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深夜食堂似的

我常常到一家巷口小麵店吃晚餐。飯菜家常而有味,價格平實又吃得飽。這家小店的特色是每個客人都像老闆娘的老朋友似的,進門就噓寒問暖,互動融洽。

有一次聽到一位老太太講著看牙醫的經驗。她抱怨醫生不體貼,收費高,技術也不怎麼樣。老闆娘一聽,馬上推荐一家自己去的牙科診所,說這家的牙醫技術多精湛、而且態度客氣。老闆娘說她去過一次之後,全家人、還有她認識的親朋好友全都轉去這家診所看牙,每個人都好評。除了老太太之外,在場的客人也紛紛詢問老闆娘牙科診所的所在地,我也問了。

還目睹過一對夫婦分別進來買便當外帶,先生抱怨太太,太太咒罵先生,老闆娘分別在先生和太太面前講對方的好話,兩個人各自進來的時候臉都好臭,拎著便當往外走的時候就變得有說有笑。

開了教室以來,我常常就是這種心情。像深夜食堂還是巷口小麵店一樣,每天煮些青菜、滷味、炸排骨或者滷雞腿,寬麵細麵或者白飯。菜色簡單,但總是熱的,飽足的,安心而溫暖的。

同學上門來,伸展伸展,有的人會和我聊聊天,有的人不喜歡多說話,但看得出來,上完一堂一兩個小時的課,整個人神情都煥然一新。

一位年輕的太太,她每次來上課得搭捷運換線再換線,我問她這樣的路程累不累,她說不累,一個星期固定來一次,那天就是她出門休息的私人假期。她可能會先到東門,永康街晃一晃,找一家餐館吃飯,喝杯咖啡,再慢慢散步過來教室。

前兩天晚上一個熟同學來,口罩還戴著,我問她感冒好點沒,她才說沒兩句就掉眼淚。家人突然生病住院,她在病房陪伴照顧,已經兩天沒闔眼睡覺。家人的病情,醫院裡的不愉快,公司加班的壓力,她說,她一定得過來伸展釋放一下。

我簡單地安慰兩句,把今天上課動作的調性轉成比較療癒釋放的伸展,大休息時間拉長一點,帶點簡單的 yoga nidra 放鬆的引導。下課時她露出笑意說,她的選擇是對的,就是應該來上一堂課。我提醒她晚上回家萬一又難以入眠的話,要記得剛剛的練習。

這間小教室沒什麼漂亮的裝璜,不會是網紅想拍照打卡的景點。我們在裡頭也不會練什麼誇張的高難度動作,就是簡單、安全、放心地伸展。練一點肌耐力,看顧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察覺到自己的呼吸,是不是不小心又憋氣了。練習告訴自己,「沒問題,我可以釋放掉這些壓力」。

一個同學說著她上次腳踝的扭傷,一個同學聊她的新工作新展望,一個同學和我一起蹲在門外,數著這盆白水木、那盆天竺葵。對了,教室門口好多盆栽都是一位綠手指的老同學送的。教室裡那盆超討喜超美詢問度超高的線纏苔球馬拉巴栗,是另外一位搬到南部城市過新生活的老同學寄上台北來的。

我常常以為自己像就個 bartender,或者深夜食堂小麵店的老闆,一個一個客人上門,準備熱湯、飲料,陪大家(的身體)聊聊天,吐吐苦水,或者說說心情。

聊著聊著,也覺得很幸福,很滿足呢。


[延伸閱讀]
翻譯者的任務
老師也不過就是一種輔具
珍惜那些無法線上再現的體驗
你以為太晚了嗎?
放下,才有機會轉變

「這段路比較累,比較好走」

走在郊山的自然土徑,大塊小塊的石頭夾雜在樹根間,形成自然的階梯,我順手回頭和同伴說,「這段路比較累,比較好走」,同伴歪著頭看著我,表情有點不解。

我的意思是說,這一小段上坡路,雖然有幾處高低落差大,提腿上去的跨距得大一點,會比較費力,但還算好走。如果同樣的條件換成下坡,有的人會走跳得更急促,表面上彷彿沒那麼累,但對於經驗不那麼足夠的人來說,其實得步步為營,反而更難走。

平常在上課的時候,我也常常和同學解釋,「等一下的動作比較簡單,會比較累哦」,例如說,一個單腳站立的提腿動作,大家最熟悉的股四頭肌通常想都不想就會自動上場搏命演出。

或者有時候我會開玩笑說要同學練單手手倒立,這樣都不會累,因為反正我們都做不到。

如果不盤腿,或者乾脆就坐在椅子上練的話,靜坐的動作看起來超簡單的,但多數人都避之唯恐不及,深怕那種什麼做都不用做、只需面對自己的處境。這樣的練習到底是容易還是困難?


[延伸閱讀]
騎腳踏車不是那麼簡單滴(你以為你不會被騙時,你就已經被騙了)
簡單的答案
如果不夠簡單
打開腳趾,沒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聽見的只有聲音,沒有標籤

耳朵不能關閉,從小到大一直非常困擾我。

不論是夜深人靜要入睡時馬路上傳來摩托車呼嘯而過的排氣管暴力嗚響,捷運上鄰座乘客手機播放抖音或者中國戲劇綜藝政論節目的對白配樂音效,每每讓我覺得沙特說的「他人是地獄」還真的有道理。

直到某一天,學到阿姜查的名句:「不是噪音來打擾你,是你去打擾噪音」,這才赫然驚醒。當然自己以為醒悟是一回事,平常每天需要「學以致用」才真是莫大考驗。

黃鶯唱歌是好聽的,小孩子哭鬧是刺耳的。這好像是再自然不過的認識,但也未必,常常換個立場來看待,好聽難聽不過一念之間。

金屬或者保麗龍磨擦聲,樹葉互相觸碰,機械運轉,心跳,嚼食,講話,琴弓琴鍵摩擦敲擊琴弦,全部都只是聲音。這些物體彼此觸碰的活動,聲波傳來,打到耳膜,共振,訊號從神經一傳入大腦,我們就是會不由自主加以分析、解釋、貼上這個那個標籤。

這個討厭,趕快退散。那個喜歡,再多來一點。

前一陣子我自己的靜坐練習,還有靜坐課和同學分享的,都在練習把聲音的標籤拿掉。或者說,至少要練習到知道自己下意識又把各種標籤貼上去了。

光是察覺到自己因為貼上標籤而產生了後續的情緒反應,常常就讓我比較能夠釋懷,釋放掉情緒,或者在情緒繼續加速進展的瞬間,讓自己可以及時冷卻下來。

聲音可不可以就只是聲音,有不同的紋理、質地,有不同的響度強度音色等各種物理性質的差異,就像天上的雲朵,什麼形狀都有,變幻莫測。

在靜坐的時候練習這樣聽。這的確不容易,難度很高。但也算是有意思的挑戰。愈常練習,愈容易內化成為新的習慣。

不貼上標籤才會享受到,儘管有時出太陽、有時下雨,但日日都可以是好日。

讀到一句克里希那穆提的話,剛好可以對照來看:

When you meet pain, not with the word but as a fact, you have a different energy and action, which means disassociating the pain from memory.

當你遇到痛苦時,別用文字來看待,而是當成事實來面對,會有不同的能量和行動,也就是把痛苦與記憶分開。


[延伸閱讀]

練習傾聽被掩蓋的聲音
The World IS Sound 世界就是聲音
聽自己的聲音
找回身體的愉悅
練習當自己的主人
自由的滋味

魯迅的解剖學小教室:如何善用你的膝蓋

每天在教室上基礎課,我總是會帶到低的弓箭步。請大家把後面那條腿的膝蓋輕輕放在瑜伽墊上。不時會有同學反應,膝蓋著地會痛,這種狀況通常可以有兩種對策:拿條毯子折疊一下,墊在膝蓋底下。另外一種是不要真的讓膝蓋承重,雖然看起來碰到地上,其實還是靠大腿上提,核心支持,還有前腳前腿的援助。

我通常會再多說一句,「膝蓋的設計,不是用來承重的。」膝關節當然可以屈曲或者伸展,臏骨當然可以著地,但智人演化到今天這樣的兩足靈長類,膝蓋不是用來跪的。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網友轉貼了一小段魯迅的文章,內容出自《華蓋集》,好像從來沒讀過似的,我就順手從書架最上層的《魯迅全集》裡找出來,讀著讀著,也就想起高中的一段回憶。

那是一堂竟然沒溜出去、乖乖留在教室裡蹲的「國文」課,我在課本上抄寫魯迅的文章,再加上幾句「台灣獨立」之類的,不小心讓班導師看到,他的表情完全就是見獵心喜。這事讓我換來了一整天不用上課的特權:待在輔導室裡,讓導師、軍訓教官輪番詢問,想知道我是不是沾染到什麼危害國家安全的組織。

二十多年後邂逅魯迅,《華蓋集》繼續讀下去,還是不時就讓我好想和先生擊個掌,大聲讚嘆啊:

康聖人主張跪拜,以為「否則要此膝何用」。走時的腿的動作,固然不易於看得分明,但忘記了坐在椅上時候的膝的曲直,則不可謂非聖人之疏于格物也。身中間脖頸最細,古人則於此斫之,臀肉最肥,古人則於此打之,其格物都比康聖人精到,後人之愛不忍釋,實非無因。所以僻縣尚打小板子,去年北京戒嚴時亦嘗恢復殺頭,雖延國粹於一脈乎,而亦不可謂非天下奇事之三也!《華蓋集》〈忽然想到〉之一

文章裡的「康聖人」就是清末百日維新的主角康有為。康聖人在一篇提倡維持跪拜禮的文章裡說到,「中國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為?」,又說「中國人不敬天亦不敬教主(指孔子),不知其留此膝以傲慢何為也?」

魯迅非常不以為然,就來了一段解剖學小教室即席演講:走路的時候,膝關節的活動非常重要,但可能大家沒仔細觀察過,至少坐的時候可以察覺吧,膝蓋適度的屈曲(flexion),才能讓人容易坐得穩、坐得直,才容易抬起頭目視前方,不會一整天垂頭拱背。

酸度爆表的魯迅繼續發揮:人家古人比康聖人更具觀察力,知道人整個軀體裡,就脖子最細,所以殺人就屬砍頭效率最高,臀部肉最肥厚,要體罰(或者現在新加坡尚存的鞭刑),屁股就是最適合的目標。魯迅說,那麼多人勉懷的美好的民國歲月,一九二○年代,北京戒嚴時也試圖恢復砍頭的刑罰,這還真是一脈相傳的「國」粹啊。

我當然知道魯迅是二戰前有名的中國文學家,沒想到這次重新細讀他的作品,才意識到讀過醫科的文學家果然不一樣,人家就是能夠同時對人體構造以及微妙的群體心理機制有這麼細緻的觀察與認識。

這幾年看著時代世界的轉變,每每讓我目瞪口呆,真的可能嗎?真的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們這座島嶼上的人們,抬頭起來,用早就被割斷,自己再想辦法接回來的舌頭,有自信地說出心底的話語。用自己的雙腳,自由地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行走,攀爬,戲水,享受。自在地展現我們骨子裡的尊嚴,不必恐懼。

選對的人,才能像個真正的智人一樣,站直身體,才能繼續走對的路。

[延伸閱讀]
練習當自己的主人
「現在就是最好的練習時機!」
當暴風來襲時
膝蓋痛,怎麼辦?
創造出不一樣的「真實樣貌」

你知道你的屁股是怎樣眨眼睛的嗎?

那天在課堂上,我正請同學們練習「椅子式」(utkatasana),一邊叮嚀同學要注意骨盆不要後傾,也不要前傾(就是脊椎要維持中立啦)。椅子才坐到一半,就有一位同學突然問,「奇怪,為什麼我會屁股眨眼?」我愣了一下,「屁股眨眼?」喔,原來重訓教室、健身房早就把 butt wink 直譯成讓人聽了很想眨眨眼睛的中文術語,而且已經是一般同學脫口就能說出來的用語了呢。

這兩三年,我愈來愈常碰到一種情況,同學們在下課後會來問我,她們在健身房、練重訓的時候,經常練到下背不舒服,肩膀痠痛,或者深蹲怎麼也蹲不下去等等各種問題,應該怎麼解決。

嗯,這些聽起來很普通,應該在兩三句話內就可以答覆的問題,我卻覺得是一個一個都是大哉問。

不同的瑜伽老師、不同的健身房教練,總是會有各種不同的指導方式。我常建議朋友不論在瑜伽教室或健身房,甚至是在家裡自己練,在急著完成蹲下或者任何動作之前,應該先感覺一下自己的身體,到底應該怎麼樣動比較順、比較沒有阻礙。

在學怎麼蹲才會比較順之前,先要學會區分骨盆前傾或後傾的差別,以及如何調整前傾後傾。在學習調整骨盆之前,還要練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身體、瞭解自己平常使用身體的習慣。

或許更基本的,至少要先觀察一下自己平常到底是怎麼站的,左右腳是不是重心不平衡,腳掌的內外側、前後側是不是經常往哪一邊倒塌。還要學會怎麼主動提起足弓(而不是只靠鞋子或者鞋墊的外力把足弓撐起來),瞭解從足弓如何一路連結到小腿、到大腿內側,一路到達下腹部裡面。

到腹部,或者下腹部,大家都會講「核心」這個詞。核心從來不應該只是指肚子的幾塊幾條肌肉而已,更不是簡單一句「收肚子」、「收小腹」就能練得到的,要能夠實際體驗到深層腹肌,才能確切地掌握到「核心意識」(怎麼想、怎麼連結、怎麼啟動、強化、穩定自己的的核心功能)。

以上三四段話,就是我對上面那些個「大哉問」的簡單回應。而這裡面的提到的練習,其實差不多就是我們每天基礎課的主要菜色之一。

很多人都以為瑜伽只是溫和、柔軟的伸展運動,就是拉拉筋而已。認真上過幾年課的朋友們就知道,你以為的瑜伽才不是你以為的瑜伽,老師要讓你爆汗也就是一塊小蛋糕而已。但瑜伽練習和看起來比較陽剛的健身運動的確有些不同。至少在我們的小教室這裡,就是慢慢觀察、慢慢嘗試、慢慢練,別急著只是用力做動作,別急著只是完成動作

我們沒有要參加比賽拿獎牌,沒有要比別人快,沒有要跳得比別人高,也沒有要擺出看起來比別人更厲害、更上相的姿勢。

很多時候給自己多一點嘗試的時間,有一點耐心,慢慢走,說不定還比較快。想想看爬山的例子,表面上看起來有點像是捨近求遠的之字形路線,抵達目標有時候可能反而比較輕鬆、甚至比較快。更重要的是,除了到三角點拍自拍照、除了等「出大景」之外,路上穩穩走的每一步,也都有機會看到或壯觀或細緻的美景。

每一步都可以是最美的風景。


[延伸閱讀]
看見叉路的出現
解剖學也教不來的事
[瑜伽到底在練什麼] 系列:肌肉到底要鍛練到什麼程度才夠?
「享受手臂像是坦克輾過似的快感」
找回身體的愉悅