是不太懂「痛」這件事,慢慢感受到了,後來也逐漸懂了一點箇中滋味了。我的靜坐,也就從散盤,單腳盤,全程雙盤,到如今,嗯,初一十五雙盤坐個三五分鐘,其他日子,坐得舒服就好。

雙盤(padmasana,蓮花坐)很好。雙盤很複雜。雙盤很難。

雙盤坐很好,是因為這樣坐下來,脊柱容易拉直、延展,可能比較容易感受呼吸在體內的流動,也比較容易進入專注的意識狀態。

雙盤很複雜,是因為這個姿勢牽涉到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鬆緊、活動程度,大腿骨、小腿、腳、腳指頭的擺放方法,核心力量的支撐,以及身體其他部分和精神的放鬆能力。

雙盤很難,是因為現代人的日常生活裡,「坐在椅子上」佔絕大多數的時間(幾乎除了躺下來睡覺以外的時間,都是坐在某種椅子上,例如,馬桶),本來就已經不太適應如此劇烈的動作(是的,這是個很困難、很進階的動作),更因為姿勢的複雜性,必須得仔細覺察自己身體的狀態,像是今天適合到多深的位置,是否該調整某些部分等等考量,讓雙盤變得更是困難。

有一部分的老師,不論是教瑜珈體位法的老師,或是在各種共修道場教打坐、靜坐、禪坐、內觀的老師,常常會著重強調在雙盤的好處。但是在練習者遭遇困難、感受疼痛時,有一部分的老師,卻常常是以這種論調來回應練習者的疑問:

之所以會有疼痛,就是因為過去的業力所造成的。繼續坐下去,疼痛的感覺會慢慢過去,過去累積的業力,也就慢慢消除掉了。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論調,一般人也常常將這種論調當成是「佛教」的觀念,(最常聽到的詞,就是「業報」,如果要仔細講,「業」是印度教概念,「報」是漢文化的概念,不過這裡就不細論了。)有些時候,我們也會在自己或者週遭親友得重病、出意外、遇不幸時,以這種「過往惡業」的角度,來緩解當下的情緒。因此,痛就讓他痛吧,身心承受著痛苦,「業報」或者「業障」能消一點就算是賺一點吧。

在佛經的記載裡,至少在佛陀的看法裡,這種觀念,其實是屬於耆那教Jainism)的論點(也就是漢譯佛典裡常見到的「尼乾」、「裸形外道」、「宿作因論」等等)。

世尊告諸比丘:「諸尼乾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苦盡,得苦盡已,則得苦邊。」(CBETA, T01, no.26
諸「尼乾」(耆那教徒)把前世、過去的業,當成今世、現在所面臨的狀態的唯一的原因,身心受苦,正是消滅業力的方法。等到這些業力消逝,痛苦才會過去。

這種論點有點麻煩。以雙盤來說,膝蓋會痛,可能是髖關節太緊,也可能是心情不夠放鬆,當然也可能是前世累積的「業障」所造成的。(誰又能說一定不是過往業力的影響呢?)

如果認為只有前世的業造成今世的果,那真的可能就只好承受這苦果囉。但如果可以接受還有其他原因,像是佛陀講的,「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CBETA, T02, no. 99),仔細考察看看,說不定是可以更積極事先防範、準備,或者事後補救、修正。

像是在練習雙盤的過程中,horse stancelizard posefrog poseVirabhadrasana IIAnjaneyasana BaddhakonasanaEka Pada RajakapotasanaMarichyasana 等等(以及非常非常多的動作),都有助於建立該有的肌肉耐力與延展力。

很長一段練習時間之後,我才在自己身體上認識到,「條條道路通羅馬」的道理。要達到輕鬆停留在雙盤的位置,除了雙盤這個動作本身之外,真的還有好多好多方式。甚至於,也不只限於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而已。

還記得我自己也曾經因為雙盤時間停留過久,導致右膝蓋外側的韌帶刺痛不已。(看吧,不夠努力練習,不對;太過努力練習,也不對。)後來乾脆讓自己繞條遠路,暫時不進入雙盤,不過仍然持續各種體位法的練習。經過一段時日,核心可能比較有一點點能耐,髖關節可能打開多一點點,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沒有必要規定自己今天非得雙盤靜坐十分鐘或者半小時一小時。時機到了,很好。時機還沒到,那就先不雙盤嘛。

腦子一轉彎,想法一改變,心態一調整,看到的結局,畫面就不一樣了。

佛陀也這麼說過,「世間真實,非為虛妄」。我覺得,至少對理解雙盤這個動作的生理條件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如果你想繼續保持「歷經身心痛苦才能消除業障」的想法也 OK,但請至少保護自己,尤其是關節組織,真的很痛,就下座吧。世界上真的有人坐到韌帶撕裂而受傷,拿自己的身體當賭注,大概也不見得是很有智慧的做法吧。

或者也可以採取另一種觀點,接受「世間真實」,一點一點,一天一天,慢慢打開髖關節,不躁進,不讓鼠蹊處、膝蓋內外側的韌帶承受過大的刺激與壓力。今天還不能,別著急,明天可以做到,也不用太開心。每一次的練習(包括靜坐)都仔細覺察自己身心的細緻感受。

還有,雙盤是不對稱動作,右腳先盤之後,記得解開來,也讓左腳有機會先盤。(如果你碰到的老師堅持雙盤只能右腳或左腳先盤,你可以選擇下課後請問老師如此堅持的理由以及依據,也可以選擇下課、回家後換另一邊坐,讓身體平衡回來一點。)

聽過一個小故事,某朋友參加禪七,雙盤坐,實在受不了那痛,小參時問老師到底該怎麼辦。老師當然說了,心情要放鬆,再放鬆。接著,這位老師緩緩揭開鋪在雙腿上的毯子,嗯,根本沒雙盤,就只是散盤坐著。接下來的幾天,這位朋友也就愈坐愈舒服,愈坐愈進入狀況囉。

現在我自己的情況是,時間夠,一次靜坐一小時左右,時間不夠,就坐個十分鐘也好。但不管時間長短,坐骨下總是墊著瑜珈磚(或者蒲團、或是折疊起來的毛巾,或者,乾脆直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是一種選擇啊),總之,讓髖骨高於膝蓋,讓身體自然感到輕鬆。

我自己是這麼相信的:脊柱能拉直延展開來,身體安穩,呼吸平緩,才是我們確實可以先掌握的。至於那些關於舊的「業障」的思考,也可以暫時就看成是靜坐過程一定時不時會出現的雜想、妄念,先擱在一旁吧。


* 請不要誤會,我完全沒有比較佛教、耆那教高下的意圖,一點也沒有(我還沒那種能耐)。事實上,在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過程中,倒有點像是一對難兄難弟,雙方經典裡的教主、兩位「大雄」(Mahavira)在弟子們的筆下,互相批評、數落對方的系統,甚至經典裡很多文章、字句也互相借來借去用,其實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歷史發展過程。

** 另外,這一篇並不是我心中想像的 “asana hack”(「體位法攻略」),晚一些,下一次,一定努力生生看!(握拳)

Never give up?

過去兩個星期,這段影片在網路上頗紅,很多人轉貼,很多人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在看了很多「感動」的留言之後,我自己想到的是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

  • 瑜珈老師總是習慣把「接受當下的自己」掛在嘴邊,遇到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自圓其說?
  • 如果你是瑜珈老師,有這樣的學生來求助,你願意幫忙嗎?你有能力幫忙嗎?
  • 如果瑜珈老師因為某些理由而拒絕這樣的學生,是不是就是「不相信」學生?是不是就不夠熱心、熱血、不樂於助人?
  • 有了堅強的意志力,看著影片就能學「瑜珈(體位法)」?
  • 除了瑜珈體位法之外,還有沒有什麼方式,也能夠幫助這樣的學生?(不論是替代、或者是並行。)
  • 瑜珈體位法,只有影片中這樣的練法嗎?只能有瑜珈磚這樣的輔具嗎?
  • 三點式頭倒立,適合怎麼樣的練習者?或者,不適合怎麼樣的練習者?
  • 世界上有多少法門,能夠解決「器質性(organic)」的損傷或者疾病?

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甚至目的),開始練習瑜珈,或者練習其他法門,都沒什麼不好。我一開始就是想減肥,而且也真的減了不少。只是,六個月,一年,或者更長更短的時間,減掉多少多少體重,事後再來看,好像也沒那麼重要了。(當然,這是非常有效吸引人們開始練習的誘因,也是行銷宣傳的利器啊。)

然後,還是要提醒一下,這段影片的上傳者叫 Dallapage,也就是影片裡的 DDP 先生。重新站起來的 Boorman 先生,現在在 DDP 的教室裡,當瑜珈老師。

(還有,這段影片的配樂是不是太過頭了一點,imho 真的不需要的。)

廢話一堆之後,我真正想問的是,「相信」究竟什麼意思?「因信得救」嗎?

對了,如果有興趣自助或者助人的話,我比較推荐的是這本書:Yoga As Medicine。(下次再來介紹吧。)

到底要怎麼才能放鬆?

曾經不只一次聽過同學這麼抱怨:「到底要怎麼才能放鬆嘛?」

是的,瑜珈老師總是貌似輕鬆地下達指令,「放鬆肩膀」、「放鬆脖子」,甚至於「全身放鬆」。彷彿指令出自老師口中,聽見的同學自然而然便能夠進入放鬆的狀態。

「如果我知道怎麼『全身放鬆』的話,我還需要來上瑜珈課嗎?」同學的話也實在很有道理。

的確,放鬆真的不容易。以前看過某太極拳老師,教拳、練拳經過大半輩子,還是一直被自己的老師糾正,「你還是不夠鬆」。

對於那些不熟悉自己身體感受的練習者來說,不要說「主動放鬆」難如登天,就算要體會瞬間得來不易的放鬆感,也已經是困難重重的事。

以現代人最常過度緊繃的肩頸部位來說,主動放鬆還真是說的比唱的容易。有時候我們會引導同學,反向操作。用盡全力,聳起肩膀,三秒鐘五秒鐘十秒鐘,力氣沒了,肩膀就垮下來,這是一種簡易版、入門版的知覺練習。只是,即使在這當下感受到一丁點得來不易的放鬆感,一進入緊湊不間斷的體位法練習,所有不該僵硬的區位,又完完全全石頭一樣繃緊緊了。(到底是誰說體位法練習得馬不停蹄一刻不得閒的?停下來喘口氣,調整好呼吸,仔細品味自己身體的細緻感受,難道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嗎?)

在瑜珈體位法的練習過程中,大多數人在剛開始的前幾年,都是「該用力的部位沒辦法使力,不該用力的部位,沒辦法不用力」。慢慢來,別急,讓身體緩緩進展,讓身體逐步學習、反覆練習。不要看到老師或者旁邊同學的動作,馬上就想在外形上模仿,站穩根基再說。

直立人的根基所在,最主要的就是兩隻腳,很多人連輕鬆站穩都不容易辦到呢。
為什麼?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趾頭根本張不開,足弓整個塌陷,力量不是往腳掌內側倒,就是往外側倒。

現在人鞋子穿了一輩子,即使不像古代人裹小腳,也好不到哪裡去。十根腳趾頭整天讓鞋子包裹著,儘情伸展做不到,腳趾頭能透氣的時間也非常不夠。(是的,瑜珈老師這個工作最誘人之處,我個人覺得,就是可以光著腳賺錢。)因此,通常得讓同學們先練習,用力把腳趾頭撐開,撐到能撐的最大程度,沒力氣了,腳趾頭常常就有一點點「被動放鬆」的效果。(或者在體位法練習之前,用自己的手指頭,鑽進腳趾間的縫隙,撐開,前後左右伸展腳趾頭一兩分鐘,也是腳趾頭很好的暖身動作。)

接著提起腳趾頭離開地面,找到足弓上提(甚至繼續往上,連繫到小腿、大腿內側、連繫到下腹核心區域)的力量,盡可能保持這股力量,然後鬆掉腳趾頭。可能的話,繼續想像著腳趾頭往外延展的反覺。

腳的大姆趾趾球、腳根內側貼穩在地面,往下紮,腳的第四第五趾趾球、腳根外側貼穩在地面,往下紮。整個過程,持續保持足弓不塌陷並且輕輕提起、趾頭舒張延展。想像站在地面的腳的面積愈來愈大,是的,想像,專心想像,想像到整個腳掌、腳趾都能往前後左右變大再變大。試試看吧,不論是一開始的山式,到接下來任何一個站姿、坐姿,前彎、後彎,或者離開瑜珈墊,在路上散步,在捷運或站或坐,持續練習。

這些,和「全身放鬆」有什麼關係?的確,看起來好像有點離題。

如果有辦法做得到,那就直接靜坐下來,享受全身的放鬆。或者更進階,不管是不是在靜坐,一直都是(多麼令人羨慕啊)處於全身放鬆的狀態。

可惜我們一般人都辦不到。

因此,我們練習體位法。我們從基礎好好練起。就如同靜坐下來,就只是為了靜坐,而不是企求開悟。(「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練習好好站穩,不妄想立刻就能享受到全身放鬆。

這正是最不起眼、卻也同時是最關鍵的所在。

當你真的可以持續專注感受到腳趾、腳掌舒張、延展、變寬變大,說不定(只是說不定哦)就開始體會到某種放鬆的力量了。

(小腿、大腿、核心的力量,來日有機會再繼續聊吧。)

(放鬆系列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